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以推测,剑川石窟第六窟造像年代的上限当是在北宋(960年~)建立后的大理国时期,而不会早到南诏。大理国现存的与《幻化网大怛特罗王》相关的文献和图像,如《海会八明王四种化现歌赞》、大理国保田8年(1136)《诸佛菩萨金刚等启请》、大理国盛德五年(1180)年的《张胜温画梵像卷》等,亦应是在北宋以后经汉地传入云南,而不是直接受到唐代的影响,当然其信仰并不一定全部形成于宋代。
6 I/ K# X% Y. T' B; ]& j i 《海会八明王四种化现歌赞》中出现的《幻化网大怛特罗王》四女尊的尊名使用的是梵文音写,区别于《瑜伽大教王经》,还说明了《幻化网大怛特罗王》传入汉地可能不只一个版本或图像。笔者新近在敦煌也发现了《幻化网大怛特罗王》的汉传作品,即莫高窟曹延禄功德窟天王堂和藏经洞出土白描画尊那菩萨P.4518(26),时代较剑川石窟略早,当是在宋初,与天息灾(法贤)、施护在曹延禄执政时期的太平兴国五年(980)二月前"从北天竺国诣中国,至燉煌,其王固留不遣数月"这一事件应有着必不可分的密切关联。
4 V) ^, k$ n" g9 @+ A 剑川石窟以外,汉传系统的八大明王作品还有法门寺出土五重宝函、日本佛眼曼荼罗、四川大足石刻大、小佛湾(大佛湾为十大明王)等遗存,法门寺宝函的第四重金刚界曼荼罗中錾刻的八大明王与日本佛眼曼荼罗均出自于《大妙金刚佛顶经》。四川大、小佛湾的明王绘制于南宋,时代与剑川第六窟较为接近,但二者在图像间并没有找到若干有关联的特征。大佛湾多为三面四臂或三面六臂,小佛湾亦有三面四臂、三面六臂、一面八臂像等。其臂数、持物特征等方面与剑川石窟有较大差异,其经典依据尚未发现。日本学者下泉全晓认为大佛湾十大明王的题记与《大妙金刚佛顶经》有着密切关系,但尊形相异,可能是《大妙金刚佛顶经》向《瑜伽大教王经》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 g$ U4 ]. J* J# T7 l9 h
3 R$ z# O8 f2 h
3. 第六窟左起第五尊榜题"大圣西方马头明王":忿怒相,三面八臂,三面上方见一马头。右第一手上举持物残毁。第二、三手的小臂残毁,持物不明。第四手于体侧持箭。左第一手于胸前结期克印并持羂索,第二手小臂残毁,持物不明。第三手上举持莲花,第四手于体侧持弓。
" D2 j7 {9 S3 X0 E$ ` >>瑜伽大教王经<<云:钵讷鬘得迦忿怒明王(Padmàntaka,又称马头Hayagrãva)。身现赤色八臂三面面各三目。正面微笑。右面青色出金刚舌现忿怒顾视。左面黄色利牙咬唇现忿怒相右第一手持金刚杵,第二手持宝杖(藏:dbyug tho棒槌),第三手持哥拏耶(kaõaya?,藏:lcags kyu钩,>>十忿怒<<迦那野),第四手持箭。左第一手作期克印,第二手持般若经(藏:nu ma乳房),第三手持莲花,第四手持弓。虎皮为衣以八龙装严。坐于莲花上而垂一足(藏:游戏坐姿)。有大威力复能变化无数诸佛。, `# b! k: ]5 S& B5 s+ t
尊像可辨识的左第一手于胸前结期克印并持羂索,第三手持莲花,第四手持弓与经典完全相符。持物基本右第一手残毁处的背光上有一小洞,可能是金刚杵的位置。标识物马头可以确定此尊是钵讷鬘得迦大忿怒明王,但左第二手持般若经的位置无法判断。! y3 W' B" x, b
4. 第六窟左起第七尊榜题"大圣北方歩掷明王":忿怒相,三面六臂。右第一手上举持剑,第二手持钺斧(?),第三手小臂残毁,持物不明。左第一手于胸前结期克印并持羂索,第二、三手残毁,左腿前似留有残断的弓。左足下踏魔(大自在天)。( S" s) \, d9 P
>>瑜伽大教王经<<云:尾觐难得迦忿怒明王(Vighnàntaka,又称甘露军荼利Amçtakuõóalin)。身大青色六臂三面,面各三目顶戴阿閦佛。正面微笑,右面白色现忿怒相,左面如优钵罗花色。以齿咬唇现忿怒相。右第一手持利剑,第二手持钺斧,第三手持箭。左第一手持罥索及作期克印,第二手持般若经(藏:nu ma乳房),第三手持弓。左足踏诸魔右足踏莲花。具大神通能除诸魔。化佛如云遍满虚空。
6 H: ^# ^7 Z# e, H: l' a5 t8 N 尊像左第一手持剑,第二手似持钺斧,右第一手期克印并持羂索,足下踏魔与经典一致,其余手臂持物虽不能确认,但从位置看,与经典应大体相符。八大明王中右第一手持剑的明王仅三尊,除骑乘水牛的焰鬘得迦忿怒大明王和右第二手持金刚杵的不动尊大忿怒明王以外,此尊可判定为尾觐难得迦大忿怒明王。
/ X; G5 Z# p: [& T# ? 5. 第六窟左起第八尊榜题"大圣东北方不动明王"(图9):忿怒相,三面六臂。右上手持剑,第二手向上弯曲持物残毁,似为金刚杵。第三手似搭于右腿,持物不明。左第一手于胸前做期克印并持羂索,第二手于体侧似弯曲向上,持物不明。第三手搭于左腿持弓。在右上手持剑的下方有一物,似为般若经。# P5 S. h9 X |: w
>>瑜伽大教王经<<云:不动尊大忿怒明王(Achalanàtha)。作妙眼童子相身翡翠色,顶戴冠内有阿閦佛,六臂三面面各三目。正面微笑,右面黄色现忿怒相,开口出舌舌如红莲。左面白色以齿咬唇现大忿怒相。右第一手持剑,第二手持金刚杵,第三手持箭。左第一手持罥索及作期克印,第二手持般若经(藏:nu ma乳房),第三手持弓。放赤色光遍满照曜。坐莲花上垂于一足(藏:游戏坐姿)。而彼座下有大宝山。心念吽字能除诸魔。具无边神通。化佛如云遍满虚空。
; {0 j, c$ }$ I f 从右第一手持剑,第二手似持金刚杵。左第一手期克印并持羂索,第二手持般若经,第三手持弓可知,尊形与经典应基本相符。此尊判定是不动尊大忿怒明王。
% R% l$ ^2 s6 i 6. 第六窟左起第二尊榜题"大圣东南方降三世明王":忿怒相。顶戴化佛冠。左右二手结吒枳印。右第二手上举持金刚杵,第三手搭于左腿上持箭。左第二手于体侧,小臂残毁,持物不明。第三手似弯曲向上,持物不明。
1 n0 }% ]* m1 X% l >>瑜伽大教王经<<云:吒枳大忿怒明王(òakkiràja,又称爱染明王)。身如青云色,六臂三面面各三目,顶戴宝冠冠内有佛。正面微笑,右面现忿怒相,左面白色以齿咬唇现颦眉忿怒相。二手结吒枳印。右第二手持金刚杵,第三手持箭。左第二手持般若经(藏:nu ma乳房),第三手持弓。放赤色光遍满照曜。坐莲花上垂于一足(藏:游戏坐姿)。化佛如云遍满虚空。0 _/ H$ P9 ?* x3 Z5 D+ E
尊像顶戴化佛冠,及右三手及左一手持物与经典完全一致,左第二手从弯曲向上的手势看,有可能是持般若经。结吒枳印的特征确定此像是吒枳大忿怒明王。5 ^9 z' l9 s F: a1 s2 h
7. 第六窟左起第四尊榜题"大圣西南方大轮明王":忿怒相,戴骷髅冠。三面六臂。右第一手上举持金刚杵。第二手似持宝杖。第三手残毁。左第一手于胸前结期克印并持羂索,第二手上举,持物不明,第三手于左腿上,持物似残断的弓。
4 s k+ ~$ O, Z `' q >>瑜伽大教王经<<云:儞罗难拏大忿怒明王(Nãladaõóa)。身大青色六臂三面面各三目。正面微笑,右面黄色现忿怒相,左面青云色以齿咬唇。顶戴宝冠冠内有佛。右第一手持金刚杵,第二手持宝杖(藏:be con杖),第三手持箭。左第一手持罥索及作期克印,第二手持般若经(藏:nu ma乳房),第三手持弓。赤色圆光遍满照曜。八大龙王而为严饰。坐莲花上垂于一足(藏:游戏坐姿)。化佛如云遍满虚空。
7 U" C, Y; Z* n/ e 右第一、二手,左第一手期克印并持羂索与经典吻合。第三手手中似残断的弓,再加上手的右侧背光上还可见有一小洞,参照其他塑像推测,小洞有可能是弓延伸的位置。此外,左第二手上举,虽持物未见,但应不会是拥抱明妃的乳房。此像判断是儞罗难拏大忿怒明王。尊像顶戴骷髅冠,与经典中戴化佛冠略有出入。
2 ~0 G7 a) q4 K2 T. V 8. 第六窟左起第六尊榜题"大圣西北方大笑明王":忿怒相。戴骷髅冠。三面八臂。右第一手上举,持物不明。第二、四手于体侧,持物亦不明,第三手小臂残毁。左第一手于胸前结期克印并持羂索,第二手于体侧残毁,第三手上举持鎚,第四手搭于左腿上,手残毁,持物不明。左足下踏一魔。
9 p) K+ Y( h1 _8 m7 m. X; ] >>瑜伽大教王经<<云:大力大忿怒明王(Mahàbala)。身如云色八臂三面,面各三目目作赤色,发赤竖立顶戴阿閦佛。正面微笑,右面金色作忿怒相,左面白色以齿咬唇。右第一手持金刚杵,第二手持宝杖(藏:be con杖),第三手持剑,第四手持箭。左第一手持罥索及作期克印,第二手持般若经(藏:nu ma乳房),第三手持骨朵(藏:tho ba槌),第四手持弓。坐于莲花而垂一足(藏:游戏坐姿)。白轮圆光遍满照曜。作忿怒顾视。诸天睹之深生惊怖避走十方。化佛如云遍满虚空。, T3 I. _* P( q0 y1 s8 f) }
尊像可辨识的持物仅有左第一手结期克印并持羂索,第三手持鎚。但八大明王中仅此尊与钵讷鬘得迦大忿怒明王为三面八臂,因此对照八臂持物的位置,此像可以比定为大力大忿怒明王。左下手的右侧亦见有一孔洞,推测有可能是弓的位置。但尊像未见阿閦佛冠。
4 w" R) I7 ]; _, v% j8 W; V5 F 结语
6 I. L) _3 G/ H8 L5 @ 上述八大明王图像虽然持物残毁较为严重,但通过与>>瑜伽大教王经<<对比,仍然可以辨识出图像与经典基本吻合。尤其幸运的是,焰鬘得迦忿怒大明王、不动尊大忿怒明王二尊可以清晰地确认到左第二手手持的般若经,这为我们判断图像来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依据,表明剑川石窟八大明王是经过汉地传入大理国,而不是源自于西藏或印度,这一史实对研究大理国与宋代的交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h6 o& l# w2 k, E; X 剑川石窟八大明王出自于>>瑜伽大教王经<<,但榜题中的尊名、方位的排列顺序却与>>海会八明王四种化现歌赞<<相一致。剑川石窟、>>海会八明王四种化现歌赞<<的八大明王尊名与>>大妙金刚佛顶经<<也有相似之处,但八尊的方位发生了变化,而且,剑川石窟八大明王的尊形与>>大妙金刚佛顶经<<也显然相距甚远。
8 B: Z8 |6 L, N" ] 笔者以为这种现象体现的是典型的宋代密教特色。唐末、五代两次大规模法难给密教带来沉重的打击,直到北宋(960~)初年,统治者重振佛教,内地僧人多次大规模赴西域求经,印度僧法贤、施护等也陆续来朝,还翻译了大量的后期密教怛特罗圣典,但由于这一时期传入的怛特罗密教是带有明显性行为的密修仪轨,不符合中国传统礼仪,所以在译经时常或被省略,或改用音写,使得翻译的密典更加不完整且又奥涩难懂。加之晚唐、五代以来,禅宗、道教各种法会的盛行,还将道教法术、民间巫觋之术混入其中,使宋代密教更加世俗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如>>幻化网大怛特罗王<<尊像的持物中持明妃的乳房变为持般若经,大日如来结触地印,>>瑜伽大教王经<<八大明王的尊名却借鉴>>大妙佛顶金刚经<<的尊名等等,可能都是宋代对各种密教经典的篡改所致。
: _, C, k' i9 p0 ?9 ~/ {' Y 由此可以推测,剑川石窟第六窟造像年代的上限当是在北宋(960年~)建立后的大理国时期,而不会早到南诏。大理国现存的与>>幻化网大怛特罗王<<相关的文献和图像,如>>海会八明王四种化现歌赞<<、大理国保田8年(1136)>>诸佛菩萨金刚等启请<<、大理国盛德五年(1180)年的>>张胜温画梵像卷<<等,亦应是在北宋以后经汉地传入云南,而不是直接受到唐代的影响,当然其信仰并不一定全部形成于宋代。
t% L# F* q7 l6 |, x' Q8 W8 N+ L >>海会八明王四种化现歌赞<<中出现的>>幻化网大怛特罗王<<四女尊的尊名使用的是梵文音写,区别于>>瑜伽大教王经<<,还说明了>>幻化网大怛特罗王<<传入汉地可能不只一个版本或图像。笔者新近在敦煌也发现了>>幻化网大怛特罗王<<的汉传作品,即莫高窟曹延禄功德窟天王堂和藏经洞出土白描画尊那菩萨P.4518(26),时代较剑川石窟略早,当是在宋初,与天息灾(法贤)、施护在曹延禄执政时期的太平兴国五年(980)二月前"从北天竺国诣中国,至燉煌,其王固留不遣数月"这一事件应有着必不可分的密切关联。
+ c W7 s* G8 g3 ~ 剑川石窟以外,汉传系统的八大明王作品还有法门寺出土五重宝函、日本佛眼曼荼罗、四川大足石刻大、小佛湾(大佛湾为十大明王)等遗存,法门寺宝函的第四重金刚界曼荼罗中錾刻的八大明王与日本佛眼曼荼罗均出自于>>大妙金刚佛顶经<<。四川大、小佛湾的明王绘制于南宋,时代与剑川第六窟较为接近,但二者在图像间并没有找到若干有关联的特征。大佛湾多为三面四臂或三面六臂,小佛湾亦有三面四臂、三面六臂、一面八臂像等。其臂数、持物特征等方面与剑川石窟有较大差异,其经典依据尚未发现。日本学者下泉全晓认为大佛湾十大明王的题记与>>大妙金刚佛顶经<<有着密切关系,但尊形相异,可能是>>大妙金刚佛顶经<<向>>瑜伽大教王经<<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