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戏班常外出演出,所到之处还收徒传艺、辅导当地滇戏爱好者,远在边地的中甸(今香格里拉)、维西先后组织了戏班。简况如下:
" p1 ` q, H+ w: @: B& u! V* [; t' `( K7 z3 z: e, F" T y
民国元年(1912年),李小四带鹤庆班到中甸演出,李小四留居中甸6年,教出“逗逗班”。后来,这批人成为当地演唱滇剧的骨干。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古城藏经堂上演《彦章摆渡》,因没有戏衣,向土司乌把总等富豪借来楚巴、上衣当龙袍、花衣用,被观众戏称为“楚巴戏”。民国十九年(1930年)驻中甸鹤丽会馆筹资购买了戏衣,此后滇剧票友每逢庙会节日必定组织演出。1949年中甸解放前夕,民国云南省政府为收买利用民族头人汪学鼎,委以中甸副县长之职。县长张祖年(剑川人)大摆酒宴庆贺,特邀汪看滇戏专场。汪不懂戏文,仍坐席赏观,可见滇剧演出不仅在于娱乐,还产生了政治功能。“逗逗班”一直存在到上世纪末,名称多次更改,最后称“建塘镇老年滇剧团”。1990年前后几年笔者退休留居中甸,每逢滇剧演出,必去操琴伴奏。“闹丧”清唱,从不缺席。至今想来仍觉有趣。8 V4 m/ R7 Z! y( \, f
3 e" b5 V7 c7 @; ~0 W7 L4 f. m, t' k滇剧传入维西,为与当地“大词戏”加以区别,称“丝弦戏”。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杨光麟承头请来鹤庆滇戏艺人彭向阳教出第一批学员,并在保华镇(今保和镇)组织首场演出,为滇剧传入之始。此后居民中逐渐有人能哼唱几句戏词。乡绅牵头组织业余剧团(时称“俱乐部”),常演出折子戏。1947年,俱乐部一行二十余人远赴德钦,与升平镇玩友班同台表演《秦香莲》《白蛇传》《五台会兄》等折子戏。德钦玩友班在鹤庆籍滇戏艺人杨锡柱(商人,大面)、刘丽川(中医、司鼓)、赵跃康(工人,大面)、刘世瑜(工人,须生)等人的带动下,人数多时有20余人,一直活动到“文革”时期。在藏族、傈僳族与汉族杂居的边疆县城,滇剧至今仍受当地群众喜爱,这与早年鹤庆滇剧艺人的言传身教分不开。
. v: |2 D0 e z$ ?9 O& }' e* ?) r1 L6 M `$ U+ K5 p* q7 v5 }
言归正传。1950年,出身名门的杨立基(1909—1952年)弃文习艺,以须生行当出名,组织票友成立“同乐剧社”,每天在静虚庵演出两场,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被尊称为“杨老帅”。期间还到丽江、永胜、维西、剑川、兰坪县表演,并在丽江与滇戏名角刘菊生、张艳芳(昆明人)同台表演,毫不逊色。受鹤庆玩友影响,省伶张艳芳、杨惠生、白雪春、龙沛霖、饶贵宏等先后落籍鹤庆。: H, y( y* S1 g- w; I& j) d8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