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5 z' Z# e, {1 w/ N
在大理市下关北。古称叶榆泽、洱河、昆弥川。因形似人耳,风浪大如海而得名。唐宋时,此地为云南地方政权南诏、大理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今仍保存有很多文物古迹,如湖中金梭岛上的南诏避暑宫遗址、西岸的太和城遗址、崇圣寺三塔、阳苴咩城遗址等。洱海北起洱源,南至下关,长40公里,东西平均宽7-8公里,面积253平方公里,海拔1974米。水产以弓鱼最著。湖水碧绿,波光粼粼,与西岸苍山积雪相辉映,组成大理地区“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绮丽风光,而“风花雪月”四景中,雪与月更为引人入胜,素有“银苍玉洱”之誉。
6 B4 S; V+ B0 q! n1 X. ` 法藏寺
3 k: H/ |5 |5 k& ^6 d2 R3 [ 在大理市凤仪镇东南5公里北汤天村。法藏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大殿单檐歇山顶。该寺创建人董贤为元末明初大理密宗教主,其先祖为大理国君段思平的国师董迦罗,故又有“国师府”之称。1956年在寺内清理发现南诏至明代佛教写经3000余卷。董氏宗祠位于寺北,清代建,大殿悬山顶,内供自董迦罗以下四十二代族谱。
1 L' S/ |$ v# F3 u# y 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 q. X# h9 B" R6 Z9 A, e+ y$ ^
在大理市喜洲镇。早在隋唐时期,就是“邑居人户尤众”的大厘古城所在,近代亦为经贸中心。喜洲民居从布局上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格局,建筑门窗精刻木雕花鸟,门楼以青石砌成基座,加以结构繁缛的门阙,形成独特的白族民居风格。列为重点保护的有杨品相宅,严、董两家大院。; @ w2 v: c: c* J
圣源寺2 {* r0 R0 y: U' ~) s. t
在大理市喜洲镇庆洞村。据清代重修碑记所载,圣源寺始建于唐,为大理地区最早的佛寺之一。现存圣源寺始建于唐,为大理地区最早的佛寺之一。现存圣源寺大殿规模恢宏,为清末所建。寺南观音阁由原来的钟鼓楼改建,元末明初杨智重修,清代又加修葺。为重檐歇山顶亭阁建筑,面阔12.6米,进深9米,檐下斗拱粗壮,具元代建筑风格。阁内供奉真身观世音像,为最早在大理弘传佛教的梵僧化身。
: D0 t e' v3 K; t3 o5 O 观音堂: a: d; y0 T, x+ s Y
在大理市中和镇南3公里观音堂村。俗名大石庵,因寺内有一长约6米、宽4米、高2.5米的大石,传在南诏天宝战争期间,观音化作老妇背石而行吓退了唐兵,故名。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云贵总督岑毓英在大石上修建大理石亭,面阔3.3米,进深2.96米,重檐歇山顶双层楼阁,全用大理石仿木结构雕成,前后各有石拱桥4孔与周围地面相连。
n- g" {: X1 q7 Q7 a 剑川县
3 E; V$ K1 c9 l! `) \2 ~% h 景风阁
9 {* i i! S3 y$ o4 \' e 在剑川县城西景风公园内。景风阁原为喇嘛寺,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是八角形三重檐楼阁,攒尖顶,后改建为魁星阁。棂星门于景风阁前,为木构重檐牌坊。灵宝塔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为九级方形密檐石塔,高15米,须弥式塔座。) P( a* @- q* F, v3 E
石钟山石窟
; ^2 T) U, y9 t- m4 g* }8 O( K 在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又称剑川石窟。石钟山系石宝山的支峰,因山上有石如钟而得名。石窟群依山开凿,宏伟壮观,共有石钟寺区、狮子关区和沙登箐区,计17窟,造像139躯。石钟寺区有8窟,第一、第二窟雕有南诏王造像,是研究南诏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为全窟的重点;第3-7窟是佛像,雕刻细腻,造型优美。狮子关区有石窟3处,其一为南诏王全家造像,俗称“全家福”;另一为俗称“酒醉鬼”的雕像;第三处在巨石之上刻一位深目高鼻的人,旁镌“波斯国人”四字,实为天竺(今印度)僧人。沙登箐区有石窟6处,在甲子寺悬崖的缝隙中雕刻的多闻天王和增长天王像,高达2米,威武雄壮。石窟开凿于南诏、大理时期,是云南白族先民创造的石刻艺术宝库。另有宋代以来的题记40余则。1 Y# X( [# \# T" ]* N6 ?2 U6 T# o
石钟寺区第一窟
7 m; p$ }$ p A( O0 L 在石钟山石窟石钟寺区。窟高1.34米,宽1.7米。窟内雕一平座,其上有8个人物,据考正中是南诏王异牟寻,著圆领宽袖偏襟长袍,坐于龙头椅上。左右雕两位清平官郑回和杜光庭。
8 ^ z# t' q* q" f% `- y 石钟寺区第二窟! x% R9 V* ]5 u
在石钟山石窟石钟寺区。窟高1.37米,宽1.52米。内雕16人,是石窟群中人数最多的一窟,窟外檐雕三重。窟内南诏王阁逻凤坐在双龙首椅上,椅前卧一狮一虎,左侧雕6人,右侧雕7人,其中之一是南诏史上有名的阁陂和尚凤前侧左右各坐一清平官。还有侍从、武士、童子以及文吏等人物。此窟场面宏大,布局匀称,是南诏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
5 ]+ m6 L) R$ r- z1 T 狮子关区第一窟
8 f$ Y3 e9 Q% I/ N 在石钟山石窟狮子关区。俗称全家福。窟高0.6米、长1.24米,上有一巨石为檐。窟内雕一平座,其上有5个人物。正中是南诏王和王后,王戴黑色高冠,蓄络腮胡须,执笏;王后戴莲花冠与项圈耳环。中坐幼年王子,围兜肚。两侧坐男女青年各一人。座下两侧还站立男女侍者各一。据座后屏障上石刻题记,此窟为南诏王细弘罗全家造像。
* b, z+ c( M' P9 _8 a) @9 r 金华山摩崖造像
9 B! U0 a }. R S! r 在剑川县城西南1公里处。当地称石将军,明徐霞客游记中有记载。造像均为高浮雕,共3尊,雕刻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中为多闻天王,一手托塔,一手持二叉戟,体态魁梧,高4米,宽2米余;左右两侧分立男女胁侍,作双手合掌状。雕造年代为南诏末年或大理国时期。2 k# H& L- f5 f. U4 [4 r
兴教寺
0 h2 C/ n h7 j* y5 b$ [! T 在剑川县沙溪乡。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寺内尚存大殿、中殿、山门、戏台等建筑。现存大殿为明成化年间(1465-1487)建,重檐歇山顶,殿内保留壁画多幅。古戏台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为三重檐楼阁建筑。, W3 T" X6 I9 k( p: U) c$ e5 e
弥渡县
- `* ^ d9 Q# p6 ~) ^4 s+ ?3 ] 南诏铁柱# C+ s1 U3 T; c2 k( o" d
在弥渡县城西南约6公里的铁柱庙。高3.30米,圆周1.05米,重约2吨。柱顶已残,柱身由5段衔接铸成。直列阳文正书“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建极是南诏景庄王蒙世隆的年号。建极十三年相当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年)。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附近的彝、白族群众都到铁柱庙祭祖。0 l. v: G; A, l
天生营9 ^' j) g) L8 V, D0 a% p6 I2 w2 l
在弥渡县城南约80公里的磨刀箐后山。是哀牢山北段的主峰,海拔2784米。地势陡险,仅北面一条小路较平缓,形成天然军事要地,故名。清咸丰六年四月初七(1856年5月10日),以彝族李文学为首的哀牢山各族农民在此誓师起义,并在密滴(今牛街)建立农民政权,坚持反清斗争20余年。当年起义军扎营时的石砌屋基、作战壕沟和碉堡,遍布山岗。还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立的大司藩庙石碑。山顶有大司藩庙,供奉李文学塑像。$ X) w: y1 [) K3 q- [& j, I
云龙县: [; I% Q# @+ s+ |2 P4 C
虎头山古建筑群9 j& c3 M ^0 r' j
在云龙县石门镇南山。系一以道教为主的古建筑群。各寺观间有牌坊、凉亭、小桥和栈道相联。其中张仙祠单檐硬山顶,奉武当派主张三丰。虎头寺前殿建于悬崖,悬有“洞天高朗”木匾,始建于明末。
+ j) R! }3 r2 s& A 洱源县* f; n0 [) i" l, X. ^4 I- X" n
九气台7 n4 B0 ?* H, ?/ w7 P
在洱源县城九气台村。有龟蛇二石交盘,四旁沸泉9穴,故名。温泉水质优异,可饮可浴。九气台真武阁由门亭、大殿、两厢等组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增修。
( [; _9 k) X# z8 Z6 e8 R 鹤庆县
: q2 M/ j$ N: l% M- } 云鹤楼
- _8 A+ ^, V' s }4 d8 C 在鹤庆县云鹤镇中心。始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后毁于兵燹,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现楼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失火后重修,并改名为云鹤楼。楼为木构三重檐楼阁建筑,面阔16.7米,进深16米,高19.4米,外观宏伟端庄,底层南北通衢。& B7 F. t8 J7 j5 r6 U7 I; _
祥云县
5 w# G! C6 ]1 C, O4 t4 K 清华洞
/ q0 P/ F" g! e" Z: I 在祥云县城西南4公里昆畹公路南侧。系石灰岩溶洞,前洞高10余米、深22米、宽35米;后洞岔为二支,崎岖委折,深邃莫穷。洞口有明清时期题刻。1961年在前洞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甚多。
+ f5 z- h1 |4 s# J9 x a: J 水目山塔
8 V' O# V( j4 p% Q3 i 在祥云县马街乡水目山寺前。此塔为纪念大理国护法公高量成之子皎渊而立。皎渊21岁出家为僧,大理国天开十年(1214年)逝世。塔高18.16米,十五级密檐方形砖塔。南面彩绘壁画,塔身四周原来修有围廊,为大理国时所建。水目山寺现存大殿、中殿、厢房等,所存碑石甚丰,寺右山林间有僧塔50余座。
1 Z K: j& g7 ?) q. o8 ?/ n 天华山
% i0 _0 K4 L; G9 T3 {' t7 d 在祥云县东南约25公里的大坡村。天华山巍峨挺拔,双峰对峙,为当地著名风景名胜区,有石龙倒挂、悬崖滴玉、三庵古洞、东西石楼等景。在三庵古洞前,明清摩崖题刻甚丰。0 O0 Z. K6 E5 W# f% ~+ M
宾川县
. S" T. z( V C! ^' y 白羊村新石器遗址! X Z. O( u1 R' s* H5 ^) J# R6 a
鸡足山
& ~* ]; W" _; K0 x- N 在宾川县城西北40公里。因山势背西北面东南,前伸三支,后出一支,形似鸡足而得名。全山南北7.5公里,东西15公里,以天柱峰为最高,海拔3220米。登临其上,可东看日出。峰下有天然岩壁,形似城关的华首门。蜀汉时建有小庵,唐代扩建,盛时有大小寺宇百余座。现存祝圣寺、金顶寺、铜瓦殿、太子阁等及1927年重建的楞严塔。此塔在天柱峰顶,为十三层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高42米。山上奇峰突起,气势磅礴,是我国佛教名山之一。
9 _5 c7 N' M& o, Q/ P% f" Q- Q 永平县; v, X" s; B2 n) r
金光寺
@) [9 F! `+ c& `: L5 q+ D 在永平县厂街乡木莲花山顶。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全寺占地6450平方米。大殿单檐歇山顶。金光寺藏经甚丰,建国初清点计3606部,8642卷,并存有担当书“金屏室”、李根源书“金光寺”匾额。附近木莲花山万花争艳,有成片的野木莲林和水青树等珍贵树种。
5 W6 B Y- j/ j6 M& v 漾濞彝族自治县5 M5 \( Y( I: r: w+ W' Q$ r, d
石门关
6 F5 E7 \. K, ~- N6 B, d# | I 上街镇明代铁索桥4 n. a2 t. X# I! ^2 W+ K
清真寺
( X( ]7 m/ `, V( g' _) V( k! x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 ? M& X" l+ `6 W) } 拱辰楼/ m( W1 D$ ]$ ^8 Q3 d6 l: q
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城。为明蒙化府北门城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现楼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28米,进深17米,高16米,建于8.5米的城郭上,登楼可俯视全城。楼阁南侧悬“雄魁六诏”匾额,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化府同知康勤所书,北侧则悬“万里瞻天”匾,乾隆五十年,蒙化直隶厅同知黄大鹤书。! B" ?$ [! Q8 v1 o
等觉寺太阳宫
8 X& Z; x$ W- U0 A 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城东北隅。等觉寺传始建于南诏,清咸丰时期(1851-1861)毁,现存太阳宫及双塔。太阳宫,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四周设廊,始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门外双塔,明成化元年(1465年)蒙化府土官左氏建,为九级密檐方塔,塔身洞龛内置石雕佛像。
2 c) u1 Z# H) i! ?% A1 Y) S. [ 圆觉寺0 Q. b+ z/ b6 M' l0 K' h
在县城东南3公里灵应山上。明成化年间(1465-1487)蒙化土官左氏所建,明万历、天启,清康熙年间重修。寺依山势,有山门、弥勒殿、真如殿、大雄殿及两侧观音殿、伽蓝殿、文昌宫、三官殿、准提殿等建筑组成。寺前有双塔,亦为明成化间所建。融寺院与园林为一体,为巍山风景旅游区之一。
# N N8 S% N6 ?. w8 f 巍宝山 Y7 F6 ^. ?' H& A# X
在县城东南约10公里。山体如一头蹲坐回首的青狮。峰岳起伏,古迹荟萃。在唐代初年为南诏(蒙舍诏)开国国王细奴罗(彝族)耕牧和发迹之地,方圆数十里。现存清代建筑群多分布于巍宝山的前山(东面)和后山(西面)。巡山殿始建于第三代南诏王盛罗皮,后毁,清光绪年间(1875-1908)重修,现殿内供奉著身穿彝族服装的细奴罗塑像;龙潭殿(文昌宫)是巍宝山风景区的中心,寺院宽敞,建筑宏伟,有水池、亭榭、大殿等建筑。是滇西著名的道观胜地。 ] ? x' h2 k% L9 J3 R0 M
南涧彝族自治县
K8 C# P* t" c+ R7 b9 T+ }! Q 白云寺! w8 h ?' v+ g, _8 M$ p a3 ~
石洞寺- h2 [! @* k* D+ A6 z
石剑
* P# W% U$ L2 E3 z3 `' u% @8 m 土林
7 m% A9 y; h4 g3 C;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