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决定孩子前途的能力_婴幼儿能力培养探究

0
回复
298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2 22: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摘要: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社会需要的,不是温室里长大的脆弱花朵,也不是只知道死啃书本的书呆子,更不是只会消费不会创造的废物,而是掌握了各种能力的社会精英。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现在他们最缺少的并不是成就大事的愿望,而是能帮助自己实现愿望的能力。而决定孩子一生命运的,正是能力!
父母应该清楚地明白,孩子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父母给予孩子的一切都会有终结的时候。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传授给孩子各种能力,就是给孩子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因为只要有了能力,再多的财富也可以创造出来,再多的知识也可以学得到,再美好的未来,也能被紧紧地掌握在手中。
关键词:营造、赞赏、促进、成就
正文:
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已经给我们造就了一种极为艰难又富有挑战性的生存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对我们成才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我们是否具备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中成功存在和发展的能力。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个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的人,是不幸的,也是可怜的,因为这些人没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反而成为命运的奴隶。
我们正处于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人生过渡期,是人生中承前启后的转折点,是为未来搏击人生做充分的物质和精神准备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能够培养出超凡的能力以及全面的素质,就等于拿到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能力是需要慢慢培养的,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就能拥有。但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力戒浮躁,认真踏实,我们一定会拥有我们想拥有的能力!
第一、 用赞赏提高孩子的能力
1. 激励是孩子成长的阳光
激励是一种心态,一种教育者的精神状态。激励教育源于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孩子与父母健康互动、孩子幸福成长的教育。教育专家指出:激励犹如孩子的营养剂。只要父母对孩子充满信心,并且嘴边经常挂着一些由衷的激励之词,便可使丧失信心的孩子恢复自信;使学坏了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激励一旦成为教育者的信念和心态,就会化为一股神奇的魔光,照耀孩子的心灵。孩子的内心需要得到赏识和激励,尤其是孩子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更需要激励。而且,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
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得来的。也就是说,这时他们尚未形成对自己的稳定的评价。外界的批评或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许多父母却不愿把赞赏和鼓励带给孩子。他们以为,只有“严厉”才会对孩子起作用。他们甚至把“严格”理解为态度生硬甚至对孩子尽兴责骂、训斥,把严格与鼓励、赞赏截然对立起来,认识不到表扬、赞赏的独特魅力。
倡导激励教育,击中了现行家庭教育中常见的弊端——抱怨。抱怨教育的特点是,为了让孩子聪明,老说孩子笨;为了让孩子快,老说孩子慢;为了让孩子仔细,老说孩子粗心……总是揪住孩子的缺点不放,“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负面情绪恶性循环,让孩子在“我不行”、“我是坏孩子”的心态中走向失败。激励教育恰恰相反,希望孩子朝哪方面发展,就在哪方面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积极鼓励。
激励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一提到激励,很多家长本能地把它理解为表扬加鼓励,实际上这完全误解了激励教育。
激励的本质用中国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被看得起。中国古语说:“士为知己者死。”为什么愿意为知己者献出最宝贵的生命呢?很简单,三个字:看得起。
如果父母用激励的心态去教育孩子,把孩子当成天使去培养、关爱、欣赏,看着他们一天天成长起来,我们的心中就充满着愉悦,就会觉得生活是如此快乐。
2. 赏识为孩子带来成功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心理学家的千百次实验与观察发现:未成年的小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完全取决于周围人的评价,特别是父母的评价,哪怕是一句话,或者是一个眼神,都会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小孩子在无意识中按照父母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父母赞扬或者抱怨中屡次提到的“期望”。换句话说,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的好坏。
3. 孩子成长需要赏识
父母要学会激励和赏识孩子,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能力的增长。现在,很多做家
长的对孩子要求很严格,有错误、缺点从不放过,发现了就及时批评教育。这种不姑息、不袒护、不放任的态度是对的,也体现了对孩子殷切的爱,但教育效果不是很理想。什么原因呢?因为只是一味地批评,不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
儿童、青少年都是有上进心的,包括那些缺点、毛病比较多的孩子,都希望得到表扬
、肯定和鼓励。当他们由于进步或是做了好事而受到父母的表扬和鼓励时,都会在情绪上得到满足,在精神上受到激励,在思想上产生快感。这样,积极的内心体验就会逐步丰富和加深,从而增加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产生再进步或做好事的欲望。
这个道理,好像所有父母都很容易理解,也认为对孩子应该多激励、多赏识,充分肯定孩子的进步、优点和长处,但一联系到自己孩子的实际,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有的家长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没什么可表扬和鼓励的。
然而,恰恰就是这种孩子才更需要激励、赏识。这样的孩子,平时很少听到表扬的话,而听到的批评太多了,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思想便越来越消极。这时家长应该意识到,自己是教育者,对孩子不能感情用事。孩子表现好,进步快,能给父母争光,父母很满意,就爱得起来,成天夸个不停;而孩子表现不太好,毛病缺点比较多,总是给父母丢脸,就怎么也爱不起来,一见到孩子气不打一处来,这是不对的。父母必须努力克制自己无益的感情冲动,不要用直接的批评,而改用期望、信任很鼓励,用正面激励的方法,这样的效果肯定会很好的。
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有错误、有缺点从不放过,发现了就及时批评。这种不姑息、不袒护、不放任的负责态度是对的,也体现了对孩子真正的爱。但是一味地批评,教育效果就不见得十分理想。因为一味地批评,不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都是有上进心的,包括有缺点、毛病多的孩子,他们都希望得到表扬、肯定。当他们得到家长肯定的时候,都会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在情绪上产生快感,在思想上得到激励。这样积极的内心体验就会逐步丰富和加深,从而更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产生再做好事或继续进步的愿望。如果总是受批评,遭到数落,总是产生不愉快的体验,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情绪消沉,逐步丧失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甚至会产生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育。特别是那些有毛病和缺点的孩崽子,平时很少听到肯定、表扬和赞扬,而听到的批评和数落则太多了,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自己也就觉得自己没用,不可救药。总是批评、数落,把他们的精神支柱都搞垮了,思想就麻木不仁了,谈不上改变现状。所以,家长要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不要抱有成见和偏见。要与孩子真诚相待。生活中难免遇到一些麻烦,当孩子的行为明显有错误时,作为父母可能会生气,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找孩子谈谈,真诚地交谈,迅速使他们走出误区。
4. 别吝啬赞美的语言
家长的赞扬不仅能使孩子增强树立伟大理想的信心,也会消除孩子在一些人生重大转折之处的紧张和不安,使他们朝着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走下去。一般来说,大人做某件事大多是在理智的支配下,认识到其重要性,出于责任感而去做。孩子可就不同了,他们更多地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承认后才会去主动地干一件事,特别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赞扬和承认。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往往不重视利用赞美这个从根本上激励孩子进步的手段,而更关心是怎样“对付”孩子的不“规范”行为。
造成这种现象比较普遍的原因是家长以成人的标准衡量孩子,看不到孩子的进步和成绩,有的母亲在孩子做好了一件事或学习取得好成绩时,不大愿意称赞和表扬,而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份内的事,或应该做到的;再者就是家长看待孩子的问题一成不变,对孩子们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说他们每一分钟都有进步,可以说并不夸张。他们对新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他们对周围的每一件事都有敏捷的观察,快速的记录,如海绵吸水一样,吞噬着所有的新知识。但做家长的常常以老眼光看人,由此常常导致双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甚至冲突,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
有时,家长虽然对孩子给予了一些赞扬,但是由于心目中的标尺大大高于孩子的现实,因此,便在夸赞了这件事的同时,赶紧又加上一个小尾巴,比如:“你做的很好,但是……”自以为自己很聪明,先拍后打,让孩子高高兴兴接受教训,其实孩子对这种批评很敏感,会认为:“噢,原来就是为了说后面那一段话才假惺惺地夸了我几句。”这样就把前面赞扬的效果取消殆尽。孩子从此在心里树起厚厚的屏障,对大人的所说所指大大地打起折扣,远离父母,远离教诲。看来,对孩子实行赞美既要大方,还需讲求实效,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孩子能力的成长。
5. 鼓励引领孩子成长
鼓励是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一面,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不断地鼓励。当一个幼儿来到这个
世界,他们常会感到束手无策,会发现成人的世界好精彩,而自己的能力却好无奈,连走路这样简单的事,都要慢慢学来,这是多么严酷的现实啊。尽管如此,仍然要有勇气进行各种尝试,以使自己适应、融入这个世界。孩子们就是在这种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瞄准“万能”的成人世界,开始万里跋涉的。他们从最基本的技能学起,希望有一天能自立,能够成为家庭、社会中称职的成员。在这种时刻他们最需要的是鼓励,是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也是家长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支持,但在生活中,父母往往忽视鼓励的重要性,常忘记鼓励,轻视鼓励。许多错误地认为孩子需要的是教育,而教育更多的是训导和惩罚。鼓励是什么,孩子不了解,也不在乎,孩子没有认识到鼓励,使孩子能健康地成长,没有鼓励,可能使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并由此有许多打击孩子自信心的事情发生。甚至,成年人在无意当中给孩子设置了许多障碍,而不是帮助他们,父母这样做根本是不相信他们的能力,并在意识中已形成偏见。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接受鼓励而产生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成长内容,是父母应时刻关注的教养步骤。
孩子刚开始尝试做事,不可能不犯错误。这时家长的态度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很重要,绝不能让孩子脑中留下自己是个“笨蛋”的印象。因为这样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严重的会使孩子做什么事都会感到自己无能而不想尝试,正确的做法是一件事情失败了,只是说明孩子缺乏技巧,这种技巧只是因为父母没有很好地传授或孩子还没有学会。父母应该培养孩子有勇气去犯错误、去纠正和改正错误,敢于从失败中获取成功,从中获取自信心和自尊心。这就要求父母不要讽刺孩子,使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当然,也不要过分赞扬孩子,以免产生骄傲情绪,要使孩子始终充满自信地活着,同时父母还要不断地鼓励孩子的自信心。
6. 鼓励孩子参与竞争
现代的社会是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孩子在这个社会里生存,就无可避免地会溶入
到这种竞争当中去。一个不敢竞争的人,是无法在当今的社会上站稳脚跟,也不会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适时鼓励孩子勇敢地参与到竞争当中去,这样会促进孩子的能力不断增长。
其实,竞争是孩子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的竞争意识是与生俱来的,3~5岁期间,孩子就开始显露出竞争意识,他们同兄弟姐妹及同龄人竞争,最初的竞争性语言便是“我、是我的”、“我的比你更好、更高、更大、更响”等等。不过,这种竞争本能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对他们而言,“竞争”就是在玩游戏。
虽然孩子的竞争意识与生俱来的,所处的生活环境也能激发孩子不断地提高竞争力,但是,孩子良好的竞争意识和能力与其父母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一般来说,父母喜欢竞争,他们的孩子也就喜欢竞争;相反,如果父母对竞争乏味、不感兴趣,他们的言行就会感染孩子,使其懒于竞争,这对孩子的未来而言是十分可怕的。在未来社会,竞争将成为世界各国文化中的一个典型特征。
竞争虽然可以让孩子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但是如果竞争被误用或滥用,它就可能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只有良性的、有益的竞争,才能促进孩子的能力不断增长。它就像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器,推动孩子在学业上有更好的表现,取得更大的成绩,促使孩子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使日常活动更为丰富多彩。
第二、 营造适宜孩子能力增长的环境
1. 微笑着面对孩子
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就是微笑的力量。微笑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培养方面也有着不可估
量的作用。微笑地面对孩子,首先就得摆脱冷面孔教育,当孩子发生行为错误,性格偏执等情况时,家长对孩子进行严肃的批评,这时家长的“冷面孔”是必要的。这种做法所产生的威慑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效应,但令面孔教育不可滥用,更不可让“冷面孔”成为习惯,经常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而从不轻易给孩子笑脸,这样做往往事与愿违,并且让孩子变得更加自卑、胆小。
微笑地面对孩子,就要改进教育方法,让教育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孩子的心是很敏感的,所以不要总为孩子发愁,特别是不要把自己的不满写在脸上,而应该用微笑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忽略对孩子的鼓励。其实,孩子在等待父母的微笑和夸奖。家长的积极性影响孩子的积极性,而孩子的积极性是对家长微笑的最好回报。但是,有些家长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反正我的孩子就那样。”大有孩子本来就不堪造就的味道。说这种话的家长也许出于无心,但孩子听在耳中,却很可能使他丧失进步的信心。
作为家长,如果尝试着用微笑对待孩子的每一点努力和进步,给予鼓励和赞扬,就会激发孩子认真学习、不断上进的愿望和热情,并促使孩子满怀信心地去战胜困难。父母有理由相信在微笑的激励下,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与日俱增。
2. 松开牵引孩子的手
父母送给孩子的礼物应该是有助于他开启世界之门的钥匙,而不是放在笼子中的食物。
很多父母舍不得让孩子独立在外闯荡,生怕这儿碰了,那儿磕了,孰不知,羽翼之下,孩子的胆量会越变越小,依赖心理却越来越大。父母给予的依靠太多,孩子不用努力奋斗也能活下去,这是形成依赖心理、不能独立自主、不能健全发展个性的重要原因。所以,这并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这样会使孩子不能健全发展和成熟——人生的损失还有什么比这更惨重的呢?试想一下:当你的孩子声强体壮、背阔腰圆,竟然两手插在口袋里等着帮助,这时多么悲哀的一幕。
所以爱孩子就要给他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让他去经历风雨,去感受绚烂彩虹。让孩子在亲身的锻炼中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孩子们能自己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们去做。这时一个很重要的准则,需要反复强调。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迟迟学不会自己解决问题。而在适当的时候放手,却能让孩子迅速地学会独立应对自己的问题。
每一位父母都很爱孩子,很尊重孩子。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则不同,他们从幼儿开始就大胆放手让他们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尊重孩子,就要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不断给孩子机会,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思维为孩子指明方向,告诉孩子要如何去做,那样只会让孩子不敢亲身进行体验。
每一位真正有爱心的父母,都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惟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充满自信地立足于现代社会。
3.偶尔拜孩子为师
中国有句古话“教学相长”,意思是教中学,学中教,如在教中感到不足,遇到问题,就去学习,从而在学习中亦有所得,提高教育质量。
作为父母,不妨拜孩子为老师。可以有效地让孩子更为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人们所学的东西,如果能教别人,则可让这知识更加扎实。因为要教人时,孩子必须把过去因被动所得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合,这是一知半解的知识和理解绝对做不到的。
拜孩子为师,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孩子给父母讲的是家长已经了解的知识,只是为了孩子再听一次;再一种则是父母并不了解的知识,真正诚心实意地向孩子学习。
父母向孩子学习,首先体现了父母平等民主的意识,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例如,当你的孩子追求他的特殊兴趣和爱好,让他告知你他学到的、发现的东西。如果你的孩子对天文学感兴趣,让他指出某一星座或行星的位置。如果你的孩子喜欢观赏鸟类,当你们一起旅游时,你可以叫他告诉你某些鸟类的名称。孩子在父母的称赞和肯定中,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会感受到一种满足和激励。
父母在拜孩子为师时,要体现平等,千万不要居高临下。父母应该不抱着虚心好学的态度向孩子求教,真正做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把求知当作一种人生需要,这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和影响。
家长还要不耻下问,不要不懂装懂。放下架子,与孩子一同学习,何乐而不为呢?家长要善始善终,不要半途而废。要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经常不断地学习,要让孩子懂得:知道的越多,就越有力量。
第三、 以兴趣促进孩子的能力
1. 发现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发展孩子智力的强大推动力,要想使孩子的智力获得发展,首先要激发其兴趣。
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听,去动口说,动脑想,动手操作,积极探索。
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学习的动力首先是来自兴趣,是家长必须从孩子身上发掘的。而兴趣正是发掘这种动力最有效、最适合孩子心理特点的方法。因此,发现、保护并鼓励孩子的兴趣,是父母们发展儿童智力的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
兴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家长应该学会去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
父母要善于从孩子的发问中去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孩子爱提问,是受好奇心的驱使,是兴趣爱好的标志,也是其智力活跃的征兆。家长要善于从发问中,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解决“为什么”认识“是什么”。
父母应该从孩子与父母的活动中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周末、节假日,与孩子一起进商店、书籍、景物等。一般来说,孩子在与家长共同活动时,其兴趣和才能便会清楚地表现出来。
父母还要从孩子的劳动成果中挖掘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从孩子的劳动中,就可以发现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加以培养和引导。
2. 尊重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父母又是开发孩子兴趣的导师。
父母应时时处处留心孩子,敏锐地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培养孩子在某
一特殊领域和学习上的浓厚兴趣。如果不顾孩子的自身资质,不尊重孩子的意愿,用父母的爱海与期望,越俎代庖,替孩子去选择奋斗目标,则注定要事倍功半,甚或徒劳无功。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从婴幼儿开始,父母就可以通过讲述故事、教儿歌等方式教给孩子各种知识。让孩子从小认识到学习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因而自发地养成一种好学的精神。
父母要让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孩子一旦有了成功的记录,就意味着得到一种享受,如果能经常尝到成功的滋味,也就会激起更加浓厚的兴趣。
父母不要动不动拿别人作比较。孩子不喜欢父母拿他与别人比,特别是与比他强的孩子相比,如果父母老拿别人比较,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放弃进取。父母应尊重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
3. 善待孩子的兴趣
凡是仔细观察过孩子的父母都会发现,孩子都极易对事物产生兴趣和热情。也就是说,
孩子对某一方面或某些事物入迷之后,就会以惊人的勤奋和毅力去从事这件热爱的事情。而一旦他们步入了这一轨道,他们潜在的才能就能得以充分发挥,这种发挥是迅速而惊人的。实际上,许多天才的产生都是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开始的。
一个人如果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作为奋斗的目标,他的主动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即使再疲倦和辛苦,也总是能兴致勃勃、心情愉悦;即使再多的困难、遭遇再多的挫折和失败也不会退缩,而总是千方百计去克服,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如痴如醉的地步。
孩子的兴趣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善待和保护孩子的兴趣,就是在保护一种成功的动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家庭的父母对待孩子的兴趣是不屑一顾的,甚至故意去熄灭孩子刚刚烧起来的热情。他们眼中看到的只有学习成绩,关心的只是考试分数。
家长必须明白,不要随意践踏孩子们兴趣的幼芽。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旦泯灭,他们潜在能力发挥的余地就会越来越小,所以每位家长要从小注重孩子兴趣的热情的培养,以便孩子的潜在能力得以正常发挥。
父母在善待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方面,应该注意不要逼迫孩子。孩子对事物的兴趣是有限的,在适度的范围内,兴趣对孩子而言是快乐和动力。但是如果父母认为孩子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就过度开掘,逼着孩子去学习、去实践,孩子就可能对这一事物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这就如同人吃饭一样,再好的饭菜、再爱吃的食物,如果天天吃、顿顿吃,也会倒胃口的。
所以,对待孩子的兴趣,要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态度,不要指望孩子的兴趣会在转瞬之间就出现奇迹,相反,这样只能破坏孩子的兴趣。
父母对孩子的兴趣不要过早定向。孩子性格不同,他们的兴趣维持时间也不一样,有的孩子具有某方面的天赋,一旦对某一事物发生了兴趣,就坚定不移,一直喜欢下去;有的孩子兴趣广泛,很容易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但维持的时间不长,很快又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所以家长不宜对孩子的兴趣过早定向,这样容易造成把孩子不感兴趣的事情强加到孩子身上。
第四、 好习惯成就孩子的能力
1. 引导孩子常做善举
影响孩子能力形成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为他们的能力增
长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影响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与引
导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大多数孩子生来就有爱心,但是他们需要父母的引导,才能将这些感情转化为对他人
的善意行为。孩子一般会观察父母及其周围的人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并且会自觉模仿成人的行为,尤其是父母善意的举动会让孩子意识到待人应该友善,从而形成团结友善的美德。
年幼的孩子为自己着想是很自然的事。婴儿以为世界只围绕着他转,每个人都得配合他。慢慢地,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随着成长而发展,这时就要让他们了解别人的事也和自己的一样重要,从而发展出一个平等观念,在追求自己的需求时,也应关照别人的需求。
孩子是成人的参照,一个善良的成人后面必然有一个善良的孩子。孩子是一盆清水,他沿袭着我们的习惯。改变孩子,首先要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
2.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靠一次次自觉地练习而巩固养成,坏的学习习惯也会在无意识的机械重
复中养成。一个人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将终身受益,所以,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形成一个好习惯。”学习是一种智力劳动,它的成功是智力活动的综合成果。作为非智力因素的习惯,就是以“行为习惯”的力量,影响着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影响着学习效果。
万事开头难,就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论也是一样。要从孩子开始学习生活的第一天起,就有目的、有计划地注意培养,因而从头开始的“培养”要比中途才进行“纠正”容易得多。但孩子刚开始涉及学习时,家长对其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能盲目求快求高,要有耐心反复训练,从细微之处着手。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更应与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安排一致,配合老师系统进行。此时在培养学习习惯的同时,更不能忽略了学习兴趣的同步培养,如果孩子连学习的兴趣都没有,那么其学习习惯要达到“良好”,实在无异于“缘木求鱼”了。
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随着孩子年龄特征的变化,学习的深入程度,学习习惯的要求会有所不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智力劳动的增效剂,是切实提高智力效率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特有的巨大“定向“力量,影响着人的行为,影响着人的成功或失败。
3. 让孩子学会自制
自制是一种能力,是基于对法规有明确认识的一种自觉行为,一个高素质的文明人,
自己的行为要自觉符合社会规范。孩子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神经冲动的传递容易泛化,不够准确,因而自制能力比较弱。自制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而且是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特别是日常生活的习惯。
在生活当中,孩子由于缺乏阅历,认识肤浅,处理问题往往急躁、冲动,不能克制自己,对别人缺乏理解,稍受委屈就大发脾气,怨天尤人。为此父母们必须让孩子懂得控制情绪,体量他人,帮助他们明确愤怒与冲动会带来的恶果,从而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平时要指导孩子尽量不要乱冲动,告诉他要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做到要严以律己。严以律己,就是对自己的缺点要认真对待,坚决克服。
4. 给孩子坚强的意志
有的家长抱怨说,我的孩子太不自觉了,从不主动地去学习,总是要大人催促上好几
次才很不情愿地看书、做作业;有的家长抱怨说,我的孩子做什么都是半途而废,没有一点耐性;有的家长抱怨说,我的孩子做事情总也拿不定主意、迟疑不决,朝令夕改;有的家长抱怨说,我的孩子控制能力太差,玩一样东西就容易上瘾。家长们的这些抱怨根源,都是因为孩子缺乏意志力。
意志力是坚强持久的毅力,是良好的心理品质。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对于来自社会、工作或学习的逆境和压力,都能勇敢地承担,不管遇到多少反对和挫折,他总能坚持下去。辛苦的工作不会使他厌倦和疲惫,巨大的阻碍不能使其气馁,也就是说,他总是能够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就像他无法停止呼吸一样,他永不会放弃。
一个孩子可能有许多优点,比如智商很高、勤奋好学、能言善辩等,可是仅仅拥有这些,并不能使他将来成为一名成功者。所有成功者的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拥有坚强的意志力。孩子的意志力多数不是天生的,主要还需要后天的培养。从小培养孩子做小事的能力,让他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是磨炼意志的好办法。许多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都曾通过小事情来磨炼自己的意志。
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要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地磨炼孩子,让孩子逐步接受困难的挑战,变得坚强起来。
一般从两岁起,就要逐渐地培养孩子的某些独立生活的能力,如让孩子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完成作业,自己吃饭等。孩子在从事这些活动时,需要克服外部障碍与内部困难,而正是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使意志得到了锻炼。
鼓励孩子自始自终做好每一件事,是指导孩子经受意志锻炼的重要手段。孩子年龄小,做事容易受外部的诱惑,做事往往有头无尾,半途而废。鼓励孩子坚持把每一件事做完,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对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表扬,不断地激励他。在这样的表扬和激励下,孩子更容易善始善终地做好一件事。
5. 净化孩子的语言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因而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情况会格外重视。一
般而言,孩子的语言像其父母,但语言环境对儿童语言的发展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懂得教育方法的父母总是会为孩子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精神环境,使孩子生活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这样孩子才会乐于与父母交往,并接受语言训练。
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他们掌握不良习俗无须下功夫,也不必约束自己。所以,对父母言行中的不良成分很容易领会和模仿,而父母乱抛乱放“垃圾语言”,无疑会污染孩子幼小的心灵。因而,请以身作则,净化家庭语言环境。
6. 帮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
孩子在儿童时期,一般都具有浓厚的劳动兴趣。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最佳时期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让孩子在持续的劳动中养成勤劳的品格。
望子成龙的父母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为孩子创造劳动的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早期的劳动训练不但能让孩子生成一双勤劳的双手,为孩子的成功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早期的劳动训练不但能使孩子养成勤劳的习惯,更有利于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所以,如果父母期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聪明好学的头脑,有自强不息的性格,有健壮的体格,那么,切勿剥夺孩子早期劳动训练的机会。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重视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并以此为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一个切入点。
培养孩子的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坚持不懈。相信通过父母的不断努力,孩子的能力一定会与日俱增。
参考文献:
1. 姚磊:“决定孩子前途的能力”中央编译出版社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