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M% `1 ^& |( \4 w' ? 在云龙的大山深处,有一处美丽得让你不忍心触摸的地方,一个柔软得让你不想再告诉世人的地方,一个用"盐巴"唱歌的地方,那就是千年白族村--诺邓。+ L+ F$ W. u6 O/ Y/ _: z5 W$ v0 W
樊绰蛮书说:"剑川有细诺邓井水",按方国瑜先生的说法,细诺邓即今云龙县诺邓井。蛮书成书于公元863年,可知"诺邓"村名见诸于 史籍已经有114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年代最久远的村寨之一。, C- t9 G- |! t
1 x% |1 n8 d0 v8 N+ s
Z( I; ]0 |2 W
" Q# K2 X0 L8 E9 X& L0 F 从有明确记叙的唐大理信息网过滤信息始,诺邓村的演变发展完全依赖于盐业经济的兴衰。南诏时期"细诺邓井"的盐业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到明朝中后期,五井提举司每年上缴中央的盐课银达38000多两。李元阳攥嘉靖大理府志记载:"后开五井,始分行盐,地方台井之盐,专行大理;五井之盐,专行永昌。"可见诺邓等五井所产食盐的盛况。雍正云龙州志记载:诺邓,顺荡(盐)味更咸,不必洗灶,而逐能成沙。"因诺邓盐质比寻常,保山。腾冲一带自古以来就十分喜欢使用"诺盐"。由于盐业经济的发达,诺邓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在 嘉靖大理府志所列市肆中,其地位十分重要。诺邓的商路驿道,东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茶马古道"通兰坪,丽江,西藏。当时四方商贾云集,百业昌盛,物尽其美,或畅其流。
/ S M$ |0 Q* P: I& S1 @
* Q1 f. o1 r# _, Y5 t y. C: [! |6 i; M& h
' B5 n# r4 k! |: Y
进入诺邓村口,小河边上就是盐井。千百年来,人们从深达20余米的井底把卤水汲取上来,在大灶上熬制成精美洁白的食盐。盐井后面有龙王庙,庙后是稍为平缓的东面山麓,住着百余户人家,村中最古老的建筑"万寿宫即坐落在这里。这"万寿宫"在宋元时期是外省客商的会馆,明初改作寺庙,原称"祝寿寺",至清初改名"万寿宫"。盐井左面,过了小河就是北山。北山坡山层层叠叠聚居着200来户人家,前后人家台梯相连,院楼重接,建筑奇巧。
; G# b9 d' C0 K
# b- w5 t- T- |% l! i3 s( Y Y- r) W
/ b7 b- r3 y' L- z
3 K, x& B5 ^& } 诺邓村现存民居建筑中,以庭院为单位计,明,清两朝的建筑有百处左右;明国以后建筑的有五六十处。以年代分,最古老建筑物有"万寿宫"木结购,是元代建筑,现已作民居使用,但部分木梁构造地面砖石依然如旧。明朝建筑,民居中尚存三四个院落。绝大数建筑为清代所成,许多庙宇如玉皇阁,孔庙,至今古色古香。 W7 Q' t* o# i! r
诺邓素有"九杨十八姓的说法,一直保持着完整的白族语言的特征。尽管地处偏避。交通不便,但在明,清时期还是文风蔚然。人才辈出。有贡生60余名,秀才500多人。诺邓村曾经入选"中国景观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最具旅游价值村落"等荣誉。9 W/ B1 W: {' z0 Q# g% b, v3 e* H
+ u8 d! i4 v2 V; v6 ]+ a
# a3 b5 j% i% B Y& u, G$ d
$ t( g- l' R2 J) b/ E 不知何时,这个地方来了很多金发碧眼的老外,据说这些穿着破牛子裤的人喜欢在这个地方一呆就是大半个月,对于这里十分迷恋。回望诺邓过去繁华时光,古朴的村寨历经千年得以完好保存,主要益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民风。7 y8 p9 c4 c* r, F* Z
相关线路推荐:诺邓、沙溪古镇三日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