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时,在海口做生意的小姑一家也回来了,还带回了可爱的小外甥女果果。才三岁的小果果,却有很多令我惊讶的地方:走路走起来奇快,楼上楼下乱跑,也不会摔着;一到吃饭的时间,不用大人叫,自己就爬上桌吃起来;想和小朋友玩,会主动跑上去招呼,为了融入小集体,还能想出游戏内容……想想自己的儿子五岁多了,走路时间长些就说累了要抱;吃饭总是叫了一遍又一遍,好不容易叫来了,吃了没几口,就不肯吃,没办法,只得给他喂;如果想和一个不太熟的小朋友一起玩,还要叫我这个老妈去帮忙“联系”……
在几天的相处中,我很快就发现了果果能干的原因——她要洗碗,她妈妈就给她搬条凳子,让她站在水槽前洗,尽管搞得满世界是水,两袖管都湿透,但小姑娘洗得很开心;她摔跤了,坐在地上起不来,他爸就说:“起来呀!自己很能干,能起来。”她努力了一把就起来了;全家吃饭了,她跑得飞快,因为不会受到特别的待遇——比如把一些新鲜或好咬的菜放到她的碗里。如果她动作慢了,那么好吃的东西就被别人夹走了,为了吃到自己想吃的,小姑娘吃饭时特别认真、投入,还常常“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惹得全家人笑声不断……心里不由得佩服小姑夫妇俩的育人智慧。当家人都称赞起小外甥女的时候,小姑不无感慨地说:我们其实也是没办法,平时俩人做生意特别忙,不能每时每刻都盯着她,为了让她自己照顾自己,只能尽早培养她各方面生活能力。我们有时也挺舍不得的,看到她摔得厉害的时候,真想去帮她一把,她吃饭不肯吃的时候,也想给她喂一两口,但还是控制住了,因为我们觉得“不帮助”比“帮助”,对孩子成长更有利,书上不是说父母真正的爱是做孩子好习惯的指导者,而不是保护伞吗?
做为教师,小姑的话其实心里都懂,也是非常认可的,只是由于与分数打交道打多了,外加周围同事的影响,心里的天平还是悄悄偏重于孩子的智力成长,总想着现在学习竞争这么激励,一定要提早让儿子在学习上打好基础,所以儿子在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时我总是一路开绿灯,至于吃饭、走路这类的事儿,想想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了,不用急着学,因此在生活上我们反而能帮就帮。这样的想法,使我盲目地忽略了——孩子成长不是为了未来的生活而做的一种准备,而是一个生活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