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 {" y' k2 \0 Z" W
* L* f6 c7 J9 ~; W( l
7月23日、24日晚上8点,大型花灯剧《山村·小河·月亮》,将在北京红塔礼堂倾情上演。
; P0 r" }0 E6 Q. m5 S3 p8 L一出来自《小河淌水》故乡弥渡的花灯大戏;一个世界名曲《小河淌水》背后的优美爱情故事;一座县级花灯剧团60年苦心坚守激情塑造的文化丰碑;一种云南边疆大理州弥渡县对全国文化先进县殊荣的完美诠释!
6 y1 C4 ^5 Z1 G9 ^& ~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弥渡这块土地,充满了如此神奇的魅力?请跟随我们的大型花灯剧《山村·小河·月亮》,到《小河淌水》的“小河”源头弥渡太极山桂花箐,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弥渡密祉文盛街去看一看,听一听享誉滇西的弥渡“歌仙”李三姐的爱情故事,你将从优美动听的弥渡花灯民歌小调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舞蹈中,找到答案。
( G9 `* r& U9 k/ Y《小河淌水》背后的故事
- I. u1 o1 c: f; ^“弥渡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山歌小调,其中有享誉世界的《小河淌水》,当你到了《小河淌水》的源头,看到那么高大的一棵桂花树,再看到那条清澈的小河,你完全可以想象到当时作者创作《小河淌水》的意境。”云南省花灯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黄绍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就全国来说,很多地方做过《小河淌水》,各种版本都有,有歌曲、有电视、有书籍,还有其他门类的。但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戏,或者是一个剧本,或者一个电影题材能够完全把弥渡的《小河淌水》说清楚。
6 c/ p3 ]* E0 ~+ w, d# N如何把它推到舞台上、推到电视上或者推到什么题材上去?% D W- l: @2 ?9 t* E
黄绍成说:“其实很多时候是陷入到一种困惑:就是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后来,他和马良华、周美润在一起策划商量,能不能想一下这首歌背后的故事、背后的情景是什么呢?他们去观察、去想。老是会在脑子里浮现这样的情景,阿妹在山头等着,阿哥会不会从山头回来。他们最后确定,应该往这个思路去挖,深挖她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后来在马老师的笔下呈现了《山村·小河·月亮》这样恬美的故事。它没有去叙述一些苦大仇深的意象,不是去塑造一个伟大的人物。而是把弥渡的人文美、自然风光美、人情风俗美表现在弥渡人民、大理人民、云南人民乃至全国全世界人民面前。# y# D1 _7 L- C- K6 Y' v4 N
这部戏看下来很轻松,从头到尾就是田园、山水、风光,好听的曲调,特别是那些花灯曲调,每一首都精雕细琢,都有很深厚的弥渡文化背景。这个戏被国家艺术基金认可,从基层选中到北京去会演,说明创作方向是正确的,以后这个创作方向也不会变。
6 S }- n0 k7 V4 {& [) s先有音乐后有剧本) h" ?6 K8 y, F6 @1 ]7 k
距离《山村·小河·月亮》弥渡公演最后一天的演出还有一个小时的时候,我们在后台见到了正在忙碌的《山村·小河·月亮》导演、国家一级导演、中国当代青年导演艺术家王鹰。《山村·小河·月亮》荣获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扶持,获得了进京会演的机会,并且深受群众欢迎。剧目的成功,除了编剧的巧妙构思,演员的精彩演绎,也与导演的用心组织和有效领导分不开。
* Z V$ T4 ^4 H2 `这部戏不同于以往王鹰导演过的任何一部戏,它是先有音乐,后有剧本。先有了流传几百年的曲调,才有了戏剧的创作灵感。它不是请人杜撰出来的戏,而是在24首脍炙人口、享誉中国的著名传统山歌、民歌、花灯的基础上产生灵感,构思出来的剧作,戏里全是本土文化。这部戏的演职人员近百人,很多是弥渡县花灯剧团在当地吸纳的喜爱文艺的青年人。“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这部戏体现了地地道道的弥渡乡音、乡情。
: ^ z' o; N9 E1 D与传统的花灯不一样,这部戏属于近现代花灯。传统的花灯是小戏,这部戏是大型剧目、新编花灯剧。从表演的形式来看,整个剧目回到了花灯的原始、传统形态,但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既传统,又现代。这部戏以茶马古道名镇密祉和马帮文化为背景,演绎了弥渡的本土故事。它拒绝一味追求不接地气的“高大上”,反而选择了质朴的“小清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保持了弥渡特色。" q. g a0 y7 c- g; l
“本次赴京参演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全云南省所有的专业院团都参选了,《山村·小河·月亮》这部戏,以它的本土题材和传统形态的舞台呈现,质朴和清新的思路,更接地气、更贴近老百姓的表现手法,让人眼前一亮,打动了参选评委,最终作为全省唯一的入选节目,代表云南省到北京参演。”王鹰说。
6 c" O! [4 s' P. \" H5 B/ l这部戏最大的亮点就在于,体裁朴素、创意质朴、音乐优美、舞台呈现清新靓丽,观看轻松愉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能够让人“享受质朴”的艺术作品。虽然只是一个县级剧团排演的剧目,但这部戏的主创团队,编剧、导演、舞美设计、服装设计,都是“国家一级”,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P6 t; D& G: {! ^# X
“血液里带着山歌的味道”
: ~; G. x; K( C' ^9 q. ?; ]“到北京演出,我们很有自信。因为我们的血液里,带着山歌、民歌、小调的味道。”在戏中扮演男主角“小石匠”的周美润,今年43岁,是弥渡家喻户晓的花灯名角,素有“花灯王子”的美称。他16岁从专业学校毕业后,就进入弥渡县花灯剧团,开始了演艺人生。* B; l; n1 p: N& A6 a
“我演过的角色很多,这一次是将弥渡山歌、民歌小调,以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串联起来。演的是熟悉的地方发生的熟悉的故事,唱的是熟悉的山歌、民歌小调,我感觉演的就是我自己,而不是在演其他人。”周美润说,同台的演员,一般都小他十多、二十岁。作为一名老演员,他对这一次的进京演出,很有“底气”。: ]* b9 F5 \5 r" l* f" Z% Q) n
“我们作为县级剧团,多年面对基层的观众。这次要面对京城的观众,我们的表演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与京城的名家相比,还是很有差距的。此次进京表演,对于我们来说,很有压力。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地地道道地唱好民歌、山歌,把一台最朴实、最贴近老百姓的原汁原味的弥渡花灯作品呈现给首都的观众。”周美润既是戏中“男一号”的扮演者,也是该剧的副导演,他身上的担子并不轻。
" B) s& I8 ~# x W% q% U" G3 A“老族长”和花灯团同龄
0 H. E) ^3 f T% V4 M! H, ^6 u8 K3 Q戏中“老族长”的扮演者杨秉茂,14岁被招为演员,至今已从艺46年。弥渡花灯剧团今年建团60年,杨秉茂今年也刚好60岁。“我参加过四五十台大戏的表演,演过生角、花脸、小生、小丑,主演30多台,带着我们的剧目,到北京表演,还是第一次。再过一个月,我就退休了。”
* H$ B! A: i) @1 D“弥渡有着悠久的花灯历史,我们能够代表弥渡的父老乡亲,将从老前辈手中传承下来的花灯文化,带到北京去表演,感到非常的荣幸和自豪。”杨秉茂说,今年是弥渡花灯剧团建团60周年,希望将来能推出更多新的作品。+ V. L# o! ?" Z. O7 z- X- [' B: \7 K" \
扮演媒婆“抓痒扒”的白象菊,和饰演婆姨的另外几个年龄较大的女演员,在一众年轻演员中,格外惹人注意。问到能去北京展演有什么感想时,她们比剧组中其他演员更兴奋。白象菊说:“在县花灯剧团工作了40年,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退休前上京演出,真是无比高兴。再过几个月我就退休了。这是我们的光荣,也是花灯团的光荣,更是弥渡的光荣。”! M5 m7 t4 O* d% c' h+ f& \) a
“丰富的音乐资源,就是我们的优势。我们有《小河淌水》《绣荷包》《弥渡山歌》《十大姐》等一批世界知名的曲调。同样都是花灯,我们弥渡花灯的曲调与其他地方都不同。”弥渡花灯剧团办公室主任欧阳加运说。《山村·小河·月亮》这部戏的创作过程,也像弥渡花灯的音乐一样独树一帜。先把音乐集合起来,再编剧,故事情节很简单,只是老百姓生活中自然的情感流露,主要展示的是音乐和舞蹈。
8 F) z+ T* `! A/ l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9 ~# r& }3 x4 C, _1 @6 A j" g; Y
该剧2013年完成了编剧,2014年由男一号周美润组织了第一次排演。2015年,正好赶上云南省第十三届新剧目展演,7月18日,正式组成导排班子,导演、舞美、服装、音乐全部就位,9月正式开排。: q9 d3 H7 n$ F; b
“《山村·小河·月亮》经过了一次排练,一次大型修改,去年参加了云南省新剧目展演,并作为云南省唯一的一个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获得了250万元的原创扶持。”弥渡县花灯剧团团长张松麟说,去年申报国家艺术基金扶持时,云南省有27个剧目进入答辩。去年9月8日正式公布,《山村·小河·月亮》以地方戏入选。
" D; K% I3 r/ i* |5 ~& S2016年5月31日大型花灯剧《山村·小河·月亮》被中宣部、文化部列入全国首次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入选剧目。为把该大戏更加全面而完美地展现给京城观众和专家,弥渡县委、县政府和县级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聘请省级专家、演职人员和邀请州领导对该剧进行全面打磨和提升,并于7月12日至14日,向社会作了新一轮3场次的公演,广泛吸纳观众的意见建议。
: `8 D0 T2 b4 p- [: }' K+ k7月14日,中共大理州委书记杨宁在弥渡观看了《山村·小河·月亮》公演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今天晚上我非常激动,我们一块儿来的州领导也非常激动,这是我这些年来看过的最感人、最优秀的剧目之一。”
: d: ~$ C) X" E1 }% e3 x“这个剧目编的好,我们的演员演得好,我们的歌唱的好,这是因为我们有非常深厚的弥渡花灯文化,这是因为我们有云南歌舞之乡这片沃土,而且我们今天所有的演员肩负着要把弥渡的歌、大理的歌代表云南唱到北京,在首都展示我们弥渡花灯的风采,展示我们弥渡深厚的花灯文化。我们要告诉大家,我们不仅有《小河淌水》,而且还有很多很多像《小河淌水》一样的花灯,也让大家知道《小河淌水》必然产生在弥渡。”杨宁说。
8 h5 Q3 y/ e( p. j$ ?: ~. S剧目简介' I. T0 X, e0 B
十姐妹十枝花
# s: T! B6 D/ ^$ c& B8 @1 _ k& t( g弥渡县新创大型花灯剧《山村·小河·月亮》是继《正月十五闹花灯》《山村医生》之后推出的又一舞台精品。该戏采撷了弥渡民歌中的众多经典曲目,时空定位于马帮盛行、弥渡“十大姐”“歌仙”李三姐美名传扬的年代,以“歌仙”李三姐和小石匠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手艺精湛、善唱山歌的外来手艺人小石匠,疲惫不堪的马帮队伍,在弥渡密祉桂花箐亚溪河边,与洗衣嬉戏的“十大姐”相遇之后发生的故事。6 F' [- _) C9 ^% J" \1 r/ L
“十呀那么大姐十枝花哎……”正如歌中所唱,十个姐妹能歌善舞,善解人意,调皮可爱,深得众人喜爱。小石匠的人品、技艺和歌声,受到李三姐及众乡亲的青睐。村内族长和热心媒婆为小石匠巧做媒,把原已许配鲁家二少爷的李三姐牵线给小石匠,并推举小石匠代表桂花箐参加铁柱庙赛歌会。小石匠不负众望,为桂花箐夺得了歌状元。在剧情的推进中,有胆有识闯夷方的马锅头与大姐互诉衷肠,开明宽厚、有学识、德行俱佳的鲁二少爷与小九妹真心相爱。在铁柱庙歌会盛大的场景中,在一连串优美的弥渡山歌小调对唱中,众青年男女牵手欢歌。2 v* Q5 r5 x( x& Y. n* A" U, g
《山村·小河·月亮》反映了弥渡人热爱生活、勤劳善良、宽容忍让、能歌善舞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本色,勾画了弥渡这方乐土上那山、那水、那月处处是歌、和谐共融的美丽景致。在真、善、美中诠释了“到了弥渡,不想媳妇”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弥渡“民歌之乡”“花灯之乡”的特有魅力。
l# X3 s4 e K# i1 A: [弥渡花灯
7 t- @8 e2 ^: }2 \) g* }; y底蕴深厚品牌响亮
$ V6 u6 u+ @: P2 f8 L4 t弥渡,花灯民歌文化底蕴深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弥渡各族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精神文明,从明代弥渡民歌鼻祖李三姐咏唱民歌到清代弥渡花灯鼻祖毕玉龙演唱花灯,从元代大理地区第一个进士苏隆到明代弥渡第一个翰林邹尧臣,以及龚渤、苏霖润、谷际歧、尹箫怡、李彪等清代翰林的诗词歌赋,再到汉族的洞经古乐和彝家的山歌小调,正是这些文化沃土和甘露滋生、培育出弥渡花灯、民歌的本土元素,培养出一批全省知名的花灯民歌艺术家。1 k% l& }& |) Q) K
弥渡花灯民歌文化资源丰富,群众基础广泛。在方圆1523.43平方公里的弥渡大地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花灯民歌文化,构成了水乳交融、异彩纷呈的弥渡地域文化。弥渡民间艺人口传心授、薪火相传的花灯小曲、山歌小调浩如烟海,《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小河淌水》等经典曲调享誉艺坛,独占云南花灯鳌头。“弥渡好地方,村村有灯班”“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才到定西岭,听见锣鼓声”的民谣谚语,真实地概括了汉唐以来,特别是明清以来,民间自发传承弥渡花灯民歌文化的群众基础。在弥渡,一年四季都有唱花灯的由头,可以说唱花灯已融入到弥渡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从2005年以来开展的每月一场广场文化演出活动,2008年以来实施的“花灯民歌进校园工程”,使全县花灯民歌文化的群众基础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和夯实。
" ~: z3 r2 Z" p% w' p弥渡,花灯民歌文化品牌响亮。弥渡花灯在云南花灯九大流派中紧随昆明花灯、玉溪花灯之后,排名第三。1953年在北京举办全国首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和1956年全国音乐周期间,云南著名民歌歌唱家黄虹演唱的《小河淌水》《绣荷包》《十大姐》《弥渡山歌》等云南民歌蜚声京城,轰动全国。1954年初,中国青年代表团赴罗马尼亚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会,黄虹老师第一次把《小河淌水》等云南民歌在国际歌坛上唱响,让《小河淌水》第一次走向世界。《小河淌水》还荣登云南省改革开放3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文化品牌之首,并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唱响。2008年和2011年弥渡花灯戏、弥渡民歌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弥渡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花灯艺术之乡”。
3 b |& ?. W+ N9 }记者 秦蒙琳 实习生 朱婉 通讯员 柴启栋 摄影报道 (春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