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孩子的恋物行为

0
回复
22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31 16: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恋物行为“追根溯源”
  那么在儿童的世界里,为什么会有恋物行为呢?
  一般是因为儿童的心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导致。
  对依恋的需要。我们知道亲子之间存在着一种依恋,孩子会依恋一直照顾她的人,通常这个依恋对象是妈妈。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能保护他们不受外界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影响,比如,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使她不会因独自一人而磕破弄破;也能在害怕时,从妈妈那儿找到安全。但是,由于父母平时工作繁忙,孩子无法从他们那里找到安全,得到依恋。于是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会转移注意力:既然不能时时刻刻恋“人”,那只能转而求其次,即“恋物”。因此,有专家认为:当孩子在需要妈妈而得不到满足时,把某些物品作为妈妈的象征或替代品,从中获得安慰。
  对皮肤和身体接触的需要。这是我们经常听说的:“皮肤饥渴”。心理学家曾用猴子做过试验。用两个假的母猴作代替母猴。一个是由金属丝构成的“金属母猴”,另一个是圆筒及其外面一层柔软的毛巾组成的“布母猴”。结果发现小猴子与布母猴产生了依恋的关系,而金属母猴却没有得到小猴子们的依恋。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身体接触是否舒适决定着孩子是否产生依恋。从这个实验中,我们也能看到:动物也需要舒适的身体接触,动物也有“皮肤饥渴”。而人呢,更是存在着这种身体接触的需要,尤其是在婴幼儿阶段。在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孩子得到的不仅是感知觉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她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放松。所以,孩子们的所“恋”之物都是那些比较柔软的东西,也就不足为奇了。
  恋物行为的利弊权衡
  当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和愉快时,那些父母的替代品便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孩子的需要,也同样帮助孩子稳定了情绪、得到了安全和快乐,从而弥补父母的不足。这种依恋的替代同样也能使孩子产生自信、自控,从而拥有更好的情绪适应能力。
  要是父母对孩子的恋物行为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也会产生负面效果。重度的恋物行为会使孩子根本无法离开所恋之物,一旦离开或由意外导致无法复原的话,孩子心理的成长将遭遇重大考验。更有甚者,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的需要,其恋物行为会发展成为恋物癖。性学研究表明:性变态中的恋物癖者在儿童或少年期就已显示出明显的恋物迹象。
  爸爸妈妈怎么办?
  爸爸妈妈们需要多问问自己两个问题:
  ——我有很多时间陪孩子吗?
  ——我经常抚摸孩子吗?
  如果有,那恭喜你们,更要恭喜你的孩子。
  如果其中有一个答案是否定的,甚至都是否定的,那爸爸妈妈们得赶紧改变一下自己的抚育风格,多陪陪孩子,多安抚安抚孩子。他们一定很需要你!
  假如你的孩子已经有了恋物行为,那么“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 适当减少孩子的独处时间。因为孩子在一个人的时候,最有可能需要依恋物的陪伴。
  * 准备一些更具吸引力的玩具或其他物品来逐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 在睡觉之前,可以利用舒缓的音乐使孩子获得平静以及心灵的安抚,从而减少对某特定物品的依恋。
  * 睡觉时,妈妈可以讲讲故事,在房间里点一盏小灯,减少孩子一个人独睡的恐惧。
  * 设置一个情节,让孩子把所“恋”之物送给她最喜欢的小朋友。比如,孩子既喜欢那条粉红色的毯子,又喜欢阿姨刚生下来的小宝宝。可以建议她把小毯子送给小宝宝,做个小姐姐。
  * 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可以多带孩子做室外活动,多交几个好朋友;或者出外郊游,欣赏人文、自然景观,开阔孩子的眼界。孩子的性格开朗了,对物品的依恋自然也会减少。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