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不经意间,儿子从一个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小学生变成了一个青涩倔强、带点儿青春期叛逆的初中生。尽管儿子的许多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但是有一点却始终没有改变:爱探求周围的世界,从幼儿园到现在都爱琢磨一些科学现象,爱在探索科学秘密的活动中寻找乐趣,简直就是我家的“小问号”。
面对这样一个好奇、好问、好动的孩子,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办呢?
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永远别忘了科学就是一种探索和寻找的乐趣。”面对家中的“小问号”,我想:做父母的应该把孩子好奇、好问和好动看成优点,并且要利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孩子自身就是自然科学家——本能地渴望探求他们周围的世界。身为父母,帮他们在科学中找到乐趣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与他们共同探讨科学的奥秘,没必要说太多的科学行话或购置太多的实验室设备,而只需分享他们的好奇心即可。
一、倾听孩子的问题。
儿子小的时候经常向我提问:“飞机为什么可以在天上飞,轮船为什么不能在天上飞?”“小蜘蛛从哪搞那么多东西 织网?”“我为什么要天天吃饭?”……
面对孩子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我每一次都放下了手中的活儿,认真地倾听着儿子的提问,然后很慎重地做出回答,遇到不知道怎样回答的问题,就很坦率地说:“我不知道,或许我们可以找一找答案。”记得儿子在3岁时,他拿着皮球在拍,然后看见了我手上的鸡蛋,就问:“妈妈,鸡蛋能像皮球一样弹起来吗?”我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让他拿了一个鸡蛋往地上扔,儿子蹲在碎鸡蛋边思索了很久,嘴上还在说着“这些球为什么弹不起来呢?”
二、给孩子思考的时间。
为了开启孩子对科学的讨论之门,我认为家长即使知道如何解答孩子的问题,也不要迅速做出回答,否则,孩子会得到一种误解:科学只是一堆存放在成年人脑子里的事实而已。因为,对孩子们来说,世界上到处是正确或错误的答案。他们没有意识到,科学不仅仅是事实,还有待于人们给它们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比如,当孩子问你,蜜蜂在哪里住时,父母可以回答:“让咱们去找找看。”
另外,当家长向孩子提问时,如果孩子不能马上回答你的问题,要给他们时间自己考虑,而不要告诉他们思考什么。如果孩子答错了,要有耐心。需要的时候,家长可以用几个提示性的问题帮助他。
三、注意语言,加以引导。
家长与孩子共同探讨科学的奥秘时,在语言方面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不要动不动就欣然地说出“对”、“很好”之类的评语。因为这些口头奖赏对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举止很有效,但是在讨论科学问题时,太快的表扬即表示讨论的结束。相反,家长应该以“很有意思”或“我以前从未以这种方式思考过”及更多的问题或想法而使讨论继续下去;二是千万不要“劝孩子去思考”,这样于是无补,因为孩子总是在不断地思考问题的,用不着你去告诉他们。三是避免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大多数孩子在他们的行为受到批评的时候习惯听“为什么”,例如:家长总爱说“你的屋子为什么这么乱?”,“你为什么有做错了这题?”所以,要使孩子对科学问题的探讨更具有民主的气氛和更佳的效果,一般都使用“怎么会?”来引出我所要问的问题。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的世界越来越精彩,不明白的科学现象也会越来越多,家长不可能是一个“万时通”,但是,我们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引导孩子去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比如,给孩子买一个放大镜看一眼自己的指尖,就回明白父母为什么让自己饭前洗手;与其讲水能蒸发的道理,不如将一壶水煮开,让孩子看着水准线在热气的升腾中下降。
四、寓教于玩。
科学馆为孩子亲手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为了让孩子有这样的动手动脑的机会,我们经常利用假期带孩子到科学馆去参观和操作,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懂得了许多的科学道理,通过玩“会说话的盘子”知道了声波是如何传送的;看急转频观测器懂得了一些光学原理。
在日常活动中提供迷人的科学知识。幼儿园阶段通过放风筝,儿子不但发现风向和强度在不同的高度是如何转换的,而且能感觉到风筝做得越好,它就飞得越高,越优美。买玩具的时候,尽量提供可自行拆卸和再次安装的玩具,给孩子提供自己动手学习的机会。儿子读小学后,我们给他订阅了一些科技含量更高的书籍,如《航空知识》、《武器大百科》等,孩子通过阅读这些书籍不但知道了许多课外知识,还明白了许多武器和各种飞机的发动原理和制作原理,自己还利用这些原理制作了许多的飞行器。这些飞行器虽然制作得不够精密,但是儿子玩着自己设计的东西,不但爱不释手,还感受到了科学奥秘带来的其乐无穷的世界。
在快乐的生活中,我家的“小问号”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妈妈知道儿子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疑惑和不解,但是有了从小养成的爱探索、爱追求的好习惯,妈妈相信儿子脑中的“问号”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儿子会在不断探索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