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的一段时间,滇剧表演者人才辈出,有科班出身,有半路出家,还有逢场作戏的票友。除了程家班,县内知名滇戏艺人粗略统计如下:王昌禄(?—1937年)、李敬虞(1887—1953年)、刘炳贵(1890—1960年)、李雨生(1900—1939年)、文竹九(1904—1965年)、陈德周(1903—1984年)、唐宏基(1904—1966年)、杨立基(1909—1952年)、候继武(1917—1942年),建水人张福山(?—1959年)等。与上述前辈同一时代的还有:绕贵宏(四川人)、龙泉、杨慧生(大理人)、桂兰芳(昆明人)、章正举、张士林等。20世纪60年代,是鹤庆滇剧团的鼎盛时期,演员除了健在的前辈,又增加了章天明、段双英、向四堂、程维兰、左慧英、周锡林、王应蛟等后起之秀。鹤中高中毕业生杨增濬吸收为主琴师,直到滇剧团撤销安排到企业工作。“文革”结束,在鹤庆县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县文联1969年成立了以滇戏爱好者为主要成员的戏剧协会,逢年过节,村村锣鼓响,乡乡唱戏声,既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滇剧,又丰富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 F3 _4 D! [0 s% G9 ~2 l3 b, E `
, Y9 n& h& E; Y/ U" b7 Y1 W4 O
受滇剧影响,在白族和彝族聚居的山区,还出现了以唢呐锣鼓伴奏的“吹吹腔”,其特点是道白、唱词全用白语,载歌载舞写实性强。新中国成立前,西山黑泥哨打巴箐黑话人(彝族支系)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要到城隍庙连唱3天“吹吹腔”,观众人山人海,这是鹤庆独有的文化现象。引当年戏台楹联佐证:3 O0 ?% r4 M' E% H4 p( b$ c
Y- m, x; S$ C
愿看者看,愿听者听,看听自取两便;8 P' b' } N4 Z) n/ L5 z
) p: X' ~8 {, I; H; M
说好就好,说歹就歹,好歹就唱三天。5 n0 u% t- D# p
* L' Z+ ]0 Z* u e8 ^' V滇剧传演至今已逾200多年,为何一直得到各族群众的喜爱?不仅因为这种传统戏曲形式很适合人们(特别是老年人)的审美情趣,更因为许多剧情展现的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表达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帮贫扶困的良好愿望,在构建富强文明和谐社会的新时代,仍不失其积极意义。由此看来,任何一种古老的与民族精神血脉相传的文化现象,若能与时代俱进,是永远不会失传的。(本文写作时,参考了张树勋先生的文章,特此说明,并表谢忱!)' A V2 k. ~' h2 X* c# k1 w
附:滇剧逸闻四则- m3 W: c" H: @' h9 d
4 H3 G& o, ^9 r$ ^( n$ c随机应变改戏词! }" M% ]3 W7 W& R
% ~" b2 P% z1 D! z2 r
留居鹤庆的民间画家王铮(?—1937年),因耳聋,自号铁聋,爱戏如迷,常以票友身份登台表演。他虽然听力不佳,能看文武场面手势而不脱板脱眼,还能随机应变,将错就错圆场,赢得观众喝彩。一次,在演《下河东》时他饰赵匡胤,错斩了忠臣呼风,呼金定生反报仇。探子前来报信,把“呼金定生反”错报为“陶三春生反”。王铮机灵一动,出口成章,马上接唱:“乾德王背时倒了运,来个探子报不清,明明反了呼金定,谎报军情是陶三春。”(扎白)“谎报军情,责打四十,赶了出去。”如此一改,反而增添了剧情的趣味性,台下掌声叫好声不断。 (田遇春)
5 u) h) w- Q5 v) J;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