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传统节日9 A+ P. t: t3 H
火把节、三月街(民族节)、清明节、中元节、冬至是白族传统的节日。除此之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初一有抢新水的习俗,谁第一个接到新年的第一汤泉水,那么来年里肯定会很吉祥。在初一到初五不准动除了厨具以外的金属器具、不准泼水及扫地。初二祭天地,初三祭山川、草原。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食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那男人节,男人休息。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n6 B* ~6 D4 I7 i3 w2 r
1 Y9 r8 R% Q+ C/ u" e7 \% N2 @9 T* \6 I! n5 ~8 |, q
, ~' J$ M" ~4 v7 d0 k L" y2 Y
6 Y3 k, q) G. z9 |( e0 O H, r; K
火把节抢升斗
: M; q5 K5 q# l9 w k# i' W# p: _* t! }% S5 R8 r
/ p5 F0 y, }3 J
历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表现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本主庙,庙内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进入白族的本主庙,必须虔诚、肃穆,禁止大声喧哗,禁止触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种神灵。怒江州一带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须以牛、猪等做牺牲,进行祭天活动。活动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顶上的一棵大树下进行,全寨人参加。这棵大树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6 X+ D" \3 e- v2 M
1 ]1 _% e& b) v- \* T# t, {- g* h2 q' z! g8 F, u) ~
兰坪县白族则于每年农历九十月间举行原始的祭祀活动。祭祀仪式在村旁一棵大树下举行,以黄牛做牺牲,称“登天牛”,这棵大树称“天牛树”。“登天牛”和“天牛树”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禁止在树下大小便。
! P: g! k6 ~* Q5 `
8 p1 E1 z" I P9 A2 m6 L' l+ \! |2 Y$ ?! g+ d' x3 Y
三月街) }0 ]- s% j6 J/ Z0 Z+ J; M4 J
8 ~/ D. X% I8 [) o- m; b5 z
% S7 y7 T, N. l/ x& Y三月街赛龙舟
6 l$ `* H) \& @; Z# z
0 ]* b7 ~6 L! t4 V" b& J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也叫大理三月会,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会期是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三月街既是滇西最大规模的物资交流盛会,也是滇西风格独具的民族体育和文化娱乐盛会。9 Z+ y' p% p% [
. _) F2 y6 P) t& Q _% M O9 X4 y' k/ i
唐代,南诏国都城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不仅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南诏国与东南亚储古国进行文化交流、贸易通商的重要门户。当时佛教已传入南诏,南诏白族先民对观音菩萨极为崇拜,“年年三月十五日,众皆聚集,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这是最早的三月街。之后,三月街逐渐由宗教庙会演变为民间物资交流会。明代白族史学家李元阳的《云南通志》中记载:“观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清代,三月街达至空前的规模和盛况。
9 c8 o/ ^1 P* J# t7 c" {) R. }6 H 1991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把三月街定为“三月街民族节”。节日期间,中外客商云集,集贸市场活跃。由12个县市代表队参加的大型文艺表演,演出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龙灯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此外,还有赛马、洞经音乐演奏、龙舟赛等文体活动。5 f, s$ U# V6 r" F3 V
$ \% k) J9 n) m! {9 D1 O
`- W; A& O; J5 i f+ m火把节: @# L" _; K* ^
0 p+ {- z9 U M" S6 \( q0 d( N* d7 T
火把节在白族语中叫福旺午,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举行,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a! {& R; p) y4 Y* ~4 E
% L, I2 I8 j7 f" o
: q* T% j' v+ `& H$ Q9 I" w
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
, `" ?( D" m7 B3 w; G( r
- k$ M# l) ^9 ?" ]1 R9 T! x2 f& Y! r/ {
火把节的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小火把点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墓地如离家甚远,则在家里祭祀。
, F8 ^ O% d$ C# b7 q+ t 太阳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观赏火把和跑马。跑马的有大人、有小孩。绕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不跑马的,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的火把,看谁家火把精致美观。在全村的大火把点然之前,年轻的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在火把下转三圈,以示祛邪得福。
5 D# b& O0 `& D$ T3 z0 l9 L/ ^- p5 r
% V1 r/ E' \" B& n0 J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勇敢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刹时,烈焰腾空,鼓乐大作,鞭炮齐鸣,响切云霄,场面壮观。当火把上悬挂升斗的竹杆被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凌空飞下的升斗。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贺,被簇拥着回家,由主人用烟、酒、茶款待簇拥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抢得升斗的人备办。
" y& ]2 k5 l' b$ x. f/ y8 Z8 ]* N* R
2 N" P. D, Y/ x' a- q火把节& G8 x( t G7 I1 V$ t, @
4 L7 U1 U9 k, G, a0 O L1 e/ B
$ Z0 S$ Y9 [3 b* X! d/ f" _5 [
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气,.故竞相燎耍,喜气洋洋。燎耍过后,青年要成群结队,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保丰收。# l3 t( B) z6 Q1 m7 ] `
火把节的尾声还要跳火把。午夜前后,把狂欢时燃烧着的火柴棍堆成一堆堆的篝火。男女青年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来回跨越两三次,祈求火神“禳灾祛邪”。要看谁跳跨得高、跳得远,直到兴尽为止。
0 Q8 }6 Y0 Y C- v8 l0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