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多元的历史文化
1 I# v! w# q2 j# H6 y 从文化构成看,在爨文化的文化形态构成之中融合着经济关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生产结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以及民族民俗等诸多因素。
# d5 v' A. J" j. Q. R 从政治角度看,爨文化中极具地域色彩的“鬼主”活动其实是一种社会组织方式,担任祭祀的“鬼主”,既是部落的神祀主持者,又是部落政治、军事的首领。鬼主又有“都大鬼主”“都鬼主”“次鬼主”“大鬼主”“小鬼主”等大小之分,显示出政教合一的倾向。但在主流政治领域,爨文化长达500余年的历史过程,爨区的政权结构始终奉行州(刺史)、郡(太守)、县(令)三级制的州郡制度,从未脱离中原王朝的统治,维持了南中地区的稳定,其文化内涵中因此具有丰富的中原文化色彩。6 R, @9 j" I' ]$ |5 v
从经济角度看,爨地的经济方式以农业、牧业、手工业为主,商贸业也占有一定比重,比游牧、半牧半农的经济水平要高得多。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大致又有水田稻区农业、热区稻作农业、山地砍烧农业和原始农业四个层次。在牧业经济的发展中,又分为定居、半定居和游牧等多种不同类型。农耕文明的高度发达,带来了工商业的发展,主要以井盐、矿冶和纺织著称。商业贸易也随之同步发展,红河航道的开通及陆上交通的便利,使当时的曲靖真正成为入滇“锁钥”。9 v% Y! n! N, Y2 ~& {& O
从精神层面看,爨文化是中原汉文化与土著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这在文学艺术上体现尤为突出。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当属“两爨碑”,从碑的形制、书法及碑文看,不仅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更与老庄思想盛行的东晋风尚紧密关联。整个碑文的书法风格,不乏南方民族特有的“野”(不守章法)、“蛮”(反传统)、“怪”(夸张渲染),其民族特色和蛮夷之气鲜明。在宗教信仰上,复合多元的特性体现更为充分,爨人的宗教崇拜不仅有汉人的祖先崇拜、圣贤崇拜,以及佛教、道教色彩,而且还有土著民族的“巫鬼”“鬼主”和虎、牛、蛇、火、竹、稻、山、水等图腾崇拜,这些宗教因素交织并行,构成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在民俗方面则有“遑耶”(古夷语“亲家”)习俗、盟誓习俗、文身习俗、丧葬习俗、居住、服饰等习俗,而又以“遑耶”和“明月社”(专供盟誓用的神祠或神坛)最为突出,它不仅是南中大姓为代表的汉族“夷化”的主要体现,更是调整和解决重大事务和矛盾冲突、维持地区稳定的重要方式。
- z7 T7 U, q* w2 ]8 t9 { 继承创新的民族文化- r: O. z( J& s$ w
碑刻最能体现爨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爨文化碑刻蔚为大观,有延光石刻益州太守碑爨龙颜碑(即大爨——编者注))爨宝子碑(即小爨——编者注)爨龙骧刻石祥光残碑爨深碑等诸多历史实物。爨文化晚期,以爨氏家族为代表的整个南中汉族全部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碑刻文化并未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是由南中腹地的“西爨白蛮”等新的民族群体继续传承。爨碑保持着鲜明的汉文化特点,并在继承中又有创新。以“两爨碑”为例,它们的形制、铭文继承了“魏晋风范”“汉晋正传”,而书法艺术则打破了已经成型的美学规范,笔画笔法完全不同于中原书法,充满了独创精神,在隶楷之间独成一体,形成了极高的艺术品位。! V$ g) z2 u1 n, T3 N6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