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发行德宏州分行全方位服务脱贫攻坚,投身于扶贫的实践之路中。
农发行德宏州分行工作组到挂钩村开展入户调查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章凤镇弄贯村委会,地处中国西南边境,这里的农民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甘蔗、水稻、玉米等种植业为主,是德宏州脱贫攻坚战中的一个小“战场”。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农发行德宏州分行全方位服务脱贫攻坚,聚焦贫困地区交通出行、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改善、农业贫困人口转移等迫切需要支持的项目外,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挂钩弄贯村委会下辖的光相、芒国和多公3个村民小组的21户建档立卡户,投身扶贫的实践之路。
“输血”不如“造血”
“要脱贫,产业先行”。资金帮扶只是一时,产业扶贫才是长久,如何帮农民寻找到致富门路,发挥产业扶贫的带动效益,成为了农发行德宏州分行在开始参与扶贫时思考最多的问题。
农民经不住折腾,路子必须一次找准。本着这一点,农发行德宏州分行扶贫工作组多次深入到挂钩村开展调研,广泛收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走访挂钩户家,与农民恳谈,实地了解其家庭基本情况、发展和收入情况、致贫原因、扶贫意愿和贫困状况等;并安排驻村干部,结合村情民情,扎实做好驻村帮扶工作,做好驻村工作记录。
在掌握了大量详实的数据后,德宏州分行根据陇川县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充分考虑了市场因素,结合当地优势和群众传统种养习惯,决定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扶贫困群众规模发展适合当地实际、周期短、效益高的产业,于是发展养牛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思路初现雏形。
扶贫攻坚一刻不能耽搁。产业扶贫思路一定,德宏州分行扶贫工作小组立即来到村委会,先后与村干部、建档立卡贫困户围坐商谈“养牛”的可行性。一是,光相和芒国相邻,气候适宜养牛,建档立卡户人均土地1亩左右,大多种植甘蔗、玉米为主,甘蔗、玉米恰好可作为牛的有机饲料,这样牛吃什么的问题就解决了;二是,牛不易生病,便于管理和饲养;三是,牛肉和牛仔的价格较为稳定,经济效益有保障。而且大牛产小牛,可持续发展,只要用心搞好,慢慢发展起来,就一定会成为光相和芒国建档立卡户稳定的支柱产业。光相和芒国村民小组的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纷纷表示赞同和接受,但很快,他们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饲料是有了,可是没有牛啊,就算有了牛,养在哪里也是个大问题。
首先,解决资金问题。州分行的干部员工积极筹资10.1万元,其中,3.4万元建成可圈养50头牛的集中圈养牛舍,剩余6.7万元与15户建档立卡户自愿筹集的4.5万元购买了10头母水牛和5头小水牛。
其次,缺技术怎么办?州分行积极协调县里举办养牛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就牛圈定期消毒、防疫、发现患病牛及时治疗等内容进行培训,建档立卡户轮流参加培训,可提高其养殖技能。
最后,抓好劳动力配置。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来说,一个劳动力是决定了一家人年均收入的重要因素,怎么样用好劳动力、不浪费劳动力,又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州分行决定,采取“合作社”的形式,让贫困户们抱团取暖,风险共担。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成7组,2家一组的承担6天的放养牛任务,3家一组的则承担9天的放养牛任务,这样,空出来的时间、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就可以发展别的生产,为家庭创造更多财富。
金小伦是这个养牛小组的副组长,这周轮到他所在的小组值“牛班”,他一边喂牛一边告诉笔者:“农发行德宏州分行的驻村同志还教我们管账呢。现在党和政府给我们的政策好,挂钩的单位也切实做了很多实事、好事。我现在觉得,脱贫的日子不远了,都朝着好日奔去了。”
“扶贫”必先“扶智”
今年3月,一封《一个贫困大学生的心声》的信件引起了农发行德宏州分行驻陇川县章凤镇弄贯村工作队员的注意。信件的主人公是弄贯村委会多公村小组大三的学生线小哏。2013年9月,线小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云南民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然而,仅靠种植甘蔗来维持生活的6口之家,供养一个大学生成为了一家人沉重的梦。为支持她实现大学愿望,家里将向银行申请了生源地的贷款,耕种土地的收入,基本都用于供养她上大学。全家欠外债90000元,无钱改善住房,全家6口人仍然住在篱笆房里。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每个假期她都选择留校外出打工,自挣生活费,信件上小线同学还附上了她每学期的学习成绩,成绩皆优。
州分行在了解到小线同学的实际情况后,在全行发起了捐资助学活动,并及时把募集来的助学善款交到小线手中,叮嘱小线好好学习,成才后报效祖国,同时州分行决定将对小线进行全面学业资助直至大学毕业。
寒假结束,线小哏回到学校,安心读书。牛圈里,几头怀着小牛的母牛懒洋洋地晒着太阳,小牛们争抢着食物,段老七农忙之后又来看看大家的牛,他说:“满圈里跑的都是希望,从来没觉得牛脖子上的铜铃响起来这么好听,像一首歌。”(娄锐 高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