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 中国古村落 2017-08-31 09:17:21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P>地属武夷山脉支脉,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500米至900米之间。四面群山环绕,山峦叠翠,中间一矿平野,莲池荷花、秧田稻香、水网映天,素有“架上金盆”之美誉。李氏建村上下千年,至今保持传统民俗,逢年过节,尤其盛矣。 村落概况
= 历史年代: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年)距今有1043年的历史= 规模大小:约15km2 。 大小祠宗48座,古塔一座,寨堡4座,隘口7处,书院2处,义仓2座,寺庙3座,石桥4座,石亭5座,店铺和民宅140间= 自然环境:东龙地属武夷山脉支脉,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500米至900米之间,四面群山环绕,山峦叠翠,中间盆地如同“架上金盆”。东龙村位于江西省宁都县东南部,距宁都县城50余公里,距石城县20公里。国家战备公路从田埠乡穿境而过,东龙从石城县小松镇可连接到206国道,建设中的济广高速公路距东龙不到3公里处留有接入口。= 古树名木:古杉1棵,高28米,主杆周长3.2米,树龄约500年。罗汉松二棵树龄约300年。= 著名建筑:下祠、东里一望(百间大屋)、文峰古塔、虹桥锁水。 = 历史名人: 李腾蛟,明末清初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1609年-1668年) 李调元,曾任国民军事委员会军令部陆地测绘局少将局长(民国期间) 李学南,1933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任南海舰队正军级政治部副主任。= 荣誉称号:2009年7月被江西省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2011年,荣获第三届中国景观村落称号。 村落简介
东龙,原名东屯,后因其“东南有一脉群山,蜿蜒起伏,形如卧龙”,改名东龙。它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李腾蛟的家乡。东龙村位于江西省宁都县东南部的田埠乡境内,总面积15平方公里。东距宁都县城50余公里,西距石城县城20公里。下辖13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400余户、2000多人,是个聚族而居的古村,全村2000人中98.5%的人姓李,只有30余人姓陈。东龙村处在一个海拨在500至900米之间,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的山间盆地里,四周古木参天,绿树成荫。盆地中阡陌纵横,清溪环流,庙宇民宅,错落有致,一口口池塘宛如明镜,倒映着青山绿树,其景如诗如画,令人流连忘返。有的专家冠之为“中国江南第一宗祠村”,有的学者称之为“中国封建宗族社会繁荣和谐的典范”、“中国封建时代宗族社会兴衰史的缩影”,2007年在赣州市首届和谐.魅力乡村评选为最佳历史文化奖。2009年7月被江西省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东龙村中有远近闻名的“东龙十景”,有五百余年历史的古塔(即湖心塔),有体现“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理念的东里一望(即“百间大屋”),东里一望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工(1734年),竣工于乾隆二年(1737年),属于典型的客家围屋结构,由祠堂、住房、学馆、绣楼、仓库、门楼、庭院、雕楼、护墙等组成,内有房屋百间,其总面积4300平方米。另有近百口鱼塘,还有大小祠宗48座,寨堡4座,隘口7处,书院2处,义仓2座,寺庙3座,石桥4座,石亭5座,店铺和民宅140间。从南、北两面的高山上引出两条清溪,弯弯曲曲地从村边流过,形成“山环水绕”之势,从而把整个村落融合在一片青山绿水之中。 东龙村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底蕴深厚的文化,其民俗文化活动非常活跃。主要活动有闹花灯、舞龙灯、搬桥梆灯、唱采茶戏、演傀儡戏、庙会、游神、拔河等,每逢年节,热闹非凡。其中,最热闹的要数每年闹元霄时的搬桥梆灯,连续三日;最传统的要数四月初八的庙会,吸引两省四县八方来客;最奇特的要数每年的玉皇宫醮会,醮会分儒、佛、道三坛同时进行,这种三教合流的奇特风俗世所罕见,是民俗文化中的奇特景观。 东龙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据统计,明清两朝,仅李氏下祠二十六世前就出过文、武举人5名,庠、廪、增生300名,贡生40名,其中被授予各种官职者80名。民国时期有李调元少将等。建国以来,从东龙村走出去的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更是数以百计。 近几年,县乡加大了对东龙古村的保护开发力度。一是将东龙古村旅游开发列为全县重点工程,给予了资金倾斜,《宁都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东龙旅游开发列入其中,并积极向外界推介。二是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完成了进入东龙村长9.5公里的水泥路面硬化,完成了村内通往各景点的游步道铺设。三是进行了村庄整治,拆除坑式老厕、猪牛栏500余间1.2万平方米,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好转。四是对古建筑进行了保护性维修,避免了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消失。五是完成了《宁都县东龙古村旅游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宁都县东龙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规划》,并顺利通过评审。 民风习俗 = 建房: 俗称“做屋”。旧时建房要请地理先生择地基,画杨公符竖于建筑基地,选吉日破土动工。亲朋要赠工。建房期间要设宴三次,即破土动工时要做“落石脚酒”;上梁柱是要做“上梁酒”;竣工时要做“圆屋酒”。亲朋要道贺,俗称“送茶”。上梁立柱时要张灯结彩,挂红,请泥水木匠说吉利话,俗称“喝彩”,撒食米,俗称“撒粮米”,糯糍,俗称“撒高贵糍”。= 迁居: 俗称“过火”。要择“吉日”。一般在黎明举行。迁居时要在原居老灶移火种到新灶,俗称“接火种”。出门时主人和老邻居要鸣鞭炮,俗称“送火”,到新居,主人和新邻居也要鸣鞭炮,俗称“接火”。这天新宅要贴门联,设宴招待亲朋好友和新老邻居,俗称做“过火酒”。 = 婚嫁:婚嫁的主要程序为:一是说媒。古时讲究“父母之名,媒妁之言”,婚嫁需经媒人牵线搭桥,有人还以做媒为业。今称“媒人”为介绍人,多有亲朋熟人充当。二是过庚。请先生对照男女生双方辰八字,占卜打卦,看“相生”、“相克”,如“相生”,婚事初定。三是相亲。先由介绍人陪同女青年及其父母等亲人先去男家“察人家”,女方中意后,再由介绍人陪同男青年及其父母等亲人携礼去女家“看妹子”。如女方接受礼物,即示允婚。四是定亲。约定日子,男青年及其父母携猪肉,鱼等去女家,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要在场。中饭后,女青年要出来见面。此时,男女青年要互称对方父母为爸妈,男女方父母互称亲家,以示婚事正式确定。五是“送日子”,又称“报日”。婚事正式确定后,男方请先生择定过门吉日,俗称“拣日子”。随后,通知女方,女方同意后,即准备行嫁与迎娶。六是“过聘”,又叫“送聘礼”。即将男女双方商定的礼数,俗称“彩礼”,及女方宴宾需用的鱼肉三牲等送往女家。七是“迎亲”,也叫“接亲”、“归门”,媒人和男方专门搭理亲事的人陪同新郎抬着花轿到女家迎取新娘。在女家,男方还要出名目繁杂的礼钱,如给岳父母“辞身礼”、侍娘“插花礼”、撰联写字人“写字礼”、吹鼓手“鼓乐礼”、理发师“剃面礼”、缝纫是“开剪礼”、厨师“开勺礼”等等。八是拜堂。接新娘入祖堂,祖堂中央摆香案,男女父母分坐左右,两边站亲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有礼生主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饮交杯酒。送新郎新娘入洞房后,鸣炮举行婚礼,男女宾客分开入席,按辈份,年龄,亲疏入座。宴会中新郎新娘要逐席敬席。九是洞房,当晚举行。一种在厅闹,一种在洞房闹。闹房无长辈大小之分,越热闹越好。十是“回门”,也叫“走三朝”。一般婚后第三天,新郎新娘赴女家做客,女家叫“上新客”。此时,新女婿要谢恩和认亲,女方需设宴让女婿上席,请诸亲作陪,女方诸内亲应轮番宴请新女婿,新郎新娘辞别时要邀请女方父母到男家做客,以便双方父母共叙攀亲之好。 = 庆诞 妇女怀孕分娩前,娘家要送“落地衫”,带鸡、蛋、面条、份干等去看女儿,俗称“催生”。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到岳家报喜。岳家要宴请女婿和至亲好友以示祝贺。获知喜讯的亲友要送钱、鸡、红糖和蛋等前往探视。问候母子安康。生孩子家则要给亲友和左邻右舍送红蛋,孩子出生三天后要“洗三朝”,一个月要做“满月酒”,上午设擂茶宴,中午设汤饼宴,一年后要做“过周酒”,外婆要给孩子送银制手镯,颈箍圈,脚绕子,小银锁和衣、帽、小棉被等。= 寿诞有“三十有人晓,四十有人知,五十杀个鸡,六十杀猪满天飞”之说。寿庆一般从出生算起,每十年举行一次,年龄越大越隆重。老人寿庆有出嫁的女儿提头,寿礼有大公鸡、寿衣、寿帽、寿鞋、寿袜、寿饼、寿桃、寿烛、寿面、寿酒、寿肉等,一般应送双份。亲友来祝寿则送寿幢、寿联、寿匾或寿礼钱。寿宴一般设两餐,头天晚上为“暖寿酒”,正日为“拜寿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