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6 P5 ?% u5 H H) G; U$ o' Q
白族医药8 s6 c" j# }: x; L' f9 K6 Z
4 _! R9 C4 n8 F, r+ H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 i( l ^2 F4 c: B1 r! T+ b+ w4 t
* d! ~2 a, W8 t2 Q2 _+ F' E* y8 P 白族的医学起源很早。南诏时期已知人体的心、肝、胆、肾、胃、膀胱的部位,有了解剖学的初步知识。在药物方面,已知牛黄、麝香为名贵药品。至大理国时期,北宋崇宁二年(1103),向宋皇朝取得药书62部。南宋乾道九年(1173),又取得《本草广注》等药书。元代在大理设有“惠民药局”,抟播了医理医学知识。- b1 \: i! N5 _ D+ F; U( H. t
+ [% U2 d8 a% h$ A 至明清两代,白族的医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明代赵州(今凤仪)和鹤庆周思濂善治狂犬症。赵州杨世宾、杨宗儒的小儿科盛名一时。医学著作相继问世,明代陈洞天著有《洞天典注》,李星炜著《奇验方书》、《痘疹保婴法》。清代孙荣福著《病家十戒医学十全合刊》,赵子罗著《本草别解》、《救疫奇方》等书。在以上著作中,提出了因时因地分析脉理、区别药物的独到见解。
- {# w7 j1 R2 ^7 A4 G4 R( F- l; l& i
近百年来,遍及白族民间城乡普遍有草药医生,接骨治疗很有方术。太和人周鸿雪善用石膏医疗残疾,人称“周石膏”。医学著作有奚毓崧的《训蒙医略》、《伤寒逆症赋》、《先哲医案汇编》、《六部脉生生病论补遗》、《药方备用论》、《治病必术其本论》、《五脏受病舌苔歌》;李钟浦著《医学辑要》、《眼科》诸书。辛亥革命后,白族地区开始出现西医诊所和医院。
7 v7 q+ r' l% c3 J6 p: Q
0 E& f8 Y& c& W; r9 X. q 但白族人民治病求医仍以中医中药为主。据当代调查,出产于州内的土特产药材约400多种。80年代已编写出《大理州老中医经验汇编》,继承和发扬了古代中医医技。建国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白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1981年大理州医院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了大网膜游离移植分囊填塞包绕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研究获得成功,在国内尚属道创。
. k s q5 p5 j5 a; S, U
& M" g5 c# Z. z' P/ s6 k6 i 1984年,大理州卫生防疫站在有关单位协作下,在国内首次运用丙硫苯咪唑治疗人体旋毛线虫获得成功,治愈率达百分之百,为治疗当地经常发作的旋毛线虫致死的病症找到了一种毒副作用小的新药物。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90%以上的血吸虫病患者已被治愈。1983年,大理州医学院成立,设有医疗系,开始直接培养白族以及州内外各族高级医务人才。据1992年统计,大理白族自治州医疗卫生机构有380个,医院病房床位6038张,专业技术人员7471人。白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白族人民的健康水平。
6 s! }- E' U, C1 Y) T: X! U0 z! }+ d- I7 g3 H
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具有北温带至南亚热带6个气候带的优越自然条件,药用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以白族为主的23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还开发应用了不少独具特色的民族药。
+ P8 o1 N& O5 M 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山脉起伏、森林茂密,河流纵横,日光充足、雨量适中,各种药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条件极为优越。气候、土壤、植被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物区。药用动、植物资源分布面积约为3200万亩,占全州总面积的75%。7 k! |# r: W: v8 e, f5 Y
动、植、药资源的水平分布:
6 i E, r [( ]# M* _9 L: d+ q 以大理州中部的点苍山划分,全州药材资源分为东、西两区:6 {$ X, k* X5 k& L+ v2 m; d1 {8 a
西区为地处横断山脉南段的洱源、大理、鹤庆、剑川、永平、漾濞、巍山、云龙8县(市),多属山区或高寒山区,气候属温带或寒温带,是大理州中药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主要野生药用植物品种为:苍山贝母、珠子参、前胡、独活、柴胡、草乌、云黄连、马尾黄连,丹参、黄芩、岩白菜、龙胆、三棵针、十大功劳、大理藜芦、天南星、半夏、茯苓。主要动物药材品种为:麝香、山甲、穿山甲、熊胆、豹骨、牛黄、脆蛇、猴骨等。+ o4 r/ f; j9 V- E5 K& y2 @/ g
% w R0 k" S; i-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