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是以大便稀薄,便次增多,或如水样为其主症。
  引起泄泻的原因甚多,多因感受外邪,通于肠胃,或泓热,或寒濉均jq’致泻;或伤于饮食,脾不健运,l不能消磨,从而混杂而下,并止于大肠;或因脾气不健,运化无能而致泄泻。
  1.方法
  (1)组成苍术、蕖本(比例2:1)。
  (2)用法,上药研术,川时唾液调之,纳脐中,胶布覆盖,一昼夜换药1次。
  (3)说明本方主治风寒型泄泻。症见泄泻清稀多沫,臭味不大,肠呜腹痛,或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轻咳,口不渴,指纹红,舌替薄白,脉浮。
  2.方剂2
  (1)组成芒硝60—120g,苍术粉5g。
  (2)朋法将芒硝罨于脐部,以布帛扎紧,6—12h取下。,再以唾液调苍术粉纳脐中,1~2天换药1次。
  (3)说明本方适用于伤食型泄泻。症见腹痛胀满,大便黏滞,泻下腐臭如败卵,痛则欲泻,泻下痛减,口臭纳呆,常伴呕吐,指纹暗红而伏,舌苔黄腻或垢腻,脉滑。
  3.方剂3
  (1)组成牵牛子7粒。
  (2)用法捣碎,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临睡前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3)说明主治小儿伤食型泄泻。
  4.方剂4
  (1)组成芒硝250g。
  (2)用法上药敷于患儿脐上,用纱布固定,每日2次,3天为1个疗程。
  (3)说明主治小儿伤食型泄泻。夹有寒湿者加丁桂散(丁香、肉桂各等份为散);夹有湿热者加三黄粉(黄连、黄芩、黄檗各等份为散)5g。
  5.方剂5
  (1)组成黄连、黄檗、黄芩各等量。
  (2)用法上药为末.用大蒜液适量调成糊状(取大蒜瓣数枚捣碎,人少量开水浸泡th后即为大蒜液),涂于患儿脐上,用厚蜡纸覆盖,再以纱布固定,每日1或2次,连用3天为1个疗程。
  (3)说明本方适用于湿热型泄泻(热重于湿型)。症见泻利如注,粪色深黄臭味异常,便次多,常伴有发热,烦躁口渴,尿短赤,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滑数。
  6.方剂6
  (1)组成黄连10g,黄檗15g,砂仁、米壳各6g,焦山楂20g,五倍子5g。
  (2)用法将上药研末,混匀装瓶备用,使用时取药面适量,以陈醋调成糊状,填满脐窝,使用胶布固定,24h后去掉。一般贴2次即愈。
  (3)说明主治小儿湿热型泄泻(热重于湿)。
  7.方剂7
  (1)组成白头翁、川黄连、秦皮、木香、煨肉豆蔻、炒白芍、补骨脂、公丁香、茵陈各等份。
  (2)用法共研细末,3g-包,每包用鲜葱、生姜2大片,捣烂加蜜少许,调成香饼,敷脐8h换1次,连续使用3次为1个疗程。
  (3)说明本方适用于湿热型(湿重于热)泄泻。症见不发热或微热,便泻黄水,状如蛋花汤水样便,尿不利,伴胸闷,呕吐,恶心,口渴不多饮,舌苔多见白腻或淡黄,脉濡数。
  8.方剂8
  (1)组成苍术、黄芩(比例为2:1)。
  (2)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时取药末适量,用藿香正气水调成糊状敷肚脐,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换药1次。
  (3)说明主治湿热型泄泻(湿重于热型)。
  9.方剂9
  (1)组成肉果90g,木通200g,泽泻、茯苓、苍术、高良姜、川厚朴、肉桂各100g。
  (2)用法上药以香油2500g,炸枯去渣,黄丹收膏,贴脐。
  (3)说明本方适用于寒湿型泄泻。症见泄下粪便如清水样,腹部隐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纳谷不香,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
  10.方剂10
  (1)组成吴茱萸6g,桂楠(即肉桂中的桂板)、广木香各Sg,公丁香、地榆各4g(以上系1次量)。
  (2)用法上药共为细末,过筛备用。用时取药末放置在肚脐上,盖上海绵块,再以纱布包扎,48h后去掉。
  (3)说明主治小儿寒湿型泄泻。
  11.方剂11
  (1)组成白胡椒2份,肉桂、丁香各l份,藿香1份半。
  (2)用法研成细末,混匀装瓶密封备用。每次1~3g,敷贴肚脐孔.每日1次。用时先将开水置温,调药成块状,薄布包好,脐部放纱布l块,再放药,后用胶布固定。次日(即24h)换药。否则药效不力或皮肤溃疡。
  12.方剂12
  (1)组成车前子3g,丁香1g,肉桂2g。
  (2)用法上药各研细未和匀,备用。用时取2g,置于脐中,然后以加热之纸膏药盖贴上,每隔2天换1次。
  (3)说明本方适用于寒湿型泄泻。
  13.方剂13
  (1)组成丁香、肉桂、麝香各适量。
  (2)用法共为细末,置于普通膏药上贴脐孔穴。
  (3)说明主治寒湿型泄泻。
  14.方剂14
  (1)组成吴茱萸30g,丁香6g,胡椒30粒。
  (2)用法上药共研成粉,备用。每次用药粉1.5g,调适量凡士林敷脐部,每日换药1次。
  (3)说叫本方适用于寒湿型泄泻。
  15.方剂15
  (1)组成干姜20g,艾叶20g,小茴香20g,川椒15g。
  (2)用法共为细术,鲜姜30g捣烂拌上药末,装入纱布袋内敷脐,上以热水袋温之,保持温度,昼夜连敷,5天为1个疗程。
  (3)说明本方主治寒湿型泄泻。腹不矢气者如荞麦9g;尿少者加大葱白茎7根:大便有黄黏液,iirxIilI痰涎者加大蒜5瓣。
  16.方剂16
  (l)组成党参、白术各10g,干姜5g,炙甘草3g。
  (2)用法将上药共为细末,用时取上药2g,米醋调匀,敷贴于肚脐中,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3)说明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寒型泄泻。症见久泻不愈,或时泻时止,大便稀溏,面色萎黄,平素畏寒,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17.方剂17(止泻散)
  (1)组成蓓草60g,苍术30g,砂仁10g,于姜15g,食醋适量。
  (2)用法前四味药研成细末,食醋调成粥状,装入瓶内备用患儿平躺仰卧露出腹部。医者站于右侧,右手中指:食指、无名指的指端分别放在中脘、左右天枢穴上,轻轻点压,旋转式揉按,虚则左旋,实则右旋,每次持续3—5min。点压后将卜药1—2g撒在3crri2的敷料上,分别以胶布固定在3个穴位上,每日或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l天。
  (3)说明本方主治婴幼儿腹泻。功效健脾燥湿,收涩敛肠,消炎止泻。
  18.方剂18(暖胃和中散)
  (1)组成吴茱萸15g,灶心土20g。
  (2)用法前二味药研成细末,用食醋调匀至糊状,加温(以不烫手为度),纳脐中令满为宜,然后用绷带固定。每1~2h换药1次,根据病情每日可敷2~3次。
  (3)说明本方主治婴幼儿迁延性腹泻。功效灶心土性温,有补中暖胃,降逆止吐之功;吴茱萸性热,人脾胃大肠经,有暖胃、散寒邪、消阴气之功,故能温中止痛,理气燥湿,对于呕逆吞酸、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等症有特殊的疗效。两药合用,能温经通络,调节气血,从而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调节机体功能以达到止痛、止泻、止吐之目的。
  19.方剂19(温中散)
  (1)组成吴茱萸6g,苍术7g,白胡椒2g,肉桂3g,枯矾3g,食醋适量。.
  (2)用法除食醋外诸药研为细末,分为3等份,每次取1份以食醋适量调匀置于神阙穴,外用麝香止痛膏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3)说明本方主治婴幼儿腹泻。方中吴茱萸、肉桂、白胡椒温中散寒,止呕止痛;苍术燥湿健脾;枯矾涩肠止泻;外贴麝香止痛膏乃取辛香走窜之性,使药力直达并所。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燥湿健脾、涩肠止痛之功。一般治疗1—3次即可痊愈。
  20.方剂20(健脾止泻膏)
  (1)组成吴茱萸、苍术、丁香、肉桂、枳壳、白胡椒、冰片,比例为3:3:3:2:1:1:10
  (2)用法先将前6味药去杂质,晒干,研细末,过80—100日筛,再把冰片研细加入凋匀,装瓶密封备用。用时取适量醋调如膏状,敷在神阙穴上,用6cm×6cm的敷料覆盖,胶布固定,24h换药1次,连用3次为l疗程。
  (3)说明本方主治婴幼儿腹泻。
  21.方剂2l
  (1)组成云南白药、食醋适量。
  (2)用法调成糊状,直接均匀涂于神阙穴及脐周,然后用纱布覆盖,再加上一层塑料薄膜,最后用胶布固定,每隔24—48h换药1次,5天为1疗程。
  (3)说明本方主治婴幼儿腹泻,功效活血化淤,行气收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