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 B) R$ M3 p' p □ 记者 周惠琼
1 H @5 J, ]! N( s u 近年来,大理市不断加强民族旅游特色村创建工作,凭借丰富的自然和旅游资源,把旅游和乡村扶贫工作进行有效结合,搭建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平台,形成特色旅游乡镇建设的良好局面。
$ Y+ D; Q4 Y& Q; O" C& w; n "十二五"期间,大理市旅游业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123.99万人次,比"十一五"时期增长50.94%;旅游总收入549.34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194%。各项旅游经济指标成倍增长,旅游业实现较快发展,同时有效促进就业创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间接从业人员近10万人。
* F9 |) u4 W: c5 P# {/ R+ ]# ^% O2 O8 N) }$ H- v
( ]" s, R% }' N3 l, f, ]' |
5 I( B8 F1 f* h9 C( O
加快旅游发展( f8 X, H f5 J2 B
积极争取资金,推动旅游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为了进一步满足广大游客环洱海游的需求,提升旅游综合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大理市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争取专项建设资金、招商引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在2016年6月实施大理市环洱海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约2.3亿元,其中一期政府性投资4990万元,重点实施旅游标识标牌系统建设和环洱海周边18个三级游客休息站建设(包括功能房、管理房、旅游厕所、观光大巴停靠、自行车换乘、栈道等内容),项目的建成将贯穿整个环洱海线路的游客休息、旅游咨询等服务。环洱海游客休息站点涉及9个镇,建设区域涵盖大部分环海沿线自然村,每个站点吸纳20名村民就业,并带动周边农户开展旅游经营,使依山傍水的环海游成为大理市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 W7 Q/ p$ u! Z# V' _3 _ 多元化开发旅游产品,带动乡村旅游发展。随着旅游产品日益丰富,自驾游,散客自助游及康体养生、民族文化体验、温泉度假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不断丰富。依托大理市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和民族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引导农民、开发商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以下关镇、大理镇、喜洲镇、银桥镇、双廊镇为主要区域,各重要景点周边均有分布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涌现出一大批特色鲜明、独具规模、成效突出、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的乡村旅游点和乡村旅游产品,大理市现已建成特色农家乐630余家,休闲农庄99家,直接带动就业近万人,年接待游客49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13亿元。
' P( S4 r% Y5 v" Z* U9 C& v, X 打造特色乡镇: O; u, k9 d. X2 [( D
) @4 q* I- {" y4 t; f0 x# k( E( I* G8 R( |4 h
N+ ^- Z/ a4 Y" g7 E* |* ^ , x' i$ r9 Y8 e2 q) I3 E
2016年,大理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07.73万人次、同比增长46.73%,旅游社会总收入246.71亿元、同比增长51.33%。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关红利势必惠及民生,既激活相关行业的市场动力,增加就业岗位,直接带动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又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大理市的特色旅游乡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 a9 F, l* }& u3 E, E1 u4 { 遵循乡村肌理,突出乡村特色。按照"遵循乡村肌理,突出乡村特色,挖掘乡土味道,记住美丽乡愁"的标准,全面开展旅游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普通村提速、精品村提升,以打造"绿色、开放、协调、创新"的休闲村庄为主线,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为要求,将乡村旅游业打造成现代化服务业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既要突出乡村特色,又推进信息技术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加快乡村旅游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大理市在2016年建成喜洲镇、双廊镇2个特色旅游乡镇;喜洲村、周城村、庆洞村、双廊村、长育村、龙下登村、挖色大城村、凤阳邑村、太邑大村、坦底么村等10个自然村的特色旅游村,量身打造大理特色旅游乡镇。
" j# [3 j- A; s 整合旅游资源/ w( x) g% r4 S7 Z9 ?6 I \6 O9 E& I( \
5 e4 H. R$ v! P% \; X# F8 K5 N! p- L/ {0 e8 _* L4 U6 k
* _% _/ {6 K$ D0 z1 x ) X- O) Z3 V4 S" l0 d
在大理市大理镇龙龛村委会龙下登村和双廊镇双廊村委会双廊村列为我省首批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名录为契机的同时,根据大理市实际,建立健全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工作领导机构,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工作领导组,切实加强领导,建立民族特色旅游村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协调相关部门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在建设工作中通过抓规划、强措施、抓结合、促合力,使得各项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在大理镇龙龛村委会龙下登村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中明确以建设"环境优美、文化浓郁、产业发展、社会和谐"为目标的海滨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发展定位,整合各方资源,全民积极参与。优化旅游环境——完成对龙龛古渡、海宴庵、本土文化遗址、雕楼遗址、幽巷古院等古迹的综合整治;传承民俗文化——保存好由李家庄异名"龙龛"的历史渊源和"中元会""耍香龙""放海灯"等独特民俗非物质传统文化;改善交通条件——通过道路硬化和村村通工程,城乡公交车直达本村,完成村内3.5公里道路青石铺设,架设6座石牌坊,提升传统村落品质;强化洱海保护措施——通过农户庭院污水槽、排污管道铺设、村落污水处理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村庄排污的三级体系,实现污水应收尽收、达标排放;建立环境管理长效机制——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建设管理重制度,党员干部带头集中清扫制度,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由于基础设施和环境生态的改善,龙下登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现全村从事乡村旅游的户数已达50余户,从业人员已超过300人。
5 R# `) r! | n+ L8 e) _ "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发展面临更大机遇,旅游扶贫工作大有作为,大理市将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以休闲旅游产品和游客市场为基础,以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国务院将旅游业纳入国家战略体系为契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规范,培育大理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加快旅游创新发展和改革步伐的同时,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推进旅游扶贫项目建设,用旅游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形成大理特色旅游乡镇景区和休闲度假魅力城市,把大理建设成中国最具民族风情的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示范区,滇西国际观光休闲度假旅游集散地和世界一流的旅游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