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剧在鹤庆
( R) v" R6 C4 D$ @7 E6 U7 l0 G8 B( R: S; q
来源:丽江日报; |- H) {: s1 s- |4 O) `* A# i
( Z, T c8 e S9 W7 U0 x- S滇剧,顾名思义,即“云南地方戏”,它以浓厚的乡土气息、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器乐伴奏、配以多姿多彩的舞台表演而受省内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喜爱。7 s L4 ~/ L0 n+ X* }
& x& W, e5 s( I2 F/ f资料显示,滇剧的出现,大约在清朝道光年间(约1821年至1851年)。追溯历史,远在元、明、清三代,因开发云南边地并加强防务,汉族“为官、为商或充绿营兵奉拨而流寓者”增多,进入云南的外省人难忘“乡愁”,平日哼唱家乡小曲,逢年过节演唱家乡戏自娱。这些小调戏曲经几代传唱,与云南当地人民的生活、语言、音乐和风俗、习惯逐渐融合,便形成了云南独有的滇剧。, x( Y+ _: v7 j7 n4 Z' E8 i# |
9 c6 |+ [! y6 P7 F9 r% F滇剧的剧目在传承中不断丰富,相传有800出之多。它的唱腔也颇具特色,分“丝弦”“胡琴”“襄阳”三大类,有倒板、滚板、哀子、一字、二流、三板、飞梆子、梅花板、架桥、安庆、浪里钻、占占子、喜今年等板眼40余种。新中国成立前,滇剧已在云南全省各地普遍传演。8 {6 `* ]4 J, \! B2 J
; Z( H& M+ }; u% @/ X" i: m6 A5 l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滇剧有了很大发展。1956年,云南省滇剧团首次进京公演滇剧传统剧《牛皋扯旨》《借亲配》,受到首都文艺界的赞誉。此后,《借亲配》被搬上了银幕。1998年,根据历史题材改编的滇剧《瘦马御使》荣膺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近年上演的《白洁公主》,也深受观众喜爱。由于新剧目不断出现,每次全国戏曲汇演,滇剧都受到奖励,演员中有多人荣获“梅花奖”, 滇剧艺术被推上了新的高峰。
7 e" E* _; P y0 x1 O! K) g! E& j& x1 O5 h7 _7 `
滇西北虽远离省会,高山险阻,民族众多,然滇剧流传已逾200多年而久盛不衰。本文重点论述鹤庆滇剧传承历史及现状,不是实录,也非史志,若有谬误,求行家正。
8 A; J& v- Q& y5 g) V
0 m8 C9 x2 k! v& V# d& ^3 b# }时至今日,鹤庆无论城镇乡村,无论汉族白族,无论男女老幼,都喜爱滇剧,被称为“滇戏窝子”。从前,每逢年庆庙会,便有滇剧爱好者表演,有父子、兄弟、夫妻同登台的佳话流传至今。民国时期,鹤庆、大理已有固定的演出场地上演滇剧。抗日战争时期,昆明的滇剧名角栗成之、周锦堂、刘菊生专程到大理演出。滇西有名的“李文明”“来银成”“李汉鼎”3个戏班聚集大理,更促进了滇剧在滇西北的流行。抗战胜利后,营利性的鹤庆滇剧团、大理滇剧团(时称“剧社”)随之成立,演员有张艳芳、赵家壁、周利昌、杜开明等。" s5 Z# l, d" o8 A( t
0 n7 R8 y! a! }! e这一时期的滇剧,除了演出传统剧目《列国》《三国》《水浒》《说岳》《封神》及剑侠故事、目连鬼戏,还有根据本地神话或历史题材、爱情故事创作的剧目,如《蝴蝶泉》《望夫云》《掷珠记》(别名《祖师开辟鹤庆》)《杜文秀》等。解放初期,为配合清匪反霸、土地改革政治运动以及宣传“婚姻法”移风易俗,鹤庆滇剧团(时称“同乐剧社”)从京剧移植了《仇深似海》,连演50多场,观众爆满,反响强烈,演出获得成功。还有《秦香莲》《十五贯》《北京四十天》《河伯娶妇》《将相和》《棠棣之花》《木兰从军》《卧薪尝胆》《九件衣》等,滇剧舞台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 j/ [ ^7 F, p! Q0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