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人文历史
9 B. D" _* l; m- }: | w【概述】 大理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先民繁衍生息。公元前109年,大理地区正式纳入西汉王朝版图。唐宋时期的南诏、大理国先后在这里建都,使大理一度成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于一身的城市,市内设有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境内苍山洱海珠联璧合,相映成趣。素有“高原明珠”、“东方瑞士”之美誉。自1983年县市合并以来,大理市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十佳旅游休闲城市”、“全球人居环境绿色城市”、“国际文化休闲旅游魅力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
+ x+ q% m! z, Q& w) p" T/ I, |; l: M* r/ U
【建置沿革】 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大理置叶榆县,隶属益州郡。东汉时,属永昌郡。三国蜀汉和东晋时期隶属云南郡,魏晋南北朝时归属东河阳郡。隋时属南宁州。公元七世纪中叶,洱海地区出现6个较大的民族部落,史称“六诏”。公元738年,南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国,定都太和城。公元779年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市域为南诏国中心统治区。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立大理国,也以羊苴咩为都城。元、明、清时期,先后在大理设置大理路军民总管府、大理路,设太和县,赵州。辛亥革命后,太和县改为大理县,赵州改为赵县。$ i6 i" W C9 Y0 ~, I7 `
/ W; w% l4 c8 X7 Y. U Q$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设大理县、凤仪县、下关市。1958年9月,并三县市及漾濞县为大理市。1960年撤销大理市,恢复大理县、下关市、漾濞县建制,将凤仪县划归大理县。1983年9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大理县、下关市,组建为大理市。
: D- J9 A& v$ [1 j# F. P
7 ]! d! @: j, l( `& F$ K. ?【行政区划】 大理市辖10镇1乡和两区,即凤仪镇、喜洲镇、大理镇、下关镇、海东镇、挖色镇、湾桥镇、银桥镇、上关镇、双廊镇、太邑彝族乡以及大理经济开发区、大理旅游度假区。乡镇下设111个村民委员会和3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 f: l* y" \( j% p* C7 v! B% m3 {" f4 t8 k: o# O# ^
【人口民族】 大理市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白、汉、彝、回等为世居民族。市内共有 25种民族居住。2014年末,全市总户数221193 户,总人口617754人,其中男306203人,女311551人,城镇人口307446人,乡村人口 310308人,年内出生5246人 ,人口出生率为8.53‰,年内自然增长人口2139人,自然增长率为3.48‰。死亡人口 3107人,死亡率5.05‰。2014年,大理市白族人口420986人,占总人口的 68.15% ;彝族人口17472人,占总人口的 2.83 %;汉族人口153984 人,占总人口的 24.93% ,回族人口17711人,占总人口的2.87%。
. l* U. h9 F0 _" x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