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古代医书形容其“根深毒重,坚硬如钉”,因而称作“疔”或“疔疮”。
  本病由于发病急、来势猛、变化快,如治疗不当,易引发败血症,常可危及生命,故人们常常是“谈疔色变”。
  疔疮初起,皮肤先见一粟米大小、高出皮面的小颗粒,局部麻木、痒痛,用手指触摸,可以感到皮下有个较深的硬结。一般经3~5天后,疼痛加重,肿胀范围扩大,同时有畏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如治疗顺利,再过5-7天,肿块顶部变软,溃破出脓,肿退而愈。若未及时治疗或随便挤压,特别是头面部疔疮,如唇疔、颧疔、人中疔等,因头面部血管丰富,更易使疔毒扩散,即发生所谓“疔疮走黄”。疔疮走黄时,疮顶紫暗凹陷,肿势散漫,并出现高热不退、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呼吸气急等疔毒内犯脏腑的严重中毒症状。所以对于本病,一定要强调早期治疗。
  初起局部可用鲜野菊花或马齿苋、蒲公英,洗净后捣烂外敷,也可以用金黄散加饴糖调敷患处。若已溃破出脓,可用五五丹少许撒于疮顶,或用药捻蘸药物少许插入疮口,也可用太乙膏盖贴疮面,以提脓拔毒。脓头脱出后,改用黄连油膏纱布复盖,每日换药1次,直至疮愈为止。全身治疗宜内服清热解毒剂,药用银花20克,蚤休10克,连翘10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野菊花10克,天花粉10克,山栀10克,生甘草10克,煎服。如见高热、烦躁、舌红、苔黄者,可加黄连4克,黄芩10克,生地10克,玄参12克,煎服。或加服成药紫雪丹,每次2克,每天三次。通过上述这些积极治疗,一般疔疮是不会“走黄”的,故切莫谈疔色变。
  此外,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局部须慎防挤压、碰撞;切勿盲目过早切开排脓;饮食要清淡,忌食辛辣、鱼腥发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