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Z5 k1 F& W9 d+ r
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在推进技能扶贫专项行动中,紧紧围绕“一户一人,一人一技,一技促脱贫”实现转移就业这一发展目标,开展“订单”式、“点菜”式技能培训。从2015年开始,该县开展养殖、种植、厨艺等各种技能扶贫培训426期,使14000多人实现了就近就地和产业转移就业。
8 [4 s8 {* c8 a1 f( a在这些技能培训中,以弘扬永平特色饮食文化而开展的 “三鸡两泡”等菜品为目标的“乡村厨师”培训,更是受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 C0 {+ b" `" N1 |# M
挖掘特色办培训
2 t* p( W! }- E- C/ y+ K7 A“我的目标就是学会烹制当地特色菜。”狮子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董建华说,希望学好之后成为一名厨师,实现就业尽快脱贫。
; x/ i& j' a+ R& W3 z/ y0 C1 y永平县的黄焖鸡是当地美食的一块金字招牌。去年,以鸡为原料的黄焖鸡、木瓜鸡、辣子鸡烹调技术和泡大蒜、泡辣子这“三鸡两泡”美食相关产业带动农业和就业产值突破2亿多元。而在2015年以前,该产业产值还未上亿元,为何能在短短两三年间实现产值翻番?该县就业局长叶继龙说,关键是培育了一批能延伸产业链,扩大消费终端的厨师。1 }4 ]( @ F% d6 R% j% G8 [
去年,永平县在全县75个村(社区)发布 “乡村厨师”培训公告,引起广大群众的热烈反响,短短10多天时间,全县7个乡镇报名参加培训的人数达600多人。5 d& |5 y- p4 r* r4 ]! M/ c
今年,永平县计划投资100多万元,开展培训10期,将“乡村厨师”培训班以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为重点对象,讲授“三鸡两泡”等菜品的烹调和制作技艺,培训乡村厨师500人。从7月28日至8月31日已培训了8期共培训了41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了129人,这些学员通过技能理论鉴定和实作考试后,部分学员被推荐到上海、江苏等地实习或工作。7 z( D4 C. z* [) U/ R3 e
依托品牌促就业
7 k7 d4 ~+ j5 z6 t% O! ~- `. v“我就是开饭店的,但我没有烹制黄焖鸡的手艺,参加这次培训后,我的饭店生意一定会更好。”乐把村村民熊映枝自信地说,“永平县家喻户晓的特产就是‘三鸡两泡’,可自己只会做一样菜,生意不好,想去学习其他菜的做法苦于没有去处。听说县人社局组织去学习,还是免费的,真是太高兴了。”同村的杨军丽也准备开饭店,她高兴地说:“我想开饭店,政府就送技术来,真是急群众所急!”为了学好厨艺,实现就业和脱贫致富,大家纷纷带着行李来到培训地点,认真学习。
4 [! B/ v: d' Q' a* A. u“我们组织的培训,不但提供免费食宿,还发放交通、技能鉴定等补贴,目的就是在弘扬永平饮食文化的同时,促进群众转移就业,尽快致富。”县人社局局长周明武介绍,近两年来,通过免费培训拿到初级厨师证的人已有近千人,他们中部分人已经在上海、昆明等地当上了厨师,月工资最高的能达七八千元。
. n4 U1 s4 v- f+ x8 Y一批通过培训的厨师走上工作岗位位或自己创业,不仅为食品龙头企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品牌化”奠定了基础,还壮大了餐饮业,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附加值,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G% J. R1 v4 B+ P8 n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该县以鸡餐饮业为主的饭店从原来的700多家发展到1000多家,就业人员5000多人,饭店从县城向上发展到昆明、上海等大中城市,向下发展到村镇,一些建档立卡户一年时间实现脱贫,多数人实现创业就业,一项小小的技能培训惠及了多方面的民生大问题。" e- v' w t, I* q
云南日报记者 曾滨 李海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