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牛蒡子可解小儿哪些病症

0
回复
19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31 16: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牛蒡子为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寒,味苦,归肺、胃经,可生用或炒黄用。有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等功效。
  1.疏风散热
  牛蒡子辛能疏风,苦能泄热,入肺、胃二经,故有疏散肺胃风热的功效。可治疗风热咳嗽、龋齿造成的牙疼以及面部浮肿等。
  ★风寒咳嗽:因外感风热之邪,从口鼻、皮毛而入,侵袭肺系,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咳嗽气粗频剧,或咳声嘎哑,还可见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等。用牛蒡子可有疏散风热,宣肺止咳,利咽消肿之效。
  ★牙痛:风热牙痛乃因风热之邪侵犯牙体所致,牙痛伴有龈肿而热,口渴,舌尖红,舌苔微黄而干,脉浮数。牛蒡子入肺、胃二经,有疏散风热之功,用之可效。
  2.解毒透疹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入肺经,肺和皮毛,故有疏散风热,透泄热毒之功。当宝宝有过敏反应、由内热导致的皮肤炎症等问题可入菜进行调理。
  ★小儿麻疹:是指传染时邪疬毒,发起3~4日后,遍体出现红色疹点,稍见隆起,扪之碍手,状如麻粒而言。其中尤以颊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为其特征。其初热期,由于风热时邪侵袭肺卫,尚有一系列肺卫症状及口腔黏膜斑,宜疏风清热或宣毒发表,故可用本品。若邪毒入里肺部蕴热的中期,正邪相争,内热炽盛,故见壮热、烦渴、咳剧,并开始由上而下,由阳至阴面部,出现皮疹,疹色先鲜红后暗红,颗粒细而均匀,先稀后密,舌质红赤,苔黄,脉洪数,指纹紫滞等气分实热之症。治宜清热解毒,疏风透疹,亦可用牛蒡子。
  ★皮肤风疹:又名“风疙瘩”。是高出皮肤的斑丘疹,常堆累成块,融连成片。《外科大成·瘾疹》:“瘾疹者,生小粒靥于皮肤之中,憎寒发热,遍身瘙痒,可用牛蒡子,疏风解表,清宣肺卫。”
  3.解毒、利咽、散肿
  牛蒡子苦寒能清热解毒,辛能散,苦能泄下消火,故有散肿,消肿之功,人肺经,能宣肺解毒而利咽。《本草求真》日:“牛蒡子味辛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借此表解里清。”故可用治喉痹,咽喉肿痛,上部风痰,痈肿疮毒,痄腮,瘰疬等。
  当宝宝有麻疹、风疹、痄腮丹毒、喉咙痛、痈肿疮毒等问题时,可使用牛蒡子治疗,用量虽不宜多,但却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不宜多食的宝宝类型
  脾胃虚寒的宝宝:牛蒡子本身性寒,脾胃若虚寒,寒上加寒,极易引发重度寒症。
  气虚便溏的宝宝:牛蒡子具有滑肠作用,拉肚子的宝宝请慎用。
  夜啼夜惊的宝宝:牛蒡子用量过大易引起中枢神经过度兴奋以至惊厥,有夜啼夜惊的宝宝请慎用。
  此外需要提醒妈妈注意的是,牛蒡根和牛蒡子的功效大不一样,二者不能互相替代。
  建议食用量
  3岁以下的宝宝由于脾胃尚无法承受过度虚寒的冲击,所以用量不得多于一日3克,若疮疡肿毒过盛的宝宝则可以适当添加用量。若出现惊厥、腹泻等情况请立即停止服食。
  食谱推荐
  由于牛蒡子本身便可入药,所以一般作为药膳推荐。但因牛蒡子性寒味苦,所以若搭配以温中散寒的食物,则易混合其寒性而达不到对症下食的效果,因此一般不与蜂蜜共用。而下面所要推荐的食谱,一般也是有针对性的对一些发热发疹的宝宝量身定做的。
  双子桂花茶
  原料:牛蒡子、决明子各10克,桂花5克。
  做法:双子桂花混合用沸水冲泡1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牛蒡配决明子,共奏宣散风热,透发疹毒,祛风止痒之妙用,用治外感风热,咽喉肿痛等症,麻疹透发不畅诸症,风热隐疹瘙痒等症。
  牛蒡山药粥
  原料:牛蒡子20克,山药20克,粳米100克。
  做法:1.牛蒡子与山药研碎成细末,水煎浓缩取汁100毫升;
  2.将浓汁与粳米同煮为粥即可。
  功效:牛蒡配山药,一补一清,清补合法,故宣肺气,清肺热,健脾胃,祛痰止咳之力增强,用治脾胃不健,肺气虚弱,痰湿内生,停阻气道,以致胸膈满闷,咳嗽气短,喉中水鸡声,身倦乏力等症。
  薄荷牛蒡子粥
  原料:薄荷6克,牛蒡子10克,粳米适量。
  做法:1.先将牛蒡子单煮15分钟,取出牛蒡子,留下汁水备用;
  2.将粳米熬煮成粥,10分钟后放入薄荷,在粥快好时加入牛蒡子水,煮5分钟即可。功效:牛蒡配薄荷,可共奏疏风清热,利咽之功,用治外感风热。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