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上网,每天都在为某知名英语考试疲于奔命。
从学外语这件事,竟然能联想到做一个普通人的勇气,纯粹出于个人原因。准备考试是为了继续上学,继续上学是为了避免成为一个普通人。
说来奇怪,几经周折,最终回到了事情的起点,也无怪家人,谁让自己以前总是摆出一副自以为是做什么都轻松的样子,让人误以为我是个不甘于平凡生活的人。其实,我真的是个对生活随遇而安的人,至于要成功到什么地步,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要去什么地方生活,对我来说没什么要紧,只要心里舒坦,哪里都行,也许不会大富大贵,也许不会成为什么人上人,也许不会留在大都市,可是,那又怎么样呢?自己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别人认同呢?
我愿做一个普通人,有一个平凡的工作岗位,过一种平静的生活,远离喧嚣,自得其乐,在别人拼命飞奔向前之时,我闲庭信步,享受沿途的小美好,有何不妥?
“我们为什么失去了做一个普通人的勇气?”
这个问题在近几年被反复提出,但依然难以消除我们对平凡人生的恐惧。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从生到死,短短数十年,总做过一些什么,总留下一些什么,多或少的区别罢了,为什么强求每个人都是成功者呢?
一直觉得,性格这种东西,虽说也受后天影响,但与生俱来的特质是无法改变的,老虎再怎么弱也变不成兔子,兔子再训练也吃不了别的动物。性格倾向是没法一下子被更改掉的,却可以暂时受到影响。就像我自己,本来就不是那种为了出人头地一定要怎样的人,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原因,不得不变成另外一个模样,无外乎不让家人失望。
中国父母自古如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己没有完成的好多心愿都希望子女去争取。站在他们的立场来看,完全没有问题,生养不易,就算有一些额外目的也着实可以理解。但真正压到并不真正那么好强的子女身上后,期待便成了压力,偶尔会有大学生毕业抑郁自杀或者崩溃弑母的新闻,更有甚者,小小年纪就因为不堪考试压力跳楼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想做成功者,而父母永远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父母会这样,归根结底是社会导向问题,谁都希望子女争气长面子,至于他们本身快乐不快乐那都是次要的事情。
每次走进书店,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畅销书架上的励志书和成功学,那些印刷鲜艳的封面都让我莫名恐慌,对自己产生小小的怀疑,对很多事情不够热衷,如此波澜不惊,是否要早早被世界淘汰?我天性不爱和人打交道,更加不喜欢竞争很激烈的行业,曾经奢望过有一个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做喜欢的而且力所能及的小事,安安静静度过一辈子。无奈,在日复一日的折腾中,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做一个普通人的勇气,这其中便包括我。
为了开阔眼界、适应社会、增强自身竞争力,我们必须去做一些不喜欢的事,在这一过程中,本身不爱折腾的人便会觉得痛苦和疲惫,特别是为了一个不是自己选择的目标,我们并不想那样,却不得不努力去做到,究竟为了什么?久而久之,怕是连当事人自己也难以记起,到底是怎样失去做普通人的勇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