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名胜古迹

2
回复
140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30 00: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Z) ^- Q! |, X( T6 e7 ~2 K. \
  大理白族自治州8 Q9 N  g( n% u" T3 M- a
  大理市
2 e- H. c- e* j$ H  洱海公园
8 c2 p# x0 [5 s& G5 g1 y7 L7 H  在大理市下关东北2公里处的团山之上。占地1600多亩,最高处海拔2049米,可纵览苍山洱海风光、俯瞰市区。相传原为唐代南诏王室的养鹿场。园内望海楼雕梁画栋、飞檐挑角。楼两侧是青瓦朱柱长廊。循数百级石阶而下,是天然湖滨浴场。; K* Z8 i1 Q! @6 N
  佛图寺塔
# s: G1 L" V3 A2 ^) _  在大理市下关北3公里羊皮村。唐代南诏时建。当地人称之为索骨塔。相传南诏时龙尾关(今下关)外大蟒吞食人畜,大理人段赤诚,有勇有谋,披甲持双刀斩蟒,被蟒吞入腹内。段用刀刺穿蟒背,蟒死,人们剖蟒腹取赤诚尸骨祭而葬之,建塔于冢旁,并焚蟒骨壅塔,故名。此塔已残,附近的佛舍寺塔尚完好,高30.07米,十三级密檐式方形砖塔,青铜葫芦状宝顶,气势雄伟,也为南诏时所建。$ h' Y' x& h+ |  T! f% k
  杜文秀帅府$ u9 ~+ G1 ~$ W2 \, ~
  在大理市大理旧城南门内正街。清咸丰六年(1856年)8月杜文秀起义军攻占古城大理,推举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大理政权,改原来的大理提督府衙为帅府,在周围新筑土城,称为紫禁城。起义失败后,云贵总督岑毓英对帅府进行过改建。1988年维修后辟为大理市博物馆。& {- O7 i# i. F4 L
  太和城遗址*
$ [0 H9 _& \6 Q1 J! W  d: ?. J  在大理市大理旧城南太和村西面山坡上。为南诏国早期都城。西倚苍山,东临洱海,面积约5平方公里。遗址中现存南北两道夯土城墙。遗址西部佛顶峰上有金刚城,建于唐天宝六载(747年)。遗址中有南诏德化碑。碑西为南诏宫殿建筑群所在。1 M9 K5 H6 p9 A  u* K
  南诏德化碑% ~9 k9 e* v9 S. U8 x# F  i
  在大理市太和城遗址上。高3.02米,宽2.27米,厚0.58米。正书,文字肃蚀严重。碑阳正文3800余字,叙述南诏初期历史及其与唐王朝的关系,并详及天宝战争的起因和经过,文章婉转动人,词藻华丽。唐大历元年(766年),南诏王阁逻凤立此碑于太和城宫门外。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为金石家王昶访获,嘉庆三年(1798年)就地建亭保护。7 U% G3 U$ x- S, B5 q  L
  弘圣寺塔$ J0 h) o. E" s9 ^
  在大理市大理旧城西南0.5公里的弘圣寺内。塔高约43.87米,四方形,十六级密檐式空心砖塔,基座用石板砌成,四面有塔门,可入内攀登。第2-15层每层四面壁上辟有佛龛,内置佛像。顶有铜制覆钵及铜葫芦,上盖八角形铜伞。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1522-1566)及1981年均进行过维修。1981年维修时,出土文物780件。
" @4 ^: h4 E! S# w7 r  杜文秀墓
" n6 Y4 i; @2 Z$ O; {  在大理市大理旧城东南约5公里的下兑村。墓为长方形,南北向。原碑立于1917年,建国后重立。杜文秀(1828-1872),云南永昌(府治今保山)人,回族。咸丰六年(1856年)在蒙化率回民并联合汉、白、彝等族人民起义,建立政权,被推为总统兵马大元帅,曾攻战云南50余城。
/ i3 I6 e( X( ~7 W) @! w  崇圣寺三塔*
& G" b6 k2 W" i# ~& m" Y* U  在大理市大理旧城西北1公里处。原为崇圣寺建筑的一部分,寺庙早已毁。三座砖塔鼎足矗立于苍山之麓,洱海之滨,气势雄伟。大塔方形,中空,名千寻塔,形状与西安小雁塔相似。高69.13米,为密檐式建筑,共16层,每层正面中央开券龛,置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建筑年代众说不一,以建于南诏保和时期说可能性较大。南北两小塔各距大塔70米。塔实层,均高42.19米。两塔塔身者涂一层白色泥皮,各层分别雕券龛、佛像、莲花、瑞云、花瓶等。两塔顶各有三只铜葫芦。建于五代。1978-1980年经大规模维修,在清理大塔塔基与塔顶时,发现南诏、大理国的重要文物680余件。! {5 j! b* \* g& ~( F% G
  感通寺0 t. i) N% t, T! l! g' b; c4 Z
  在大理市大理旧城南约5公里的圣应峰麓小山上。峰峦环顾,林壑幽深,殿宇轩昂。系南诏、大理时期名刹,历代多次重修。明初无极(法天)和尚赴南京朝拜太祖朱元璋,献龙女花放异彩,太祖赐诗十八章。嘉靖年间(1522-1566),四川新都人杨慎被贬斥到云南,曾居寺内斑山楼,著音韵学书转注古音略传于世。时有大理名士李元阳题楼名“写韵楼”,刻匾挂于楼前。明末清初,有画家、诗人唐大来(法名担当和尚),因仰慕杨慎品学,重修写韵楼作自已住所,故寺内有“奇花龙女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的楹联。后寺屡遭毁坏,今存正殿、南北厢房及寂照庵等建筑。寺后有担当墓。' ~9 H6 x9 Y- [
  蝴蝶泉2 k: ]2 }& ^$ C5 V7 |4 C
  在大理市大理旧城北20公里、苍山云弄峰麓。宽约8米,有大理石栏杆围护。旁有古树一株,横卧泉面而过。每年农历四月,古树开花,状如彩蝶。其时,蝴蝶群集,翩跹飞舞,一只只“连须钩足”,从树头倒垂至泉面,像一条绚烂的彩带。泉边树丛中亦有各色彩蝶飞舞,五彩缤纷,络绎不绝。此即罕见的“蝴蝶会”。泉周围有蝴蝶楼、凉亭、花台。泉在明代徐霞客游记、南诏野史中均有记载。
8 c) H$ E. p* q! s
 楼主| 发表于 2017-6-30 00: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苍山#
7 C1 C/ R5 t, V, z! v) R$ T  在大理市西北、洱海与漾□江之间。属云岭横断山脉,南北骈列,是著名的大理石产地。山势雄伟,横列如屏,十九峰嵯峨壁立,海拔一般都在3000米以上。主峰马龙峰,海拔4122米,山顶终年积雪。十八条溪水悬流飞瀑。山上飞云变幻多姿。
) [2 L* A, _8 Z/ p  三月街
, U: B# G/ T# ^) f) o, r  在大理市大理旧城西、苍山中和峰麓。白族传统的贸易集市,每年农历三月举行,为期5-7天。每逢街期,游人如织,贸易布棚鳞次栉比,进行马、骡、盐、茶、药材、日用百货等交易。据传始于唐代,是纪念观音升天、信徒云集于此而形成的佛教集会。
8 w" ]* q' w: j% k; s9 Y  元世祖平云南碑& w& B  c7 f: ?( N. Z7 v* \1 y
  在大理市大理旧城西三月街址旁。碑高4.44米,宽1.65米,由上下两石相接而成,立于石龟座上。碑额正书“世祖皇帝平云南碑”,署名“翰林院臣程文海撰书”,元大德十年(1306年)平章政事也速答儿建言立碑。碑文楷书,共1023字。主要叙述忽必烈于蒙古蒙哥汗二年(1252年)率军远征云南,四年灭大理国政权及后建云南行省的史实,是研究元史的重要文物。: q. z- j2 L: t  ~. K& I0 D
  苍山神祠
* i' a6 y9 S4 i  在大理市大理旧城西苍山中和峰麓。山下为南诏阳苴咩城遗址。唐贞元十年(794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节度使巡官崔佐时出使南诏,与南诏王异牟寻在苍山会盟,立誓和好。并将誓文之一贮苍山神祠石室。同年十月,唐遣御史中丞袁滋,持节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赐黄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现神祠石室遗迹尚存,祠庙为清嘉庆、道光间重修。  @! @+ f. v6 B2 H& F. X) L3 v% u1 R
 楼主| 发表于 2017-6-30 00: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洱海#
( x  R* h" m. K# Q; A0 _. H  在大理市下关北。古称叶榆泽、洱河、昆弥川。因形似人耳,风浪大如海而得名。唐宋时,此地为云南地方政权南诏、大理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今仍保存有很多文物古迹,如湖中金梭岛上的南诏避暑宫遗址、西岸的太和城遗址、崇圣寺三塔、阳苴咩城遗址等。洱海北起洱源,南至下关,长40公里,东西平均宽7-8公里,面积253平方公里,海拔1974米。水产以弓鱼最著。湖水碧绿,波光粼粼,与西岸苍山积雪相辉映,组成大理地区“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绮丽风光,而“风花雪月”四景中,雪与月更为引人入胜,素有“银苍玉洱”之誉。' o* g3 C  y: I
  法藏寺9 N' ~8 v5 |8 {+ G2 N; l
  在大理市凤仪镇东南5公里北汤天村。法藏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大殿单檐歇山顶。该寺创建人董贤为元末明初大理密宗教主,其先祖为大理国君段思平的国师董迦罗,故又有“国师府”之称。1956年在寺内清理发现南诏至明代佛教写经3000余卷。董氏宗祠位于寺北,清代建,大殿悬山顶,内供自董迦罗以下四十二代族谱。: E8 {' _3 W9 j0 R+ |
  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
  `; u' s8 A/ O  在大理市喜洲镇。早在隋唐时期,就是“邑居人户尤众”的大厘古城所在,近代亦为经贸中心。喜洲民居从布局上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格局,建筑门窗精刻木雕花鸟,门楼以青石砌成基座,加以结构繁缛的门阙,形成独特的白族民居风格。列为重点保护的有杨品相宅,严、董两家大院。
# b0 J# |% u9 y7 H5 |, \2 C# s6 C  圣源寺
1 j; S# H1 U# c: L8 H& h& b  在大理市喜洲镇庆洞村。据清代重修碑记所载,圣源寺始建于唐,为大理地区最早的佛寺之一。现存圣源寺始建于唐,为大理地区最早的佛寺之一。现存圣源寺大殿规模恢宏,为清末所建。寺南观音阁由原来的钟鼓楼改建,元末明初杨智重修,清代又加修葺。为重檐歇山顶亭阁建筑,面阔12.6米,进深9米,檐下斗拱粗壮,具元代建筑风格。阁内供奉真身观世音像,为最早在大理弘传佛教的梵僧化身。9 V) _- ?6 |7 `) \: b
  观音堂
2 N6 R6 G$ ~6 B. _+ H4 ]  在大理市中和镇南3公里观音堂村。俗名大石庵,因寺内有一长约6米、宽4米、高2.5米的大石,传在南诏天宝战争期间,观音化作老妇背石而行吓退了唐兵,故名。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云贵总督岑毓英在大石上修建大理石亭,面阔3.3米,进深2.96米,重檐歇山顶双层楼阁,全用大理石仿木结构雕成,前后各有石拱桥4孔与周围地面相连。
$ ^" B- f8 f% n0 z, y% g: @  剑川县
: \, I2 F+ a6 f2 j  Y/ v4 _  景风阁" Q' ?) ]' k7 [0 O# p
  在剑川县城西景风公园内。景风阁原为喇嘛寺,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是八角形三重檐楼阁,攒尖顶,后改建为魁星阁。棂星门于景风阁前,为木构重檐牌坊。灵宝塔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为九级方形密檐石塔,高15米,须弥式塔座。
* ~" a( K7 T) M+ B4 g, C% W7 E$ A  石钟山石窟
' K) T4 O1 E: o+ m  在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又称剑川石窟。石钟山系石宝山的支峰,因山上有石如钟而得名。石窟群依山开凿,宏伟壮观,共有石钟寺区、狮子关区和沙登箐区,计17窟,造像139躯。石钟寺区有8窟,第一、第二窟雕有南诏王造像,是研究南诏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为全窟的重点;第3-7窟是佛像,雕刻细腻,造型优美。狮子关区有石窟3处,其一为南诏王全家造像,俗称“全家福”;另一为俗称“酒醉鬼”的雕像;第三处在巨石之上刻一位深目高鼻的人,旁镌“波斯国人”四字,实为天竺(今印度)僧人。沙登箐区有石窟6处,在甲子寺悬崖的缝隙中雕刻的多闻天王和增长天王像,高达2米,威武雄壮。石窟开凿于南诏、大理时期,是云南白族先民创造的石刻艺术宝库。另有宋代以来的题记40余则。8 U( n3 h4 \( Q+ s1 i( W* g6 F% |
  石钟寺区第一窟
5 H7 P& Z" r" r* Y4 Y  在石钟山石窟石钟寺区。窟高1.34米,宽1.7米。窟内雕一平座,其上有8个人物,据考正中是南诏王异牟寻,著圆领宽袖偏襟长袍,坐于龙头椅上。左右雕两位清平官郑回和杜光庭。5 _8 U+ m$ S3 k9 A
  石钟寺区第二窟* c: `1 D4 i7 X+ ]9 M( \
  在石钟山石窟石钟寺区。窟高1.37米,宽1.52米。内雕16人,是石窟群中人数最多的一窟,窟外檐雕三重。窟内南诏王阁逻凤坐在双龙首椅上,椅前卧一狮一虎,左侧雕6人,右侧雕7人,其中之一是南诏史上有名的阁陂和尚凤前侧左右各坐一清平官。还有侍从、武士、童子以及文吏等人物。此窟场面宏大,布局匀称,是南诏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8 D! w0 G! s1 I& P$ W
  狮子关区第一窟
/ W1 c  R, M0 g! w  在石钟山石窟狮子关区。俗称全家福。窟高0.6米、长1.24米,上有一巨石为檐。窟内雕一平座,其上有5个人物。正中是南诏王和王后,王戴黑色高冠,蓄络腮胡须,执笏;王后戴莲花冠与项圈耳环。中坐幼年王子,围兜肚。两侧坐男女青年各一人。座下两侧还站立男女侍者各一。据座后屏障上石刻题记,此窟为南诏王细弘罗全家造像。9 T; H8 i+ H7 o
  金华山摩崖造像* w9 x& H- {7 ?5 s4 b
  在剑川县城西南1公里处。当地称石将军,明徐霞客游记中有记载。造像均为高浮雕,共3尊,雕刻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中为多闻天王,一手托塔,一手持二叉戟,体态魁梧,高4米,宽2米余;左右两侧分立男女胁侍,作双手合掌状。雕造年代为南诏末年或大理国时期。. k- j6 i. v) K: Q1 f
  兴教寺; Q+ q6 c# S* O3 x) L
  在剑川县沙溪乡。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寺内尚存大殿、中殿、山门、戏台等建筑。现存大殿为明成化年间(1465-1487)建,重檐歇山顶,殿内保留壁画多幅。古戏台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为三重檐楼阁建筑。
  U$ O! [! x7 Y: h; U  弥渡县3 o- r8 w7 R% ~" {% j7 A$ ~8 V
  南诏铁柱! c+ B1 G/ L6 n3 @$ y
  在弥渡县城西南约6公里的铁柱庙。高3.30米,圆周1.05米,重约2吨。柱顶已残,柱身由5段衔接铸成。直列阳文正书“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建极是南诏景庄王蒙世隆的年号。建极十三年相当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年)。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附近的彝、白族群众都到铁柱庙祭祖。; Y7 N5 ?9 w& `/ H& A6 ^. h! q" g( i
  天生营
0 ], T: C% D2 ^& g1 q  在弥渡县城南约80公里的磨刀箐后山。是哀牢山北段的主峰,海拔2784米。地势陡险,仅北面一条小路较平缓,形成天然军事要地,故名。清咸丰六年四月初七(1856年5月10日),以彝族李文学为首的哀牢山各族农民在此誓师起义,并在密滴(今牛街)建立农民政权,坚持反清斗争20余年。当年起义军扎营时的石砌屋基、作战壕沟和碉堡,遍布山岗。还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立的大司藩庙石碑。山顶有大司藩庙,供奉李文学塑像。
% Y( t8 I" H4 c+ J8 I% Y8 p, x* w  云龙县, s) r1 L( {  |" ~# e1 m
  虎头山古建筑群# H7 R4 u$ E$ T% g! @7 E- H7 B. H
  在云龙县石门镇南山。系一以道教为主的古建筑群。各寺观间有牌坊、凉亭、小桥和栈道相联。其中张仙祠单檐硬山顶,奉武当派主张三丰。虎头寺前殿建于悬崖,悬有“洞天高朗”木匾,始建于明末。% H8 g# m8 M5 X- F( L/ q( R* \
  洱源县% t0 W1 H$ B$ o. k, J5 G% x
  九气台
$ `& O1 B/ k# V1 a  在洱源县城九气台村。有龟蛇二石交盘,四旁沸泉9穴,故名。温泉水质优异,可饮可浴。九气台真武阁由门亭、大殿、两厢等组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增修。$ ?5 N* t' k- n. {8 O3 g8 s
  鹤庆县; \' {* Q% w' M( z3 Q. S
  云鹤楼) [% S& Y- o# M' X
  在鹤庆县云鹤镇中心。始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后毁于兵燹,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现楼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失火后重修,并改名为云鹤楼。楼为木构三重檐楼阁建筑,面阔16.7米,进深16米,高19.4米,外观宏伟端庄,底层南北通衢。
) P6 T9 D( ~8 }% o( J9 {: h  祥云县
4 c2 L4 ]1 B+ T5 D" F1 z  清华洞. j) j  `" ]  N4 m
  在祥云县城西南4公里昆畹公路南侧。系石灰岩溶洞,前洞高10余米、深22米、宽35米;后洞岔为二支,崎岖委折,深邃莫穷。洞口有明清时期题刻。1961年在前洞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甚多。
8 x, H- t+ d4 \; r  水目山塔1 ]1 G7 ]% g+ c7 B5 k3 q8 R
  在祥云县马街乡水目山寺前。此塔为纪念大理国护法公高量成之子皎渊而立。皎渊21岁出家为僧,大理国天开十年(1214年)逝世。塔高18.16米,十五级密檐方形砖塔。南面彩绘壁画,塔身四周原来修有围廊,为大理国时所建。水目山寺现存大殿、中殿、厢房等,所存碑石甚丰,寺右山林间有僧塔50余座。
# f8 p/ x8 Z' r/ ~) ?  天华山
- {  `2 F' R+ X) n& n& G  G  在祥云县东南约25公里的大坡村。天华山巍峨挺拔,双峰对峙,为当地著名风景名胜区,有石龙倒挂、悬崖滴玉、三庵古洞、东西石楼等景。在三庵古洞前,明清摩崖题刻甚丰。3 E8 A5 A" F' {4 W! y
  宾川县& d: H4 q# Y5 G6 a9 W
  白羊村新石器遗址% }4 N* z: z6 p  H# h( Q, C
  鸡足山: N; v* g4 E* Z4 C2 y8 I
  在宾川县城西北40公里。因山势背西北面东南,前伸三支,后出一支,形似鸡足而得名。全山南北7.5公里,东西15公里,以天柱峰为最高,海拔3220米。登临其上,可东看日出。峰下有天然岩壁,形似城关的华首门。蜀汉时建有小庵,唐代扩建,盛时有大小寺宇百余座。现存祝圣寺、金顶寺、铜瓦殿、太子阁等及1927年重建的楞严塔。此塔在天柱峰顶,为十三层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高42米。山上奇峰突起,气势磅礴,是我国佛教名山之一。) c! V2 v4 k1 i2 {8 @8 m
  永平县
4 _. u2 O) x7 t3 Y/ k: z  金光寺
- N6 P7 j: S: U7 x/ y2 S  在永平县厂街乡木莲花山顶。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全寺占地6450平方米。大殿单檐歇山顶。金光寺藏经甚丰,建国初清点计3606部,8642卷,并存有担当书“金屏室”、李根源书“金光寺”匾额。附近木莲花山万花争艳,有成片的野木莲林和水青树等珍贵树种。$ B: [; Y0 v! E7 z
  漾濞彝族自治县
0 ]3 W6 e1 z6 Y$ C3 u  |  石门关& {& {; {4 ]( C, }% |9 q. E9 H# h
  上街镇明代铁索桥" ~6 }+ q5 o& j# U$ v9 R. v- U
  清真寺
4 M7 _: D$ e0 E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1 j2 d# V8 k. A5 S  拱辰楼
" v7 Z- E) O+ _; g4 ^  U  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城。为明蒙化府北门城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现楼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28米,进深17米,高16米,建于8.5米的城郭上,登楼可俯视全城。楼阁南侧悬“雄魁六诏”匾额,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化府同知康勤所书,北侧则悬“万里瞻天”匾,乾隆五十年,蒙化直隶厅同知黄大鹤书。
* y" M6 ], u3 I: \  等觉寺太阳宫
  D5 q" E  D9 L, A  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城东北隅。等觉寺传始建于南诏,清咸丰时期(1851-1861)毁,现存太阳宫及双塔。太阳宫,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四周设廊,始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门外双塔,明成化元年(1465年)蒙化府土官左氏建,为九级密檐方塔,塔身洞龛内置石雕佛像。# `- l0 _5 u: _7 n. l* U9 U3 [0 N3 z
  圆觉寺
1 p: j, z4 y; ]% l  在县城东南3公里灵应山上。明成化年间(1465-1487)蒙化土官左氏所建,明万历、天启,清康熙年间重修。寺依山势,有山门、弥勒殿、真如殿、大雄殿及两侧观音殿、伽蓝殿、文昌宫、三官殿、准提殿等建筑组成。寺前有双塔,亦为明成化间所建。融寺院与园林为一体,为巍山风景旅游区之一。
: }+ S" [; Y/ Z  巍宝山
! D( p' A& ]- p( Q/ {$ q. o5 \* u  在县城东南约10公里。山体如一头蹲坐回首的青狮。峰岳起伏,古迹荟萃。在唐代初年为南诏(蒙舍诏)开国国王细奴罗(彝族)耕牧和发迹之地,方圆数十里。现存清代建筑群多分布于巍宝山的前山(东面)和后山(西面)。巡山殿始建于第三代南诏王盛罗皮,后毁,清光绪年间(1875-1908)重修,现殿内供奉著身穿彝族服装的细奴罗塑像;龙潭殿(文昌宫)是巍宝山风景区的中心,寺院宽敞,建筑宏伟,有水池、亭榭、大殿等建筑。是滇西著名的道观胜地。5 s, ?: H% l& I+ Y7 t3 p0 \; y
  南涧彝族自治县
: W5 c6 d+ L9 L- l7 K9 n  白云寺
$ f. u& x, k- `, q3 w  ?- J8 g  石洞寺0 u& J, c( f% P) X1 ?
  石剑
# H, A/ }2 B4 y- U  土林
: f; y- ^& }+ i* w' _$ m  g# K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