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A是个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孩子,他见识广,有主见,这些都受益于他良好的家庭教育。
那是一天中午餐前的建构活动时间,我正在跟一个前几天生病请假的孩子聊天,这时幼儿A跑过来告诉我“幼儿B把他搭的城堡推倒了”,循着幼儿A手指着的方向,我看到了幼儿B正呆呆地站在那里,似乎在等着老师的批评,我用惯用的眼神瞪了他一眼,这是我跟孩子们的一种暗号(我经常跟小朋友说‘眼神可以表演你,也可以批评你’),心想着等这里的谈话结束后再去处理这件事。没过多久,幼儿B哭着跑过来告状“老师,幼儿A打我”。匆匆结束了谈话后,我把他俩叫到跟前,询问事情的经过,原来刚才幼儿B把幼儿A的城堡推倒以后没有跟幼儿A道歉更没有帮他搭好,幼儿A不服气,出手打了他。听幼儿A说“我想给他一点报复”。“报复”多可怕的字眼,这两个字不应该从孩子的口中说出来,所幸的是孩子并没有真正情绪上的报复,看得出来,孩子只是在模仿这个词语,也许这个词语昨晚在他妈妈给他讲故事的时候出现过,也许孩子自己在看书的时候在此情此景中看多过并已经意会过这个词。在一通说教以后,孩子们也都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知道了下次再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这让我联想到了现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曾经组织过一个绘本教学活动《第二块蛋糕》,里面有一个情节:小动物第一次做的蛋糕被狐狸抢走了,第二次就做了一个泥巴蛋糕欺骗狐狸。其实这个行为就是我们所说的报复行为,但是我们不敢随便对孩子说出这个词语,生怕会有不良的教育效果。孩子的心理是纯洁的,并有很大的可塑性,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悉心呵护着这个区域,努力营造着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幼儿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