大理白族服装介绍
1 z1 S2 m7 x$ U
+ ?5 ~* Y6 ?, y$ `" C
白族挑花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系围腰头的带子。带端呈扁矛形,带面由宽而窄,与腰头加接处最窄。中老年妇女常用黑、蓝色布料,少数用彩绸,较长且宽大。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蓝色,一般用布料较短且窄。均用挑花装饰,以白线为主,少用红线。年轻人的飘带挑花图丰富,有花卉、飞禽等上百种。图案千变万化,带端部位皆挑绣蝴蝶。
& j" T' R4 L$ G3 M+ a
u3 c3 s) @$ U- L" B% K白族金属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等白族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年间,仅大理就有“三宝”、“三元”、“恒丰”、“福美”等铺号十六家,能打制周围白、汉、彝、苗等民族妇
7 V- p+ V% ]) o! h: g女、儿童佩带的金银首饰。有扭丝镯、扁桃镯、剪链、八仙、帽花、戒指、耳环、三须、五须、针筒、耳勺、牙签、冠针、围腰牌、蝴蝶、龙凤等数十种。4 B# u* E, |2 J! B* ?5 G4 l
4 Q, V, w8 |; n" B( h" ~, F/ V白族童帽
) ?, X9 K& l) |' b- q( F服饰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南、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区。男女幼童头饰。以鱼尾帽为母体,演变出虎头帽、猫头帽、狮子头帽、兔子头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种形式。均以彩绣装饰。常用图案有梅花、菊花等。帽两端缀以圆形银饰,正前上方饰琥珀、玛瑙制成的青蛙、佛像或各种造型的银饰品。有的在头顶两侧装弹簧绣球,在帽尾缀银铃。
9 }5 I. `3 |6 H* T3 ~. E1 A
$ Q* f N; |6 @. b. \8 T5 H5 `
白族头巾% H* x. ]) ]9 L7 V9 o: _! n
白族头饰工艺品。方形。女用。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丽江、兰坪等地白族聚居区。按工艺可分为四类:4 a* [1 b0 X) N- `
' [2 e# \! K& J" s挑花头巾。蓝布底白线挑花,用几何针法挑制各种图案。青年人头巾挑花艳丽、繁多。随年龄增长,花纹图案不断简化。蓝底白线挑花这一反彩线挑花的色调,是白族妇女头巾最突
/ k) k3 V. h9 H$ \' H! ^3 P出的特色。
U+ w' P7 a" N$ b' K9 d
4 _; J: v @0 V3 R6 N
刺绣头巾。流行于洱源西山、乔后等山区。以天蓝或浅绿色布为底,边为锯齿形彩线挑花,中间绣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红大绿突出。% a" ^9 o- t$ O8 N/ a* a+ P
. t$ s& J+ X& j+ b/ g7 j) @1 T. w
白族服饰与时俱进,有了较大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据史书画记载,古代的白族先民身着“绛裙襦、黑头囊、金珐苴、画皮靴、首饰抹额、冠金宝化鬓、襦上复画半臂”。“霓裳彩斗、云鬓花垂、清歌互举、玉步徐移”,现在这种装束已不存在,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白族服饰也与现在的白族服饰有着较大的区别。过去白族服饰崇尚简洁明快的风格,现在为适应审美的需要,不断向五彩缤纷、色调丰富的方面发展。最突出的是金花头饰的创新,这一顶漂亮的头饰囊括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那发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犹如盛开在山顶的山茶、杜鹃,代表大理四季盛开的鲜花;头巾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飘飘洒洒,象征着终年吹拂的下关风;而绣花头帕上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现了苍山顶上那冰清玉洁、经夏不消的皑皑白雪;美丽的发辫似一轮弯弯的月儿挂在花海之中,象征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轮明月。从这充满浓郁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的头饰,我们不难看出白族人民极具智慧的审美情趣和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0 s0 O) W, F- n s( Z$ @; `! g
5 F* N- R- J+ ~4 K. a2 Q% s- C
白族妇女的衣饰堪称造型与色彩调配的艺术杰作。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 [ q) |0 c&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