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3 l) u. m- i, x2 M5 M: R
福和西村新貌。记者 桂阳玚 摄 福田村一角。记者 桂阳玚 摄 云南网讯(记者 李星佺 徐腾中)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洱海清,大理兴”在大理,处处可见保护洱海的宣传标语,如今保护母亲湖的观念已深入大理百姓的心。在洱海源头洱源县,人们更是把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结合在了一起,走出一条绿色脱贫攻坚路。
9 Y$ N( O; s! ?“保护生态 永不砍树”,一块刻有这八个大字的石碑立于洱源县牛街乡福和西村一凉亭中。“这个亭子就叫'保护生态 永不砍树'亭。”村民的纯朴直白逗乐了记者,他赶忙解释,福和西村有今天的生活环境着实不易,所以村民们把最深刻的感悟镌刻下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警示后人。
7 ~7 J5 e2 t# v8 @4 b村民龚四龙家有3排房,自建的老房和脱贫攻坚中盖的新房对比强烈。老房黑砖黑瓦黑墙,连堂屋的地面都没修整过。新房则是典型的白族建筑,有独立的卧室和卫生间,地面铺着瓷砖。事实上,龚四龙生活得很不容易,这是一个因病致贫的家庭,上有老父,下有一双念中学的子女,一家人都指着患病的两夫妻过日子。不过,言谈间,即便说到生活重压,龚四龙也没有流露出太多畏难的情绪。他不善于算账,连自己家每年收入多少支出多少也弄不清,但这个中年男人知道日子比起以前的确好过多了,还明确说自己有信心把两个子女供出来。
, W0 P% S+ U' ~) T' |/ G9 o6 u龚四龙家的收入一部分来自打工的工资,另一部分则来自马铃薯种薯。据了解,福和西村根据自身高海拔、无污染、土地资源丰富的地理条件,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地发展高寒山区特色产业。这些产业包括700亩马铃薯种薯,庭院种植重楼,以及腌制火腿、养蜂等。在此过程中,福和西村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电子商务"的精准扶贫增收产业模式。如龚四龙家这样的贫困户,农产品既不愁卖又能享受到分红,好日子指日可待。5 d# c) S$ C+ \/ y2 x! ?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洱源县是洱海的源头,该县所有乡村发展农业都特别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如福和西村不砍树,不用含磷肥,要求"门前三包",公开招聘村中保洁员,统一圈养羊群等举措,都在寻求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平衡,坚持走绿色脱贫之路。
" F b8 f) J6 d e9 \4 k事实也证明,这样的脱贫攻坚模式不仅保障了村民的基本生活,还让他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村民素质也随之得到提高,扶贫带来了扶智的成效。+ T0 |+ K+ b# [; W
而在邻村福田村,脱贫攻坚过程中提升村民素质更是一项重点工作。为此该村还推出了“小广场大喇叭”项目。所谓“小广场”就是在村子里专门空出一块地建设广场,广场整合灯光球场、戏台、公厕等设施,为村民文艺表演、体育运动提供了场地。“大喇叭”指的是利用墙体彩绘、公共广播等载体宣传民族文化、知识常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通过“小广场大喇叭”,村民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采, 他们唱歌、跳舞、打球,文体素质得到提升。
8 p. D9 Z6 A2 }2 E$ }: w7 P
>>点击进入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