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1 ~, S3 J; g4 _, g' C
编者按:2013年11月1日至3日,云南省佛教协会与大理崇圣寺联合举办2013崇圣论坛,全国著名佛教文化专家、大德高僧发表真知灼见,共论云南佛教在中国国际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独立研究员阮丽发表了题
5 `1 G2 N9 p# o7 X/ s4 n2 n, y 编者按:2013年11月1日至3日,云南省佛教协会与大理崇圣寺联合举办2013崇圣论坛,全国著名佛教文化专家、大德高僧发表真知灼见,共论云南佛教在中国国际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独立研究员阮丽发表了题为《剑川石钟山石窟第六窟八大明王源流考》的主题演讲,论文全文如下:+ M: a, p- d" w' ^
云南剑川石窟位于大理市北100公里,分为沙登箐、石钟山、狮子关三个区域,石钟山石窟建造年代大约在南诏晚期至大理国晚期,以第六窟的造像内容最为丰富,也是规模最大的一窟。第六窟高4米、长11.63米,又称为"八大明王堂"、"明王堂"。洞窟为仿木结构,刻檐三重,有角替,六柱将全窟分为五龛。内塑中央以触地印如来与二比丘侍者,及其左右各四身的八忿怒明王、毗沙门天、四臂大黑天的十三尊造像。断代在南诏晚期至大理国初期。7 S- b6 w/ V/ u, o3 l2 D! N
关于八大明王,主要有李霖灿、宋朗秋、侯冲、罗炤、川崎一洋等前贤学者的研究成果,然而就其尊像的经典依据与图像的源流等问题学者间尚存有分歧。
4 p& g: g. y% F/ p. q 早在1939年李霖灿首先对剑川石窟进行了学术性考察。此后,他又通过与台北故宫藏《张胜温画梵像卷》的对比,认定剑川石窟是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断代,并认为剑川石窟第六窟与北方石窟迥然不同,有着强烈的密宗特点,属于西藏风格。
9 X% X4 ]" ]' p' c4 r 宋朗秋通过与大足宝顶山大、小佛湾比较推测,三处的明王像中小佛湾及剑川石窟是出自于唐达磨栖那译《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拏利焰鬘炽盛佛顶经》(大正藏No.965,以下略称《大妙金刚佛顶经》),大佛湾的十大明王是依据宋代法贤译《幻化网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大正藏No.891)。剑川石窟造像既受到西藏宗教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中原、巴蜀文化的影响。+ j7 a+ `5 s2 l; \# k! j
罗炤依据八大明王的榜题亦认为剑川石窟第六窟是依据晚唐汉地密教僧达磨栖那译《大妙金刚佛顶经》雕凿,虽然明王像的尊形与经典有明显的差别,但第六窟是在《大妙金刚佛顶经》出现三四百年之后才雕凿的,八大明王的形态与经文出现差异是正常的事情。因此,第六窟的祖本来自于长安。 L: M" C6 u- I& I0 O1 k
侯冲从造像下的海浪纹、水波纹,诸主像背屏雕有众多的小佛,印证该窟是"大日海会"。因为一般在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教造像中看不到水波纹或浪花纹,但石钟山石窟第六窟北方步掷明王、大黑天神等数尊造像宝座下都有"云块海浪"、"水浪云纹"、"海浪云纹","为海与云组合",表现了"海"的形;而八大明王莲花瓣叶形背屏屏面雕火光焰纹,火光焰纹间皆各列五尊小佛,表明参加佛会的佛菩萨数量众多,可喻为"海会"。所以该窟可以按照《海会八明王四种化现歌赞》第一句话定名为"大日海会"。, s2 G- `) \. t$ H
近年,日本学者川崎一洋提出剑川石窟第六窟的八大明王是依据《幻化网大怛特罗王》所绘,其特征是尊像均为多面多臂像,手印除降三世明王以外,左第一手皆结期克印并持羂索。虽然《大妙金刚佛顶经》与《海会八明王四种化现歌赞》出现有同样的八大菩萨对应八大明王,但《大妙金刚佛顶经》中未见有八佛和八女尊,亦不见八大明王的尊位。此外,因《海会八明王四种化现歌赞》提及的《幻化网大怛特罗王》中四女尊汉译尊名,采用的是梵文音写。与《幻化网大怛特罗王》的汉译经典法贤译《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大正藏No.890,以下略称为《瑜伽大教王经》)中使用的尊名相异,说明云南的《幻化网大怛特罗王》图像可能参照的是与法贤本不同的译本(或梵文原典),其粉本的来源问题仍不明确。
6 P* t; r0 m6 W; R0 v8 X+ n7 G% s 由于八大明王的持物残毁严重,研究中对图像的分析甚少,大多学者着重于对榜题内容以及八大明王相关经典的讨论。本文通过对剑川石窟第六窟八大明王图像与宋法贤译《瑜伽大教王经》及其藏文本《幻化网大怛特罗王》、梵文本《究竟瑜伽鬘》第20章的文殊金刚四十三尊曼荼罗进行对比发现,八大明王与汉译本法贤译《瑜伽大教王经》基本一致,表明其图像来源并非由印度或西藏传入,而是与汉传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宋代密教传入云南的印证。* e e. ]3 z3 l3 S4 g' N, ^5 @
八大明王像的相关经典及《瑜伽大教王经》, X0 Z; R& O' X5 o, t1 y+ y
《大妙金刚佛顶经》的八大明王
; n* q3 P! b+ A! l& y- T 八大明王(或十大明王)通常位于曼荼罗的最外院,或者在观想守护轮时出现。据《大妙金刚佛顶经》中记载八大明王是由八大菩萨化现而来,即"金刚手菩萨现作降三世金刚明王……妙吉祥菩萨现作大威德金刚明王……虚空藏菩萨现作大笑金刚明王……慈氏菩萨现作大轮金刚明王……观自在菩萨现作马头金刚明王……地藏菩萨现作无能胜金刚明王……除盖障菩萨现作不动尊金刚明王……普贤菩萨现作步掷金刚明王"。经典中对八大明王尊像特征也有具体的描述:"降三世金刚明王,放青色光明口现二牙,阿吒(入)吒笑声以右手掷五股金刚杵……六臂六头六足金刚明王,放青黑色光明。齿咬下脣竖两目及眉,手持利剑……大笑金刚明王,放灰黑色光明。口现大笑形二牙上出。以左手柱一青棒,右手把罥索……大轮金刚明王,遍身黄色放大火。右手持八辐金刚轮,左手柱一独股金刚杵……马头金刚明王,碧色放赤色光明。以右手高于顶上,横把一莲华作打势,左手把军持印……无能胜金刚明王,遍身黄色放火光焰。以右手掷一金刚杵,左手作拟印向口……不动尊金刚明王,遍身青色放火光焰。以右手执剑,左手把索。左垂一髻……步掷金刚明王,以右手把一旋盖,左手把金刚杵"。
9 K/ ~ Q6 X6 y 《瑜伽大教王经》及其梵藏文本
7 h0 a0 g* x8 s% J- Q 《瑜伽大教王经》是法贤于北宋至道元年(995年)译出。《瑜伽大教王经》的梵文原典尚未发现,仅在因陀罗菩提(Indrabhūti)的《智慧成就》(J¤anasiddhi)断片中发现引用了其中的内容。藏译本现存新译和旧译两种,《瑜伽大教王经》相当于新译,即仁钦桑布(Rin chen bzang po)译《幻化网大怛特罗王》(梵:Màyàjàlamahàtantraràja,藏:rGyud kyi rgyal po sgyu 'phrul dra ba zhes bya ba,东北No.466,北京No.102),在《西藏大藏经》中是无上瑜伽父续怛特罗中毗卢遮那族的根本经典,但其注疏却又归于瑜伽怛特罗之中。旧译是指吐蕃时期由堪布无垢友(Vimalamitra)、阇那古玛罗(J¤ànakumàra)译《金刚萨埵幻化网一切秘密镜续》(梵:Vajrasattvamàyàjàlaguhyasarvàdar÷a-nàma-tantra,藏:rDo rje sems dpa'i sgyu 'phrul dra ba gsang ba thams cad gyi me long zhes bya ba'i rgyud,东北No.833,北京No.456),属古怛特罗部(rNying rgyud),并收录于宁玛派古怛特罗全集(rNying ma rgyud 'bum),此怛特罗包含在宁玛派寂静忿怒百尊仪轨中,与新译是完全不同的系统。, O, y) i* H) ~! Y) F/ p
编者按:2013年11月1日至3日,云南省佛教协会与大理崇圣寺联合举办2013崇圣论坛,全国著名佛教文化专家、大德高僧发表真知灼见,共论云南佛教在中国国际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独立研究员阮丽发表了题为>>剑川石钟山石窟第六窟八大明王源流考<<的主题演讲,论文全文如下:1 y5 s, g3 }( c/ [3 D" `
云南剑川石窟位于大理市北100公里,分为沙登箐、石钟山、狮子关三个区域,石钟山石窟建造年代大约在南诏晚期至大理国晚期,以第六窟的造像内容最为丰富,也是规模最大的一窟。第六窟高4米、长11.63米,又称为"八大明王堂"、"明王堂"。洞窟为仿木结构,刻檐三重,有角替,六柱将全窟分为五龛。内塑中央以触地印如来与二比丘侍者,及其左右各四身的八忿怒明王、毗沙门天、四臂大黑天的十三尊造像。断代在南诏晚期至大理国初期。
" H3 |( j- I* o! ~% m) P 关于八大明王,主要有李霖灿、宋朗秋、侯冲、罗炤、川崎一洋等前贤学者的研究成果,然而就其尊像的经典依据与图像的源流等问题学者间尚存有分歧。
Q, \* i6 e7 D5 T. R6 Z* d. n 早在1939年李霖灿首先对剑川石窟进行了学术性考察。此后,他又通过与台北故宫藏>>张胜温画梵像卷<<的对比,认定剑川石窟是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断代,并认为剑川石窟第六窟与北方石窟迥然不同,有着强烈的密宗特点,属于西藏风格。
2 N; y" M/ Y" Z$ k: S" g" ~ 宋朗秋通过与大足宝顶山大、小佛湾比较推测,三处的明王像中小佛湾及剑川石窟是出自于唐达磨栖那译>>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拏利焰鬘炽盛佛顶经<<(大正藏No.965,以下略称>>大妙金刚佛顶经<<),大佛湾的十大明王是依据宋代法贤译>>幻化网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大正藏No.891)。剑川石窟造像既受到西藏宗教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中原、巴蜀文化的影响。
+ W6 m- n0 n- [# Z 罗炤依据八大明王的榜题亦认为剑川石窟第六窟是依据晚唐汉地密教僧达磨栖那译>>大妙金刚佛顶经<<雕凿,虽然明王像的尊形与经典有明显的差别,但第六窟是在>>大妙金刚佛顶经<<出现三四百年之后才雕凿的,八大明王的形态与经文出现差异是正常的事情。因此,第六窟的祖本来自于长安。7 q, X) j; i# A( a: [& h
侯冲从造像下的海浪纹、水波纹,诸主像背屏雕有众多的小佛,印证该窟是"大日海会"。因为一般在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教造像中看不到水波纹或浪花纹,但石钟山石窟第六窟北方步掷明王、大黑天神等数尊造像宝座下都有"云块海浪"、"水浪云纹"、"海浪云纹","为海与云组合",表现了"海"的形;而八大明王莲花瓣叶形背屏屏面雕火光焰纹,火光焰纹间皆各列五尊小佛,表明参加佛会的佛菩萨数量众多,可喻为"海会"。所以该窟可以按照>>海会八明王四种化现歌赞<<第一句话定名为"大日海会"。9 l6 H2 y7 U+ E
近年,日本学者川崎一洋提出剑川石窟第六窟的八大明王是依据>>幻化网大怛特罗王<<所绘,其特征是尊像均为多面多臂像,手印除降三世明王以外,左第一手皆结期克印并持羂索。虽然>>大妙金刚佛顶经<<与>>海会八明王四种化现歌赞<<出现有同样的八大菩萨对应八大明王,但>>大妙金刚佛顶经<<中未见有八佛和八女尊,亦不见八大明王的尊位。此外,因>>海会八明王四种化现歌赞<<提及的>>幻化网大怛特罗王<<中四女尊汉译尊名,采用的是梵文音写。与>>幻化网大怛特罗王<<的汉译经典法贤译>>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大正藏No.890,以下略称为>>瑜伽大教王经<<)中使用的尊名相异,说明云南的>>幻化网大怛特罗王<<图像可能参照的是与法贤本不同的译本(或梵文原典),其粉本的来源问题仍不明确。
8 O" X5 z u# y& R 由于八大明王的持物残毁严重,研究中对图像的分析甚少,大多学者着重于对榜题内容以及八大明王相关经典的讨论。本文通过对剑川石窟第六窟八大明王图像与宋法贤译>>瑜伽大教王经<<及其藏文本>>幻化网大怛特罗王<<、梵文本>>究竟瑜伽鬘<<第20章的文殊金刚四十三尊曼荼罗进行对比发现,八大明王与汉译本法贤译>>瑜伽大教王经<<基本一致,表明其图像来源并非由印度或西藏传入,而是与汉传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宋代密教传入云南的印证。, T- q6 B1 V& }' p4 |: ]' }
八大明王像的相关经典及>>瑜伽大教王经<<2 D' m. p( X& S9 E/ S" X
>>大妙金刚佛顶经<<的八大明王7 l E' D/ G8 U6 F3 u* H/ K. z
八大明王(或十大明王)通常位于曼荼罗的最外院,或者在观想守护轮时出现。据>>大妙金刚佛顶经<<中记载八大明王是由八大菩萨化现而来,即"金刚手菩萨现作降三世金刚明王……妙吉祥菩萨现作大威德金刚明王……虚空藏菩萨现作大笑金刚明王……慈氏菩萨现作大轮金刚明王……观自在菩萨现作马头金刚明王……地藏菩萨现作无能胜金刚明王……除盖障菩萨现作不动尊金刚明王……普贤菩萨现作步掷金刚明王"。经典中对八大明王尊像特征也有具体的描述:"降三世金刚明王,放青色光明口现二牙,阿吒(入)吒笑声以右手掷五股金刚杵……六臂六头六足金刚明王,放青黑色光明。齿咬下脣竖两目及眉,手持利剑……大笑金刚明王,放灰黑色光明。口现大笑形二牙上出。以左手柱一青棒,右手把罥索……大轮金刚明王,遍身黄色放大火。右手持八辐金刚轮,左手柱一独股金刚杵……马头金刚明王,碧色放赤色光明。以右手高于顶上,横把一莲华作打势,左手把军持印……无能胜金刚明王,遍身黄色放火光焰。以右手掷一金刚杵,左手作拟印向口……不动尊金刚明王,遍身青色放火光焰。以右手执剑,左手把索。左垂一髻……步掷金刚明王,以右手把一旋盖,左手把金刚杵"。
( m# y* p& B+ c% Z >>瑜伽大教王经<<及其梵藏文本
9 y& r f* {* n, Y% v7 J6 L7 ^ >>瑜伽大教王经<<是法贤于北宋至道元年(995年)译出。>>瑜伽大教王经<<的梵文原典尚未发现,仅在因陀罗菩提(Indrabhūti)的>>智慧成就<<(J¤anasiddhi)断片中发现引用了其中的内容。藏译本现存新译和旧译两种,>>瑜伽大教王经<<相当于新译,即仁钦桑布(Rin chen bzang po)译>>幻化网大怛特罗王<<(梵:Màyàjàlamahàtantraràja,藏:rGyud kyi rgyal po sgyu 'phrul dra ba zhes bya ba,东北No.466,北京No.102),在>>西藏大藏经<<中是无上瑜伽父续怛特罗中毗卢遮那族的根本经典,但其注疏却又归于瑜伽怛特罗之中。旧译是指吐蕃时期由堪布无垢友(Vimalamitra)、阇那古玛罗(J¤ànakumàra)译>>金刚萨埵幻化网一切秘密镜续<<(梵:Vajrasattvamàyàjàlaguhyasarvàdar÷a-nàma-tantra,藏:rDo rje sems dpa'i sgyu 'phrul dra ba gsang ba thams cad gyi me long zhes bya ba'i rgyud,东北No.833,北京No.456),属古怛特罗部(rNying rgyud),并收录于宁玛派古怛特罗全集(rNying ma rgyud 'bum),此怛特罗包含在宁玛派寂静忿怒百尊仪轨中,与新译是完全不同的系统。
: F8 C, i$ G3 |- |" m% @
- x3 q, O$ l2 W; i2 v 编者按:2013年11月1日至3日,云南省佛教协会与大理崇圣寺联合举办2013崇圣论坛,全国著名佛教文化专家、大德高僧发表真知灼见,共论云南佛教在中国国际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独立研究员阮丽发表了题8 E( K0 k: g' b6 w$ w
松长有庆认为新译《幻化网大怛特罗王》是介于瑜伽部《真实摄经》(Tattvasaügraha)向无上瑜伽部父续《秘密集会怛特罗》(Guhyasamàjatantra)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然而,随着近年研究的推进,《幻化网大怛特罗王》形成于《秘密集会怛特罗》之后的观点似乎更为有力。其成立的时间大约应在八世纪后半至九世纪初之间。& m1 r# G- e2 o |, A/ Q, p# L3 R" N
# Z: v0 A9 y$ {-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