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检查儿子的试卷,有一道这样的题:冬天的早晨,在你上学的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按理说,这样的题目太好回答了,可儿子却整整失去了10分。问其为什么?他答:“我没注意。”狠狠责备儿子一番之后,冷静下来思考,是儿子错了吗?不,该责备的是我。
“知识永远不能代替简单的观察。”特别是在幼儿的学前阶段,丰富多彩的刺激对于大脑的适宜发展是很必要的。给他们提供的经验越多,大脑就生长和发育地越好,而且随着他们的长大和成熟,就越能为较复杂的认知操作做好准备。在儿子读幼儿园阶段,虽然心中有“大自然就是活教材”的理念,却以“忙”的理由,把儿子关在家中看一些所谓的有关自然、科学的书;虽说有时候会带着儿子到处走一走,看一看,可多数是走马观花,留于表面;虽然知道拆拆装装能让儿子有目的的观察,却经常把儿子所谓的宝贝、我所谓的废物“请”进了垃圾桶……从而导致儿子渐渐失去了观察的意识,失去了观察的习惯,对周围的事物失去了好奇。
今天,看到庞丽娟教授主编的《建构儿童的科学》一书,其中第二章的“观察”案例让我产生了共鸣,建构了我的观点。特意摘录下来,希望与大家分享。
1.在今天来校的路上,你看到了什么?
在开学初的每节课上都提这个问题。你将会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班里同学们的反响越来越大。因为当人被要求去观察时,他们就将注意力投向了观察,并真正去观察。
2.在今天来校的路上,你看到哪些一直在你身边而你却从未注意过的东西?
在开学后的两三周开始提这个问题。你会发现许多一直在你身边而你却从未注意的东西。发现这些东西会让人很惊讶:为什么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它们呢?关键就在于观察。当我们寻找某物时,较之我们不注意时,我们会更注意观察事物。
3.在今天来校的路上,你看到哪些令你感到惊奇的东西?
在开学后五六周开始提这个问题。然后在班里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你会发现这个问题的许多答案。例如,在一个班里,学生们注意到:在早晨,听在户外一整晚的车上一侧有露水而另一侧却没有。这是为什么呢?而在另一个班,学生们说:在秋天,大多数落叶树的叶子都落了,而橡树却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每天以聊天的方式和儿子谈谈他的所见所闻所想,潜移默化中慢慢提高观察的要求,观察的意识、观察的习惯势必将渐渐内化,成为儿子生活的一部分。中国古代有句格言说得好:“耳闻易忘,目睹为实,躬亲则明。”现在想来,儿子的“我没注意”就象给我及时打了一关注针,让我关注儿子的需要,关注儿子的成长。但愿我的发现、我的反思、我的行动为时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