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白族的形成问题
% J1 t" ^" Y1 {6 K! @5 [
4 C8 b" w. V+ ~& Z: U. ^ 白族究竟在什么时候才形成为部族呢?在我看来,她的形成过程,一共包括约有160年的时间(自8世纪中叶到10世纪初),开始于南诏之吞并六诏,并经过南诏王朝的政治力量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到了大理国时代,白族就正式形成为部族了。而唐朝樊绰所写的蛮书,虽说是在南诏时代,然而当时的白族却还没有形成为部族,所以在蛮书内也仅有乌蛮、白蛮等普通称谓或种族称谓,而没有白族的专有族名,这绝不是偶然的事情。, [" Y4 J& [: `7 |+ P7 e, W) z
我认为洱海区域的六诏时代乃是原始公社的最后阶段,亦即从原始公社到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这是与原始社会史上所说的军事民主主义阶段相当的。而南诏之吞并六诏和开始建成为一个王朝,则是标志着阶级社会和国家的形成,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新兴的部族代替了过去的那些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各种组织。惟这样的过渡阶段,在政治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和突出,然而在民族集团的发展上,却是表现得此较缓慢和不十分显著的。但若能留意分析,却仍有线索可寻的。
* B; P j0 o, d/ b) F9 Z 譬如以火把节为例子吧,这在西南各少数民族之中,原是比较流行和比较普遍的节日,无论是彝族、纳西族、哈尼族、拉祜族或白族等,都有这个节日,然而关于这一节日的起源传说,却是各族不相同。过去游国恩写过一篇火把节考(旅行杂志16卷11月号,1942),已经告诉我们许多事实,然而仍不完备。最近云南日报也曾登载了一些有关记述(见该报1956年8月1、3、6~9诸日),但也缺乏理论分析。在我看来,这原是一种很古老的礼俗。它的起源,则应求之于原始社会,这是没有疑问的。然而白族关于这一节日的起源,却流行着一种极为普遍的说法,那便是南诏王皮逻阁火焚松明楼和慈善夫人认镯得夫骨的一段传说。这不仅是传说,还是宗教信仰和民间礼俗的一个组成部分。直到现在,慈善夫人的庙宇还存在,还不断有人去烧香和祭祀。而每逢火把节这一天(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不仅是一个盛大的节日,要点火把并举行宴会,而且妇女们还要将手指甲染红,已出嫁的姑娘也要于这一天回娘家过节,却不许姑爷同去。若问到这些礼俗的由来,也完全是与火焚松明楼的传说有关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白族人民大众会相信这种传说和遵守这样的礼俗呢?" q7 Q' ^. S3 d$ N0 `9 g, [# J c( a
另外,白族地区的本主庙和对于本主的崇拜以及各种有关的神话,这也全是很有意义的。徐嘉瑞同志在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一书内所说的:“所祀之神,多为南诏帝王将相……而此等神号,不见于佛典,亦不见于道藏,实为一种特殊的神学。”这是完全正确的。而且在许多本主神号之中,特别遵奉南诏大将、大理国之祖段宗牓为神中之神,并将他的庙号叫作“神都”,亦即所谓“神明天子庙”,这是什么道理呢?7 C, k' d$ @& R+ j' p
除去各处的本主庙之外,在苍洱之间还流行着一种每年一度盛极一时的庙会,叫作“绕三灵”,这乃是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为白族所特有的一种民间歌舞盛会和宗教节日。然而这个节日所崇拜的主神却仍是段宗牓,而不是别人,这又是什么道理呢?1 c0 J" l) O+ R# c( m$ H+ e
此外还有许多民间礼俗和民间传说,如阴历八月初八的“渔船会”(参看1956年9月29日云南日报第三版:“白族人民的渔船会”)和在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关于“望夫云”的各种传说(参看边疆文艺,1956年2月号及8月号)等也全是与南诏或大理国有关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说,在南诏和大理国以前,一切全不存在吗?& D8 n( K$ e ]' Z0 D. o& b" E
我认为在这些礼俗、神话和传说中可以清楚地看得出来,这全是白族所特有的部族宗教,它既不同于原始的巫教,也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佛教和道教等,至于说这种宗教之所以起源于南诏和大理国时代,正是由于这个新兴的部族是在南诏和大理国时大理信息网过滤信息始形成起来的。惟部族的形成在前,而部族宗教的形成稍微后一点就是了。并因为这个部族的形成是在洱海区域已有的社会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因之表现在宗教礼俗和神话方面,自然也就包含着许多原始巫教的成分。若说这种宗教的某些因素是外来的,或是来自西藏,或是来自印度,或是来自别处,这全是很可能的。然而这种宗教礼系却是一种典型的部族宗教,是白族所特有的。
: Q& o- j$ ]! b/ U/ m; x'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