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早期教育右脑开发优先的解析
● 肖方栋
现实中,不少父母接受了小孩早期教育右脑开发优先的理念,并将之奉为至宝。所谓为了小孩的前途,他们象赶场一样,盲目地把小孩送到不知是否有兴趣的各种培训班,进行强化训导。这些父母不知是否懂得,“百年老参”固然是滋补的至品,但其并不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适用的常识。笔者认为,如果对右脑开发的机理缺乏基本的了解,即使我们适用了被专家大力推崇的右脑开发黄金法则,也未必能获得小孩早期智力开发的功效。感觉到的东西不能真正地理解,只有理解了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为此,笔者试对右脑开发优先的理念作点解析。
左脑优势与右脑优先
神经解剖证明:人的思维主体在大脑。大脑是一个由无数神经元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有着左右两个半脑区域功能的网状系统。左半脑(左脑)主管信息编码,逻辑分析等抽象性思维;右半脑(右脑)主管直观表象,画面联想等形象性思维。通俗地说,当我们欣赏美妙的音乐时,右脑的功能是知觉音乐表象,左脑的功能是解读乐谱意蕴。从根本上来说,推动人类进步发展的思维,不是知觉表象的形象思维所能企及的。纷繁复杂的物质精神世界,必须依赖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抽象思维的严谨实验、论证,才能得到善果。因此,左脑被视为优势半脑。然而,小孩早期教育为什么要强调右脑开发优先呢?笔者认为基于如下理由:
“三个必要”的机理
其一,右脑是思维的基点和必要过程。人的思维是从感觉开始的。婴儿从母腹呱呱落地时,仅仅是一个有着抽象思维潜能的单纯生物个体。其最初的动作,是由内在的饥饿、不适所作出的本能反射;随后,经感觉器官与外物接触,留下印象,产生简单联想,引起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再后,由于联想丰富,又有了肢体的力量,受到好奇心驱使,其开始触摸身边物什,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当其能自主爬走学步,特别是有了语言能力,可以与周边简单的交流后,其会要求亲人协助,或是摹仿他人的某些行为,来获取的愉悦。进而快速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可以看出,从降生到此时,催生小孩思维的对象,都是直观具象的。经历了先感觉,后知觉,再表象的依序、不可逆转的过程。所有这些活动,均发生在右脑思维层面。左脑的概念、判断、推理抽象思维是在此基点上逐步形成的。小孩早期如果没有感性认识这个坚实的基点,即缺乏家庭的有意识的右脑开发,其从母腹带来的智慧潜能,就会象自然萌生的嫩芽,得不到必要营养的滋养,会慢慢地枯萎。经验明确地告诉我们: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许多初中生害怕作文,其所写出的文章,要么展不开主题,只有干瘪的线条;要么空洞无物,千篇一律。而现今小学生的作文,普遍表现为情感充盈,细节生动,画面多采,趣味逗人。这绝对是与右脑开发分不开的!
其二,右脑开发是促成小孩智力潜能泉涌的必要手段。小孩的每一次反射动作,均是由大脑神经元的相关的枝状突触受到感应后,所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神经关键向轴状突触传递,并在神经关键的通道里留下痕迹的行为。多次同样的神经冲动通过,会使这一痕迹保存下来,成为知识储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神经突触的生发,有着自身的生物机制:即生命周期。在周期内,只有受到剌激,枝状突触才能得以保存、茁壮;没有新的剌激,枝状突触会自然衰退、消亡。超过周期,即使有再多的感应剌激,其突触功能也难以恢复。“兽孩”的研究,对此作了充分的阐释。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之前,生物学家从兽穴发现了30多个由狼熊哺育过的小孩,把它们带回人类环境里,虽经专家多年的精心照料,其人性也没能恢复。如一个名叫卡玛那的女“狼孩”,8岁被救回,到17岁死去,历经辛格博士十年训导之功,也只学会几十个单词,不能说连贯话。而不肯穿衣,深夜嚎叫,用嗅觉觅食,喜吃生肉的狼的习性依旧保留着。神经突触的生物机制,也为美国大学学者的研究成果印证(见新华网《 智力开发为何要在婴儿期 》)。通过高倍显微镜,对人类从婴儿到成人时的神经突触连接状况的统计观察,这个学者发现:婴儿出生时的枝状突触数目,只有成人的1/10;小孩长到3岁时,则反超成人的2倍;到14岁时的数目和成人大致相当。其结论是:突触之间存在竟争,取胜的关键在于经验。一个突触使用的机会越多,其就越有可能被永久地保留下来。突触的连接方式、演变过程决定了信息在人脑中的传递方式和效率。可见,小孩的智力潜能的发掘,不可或缺早期的适时右脑开发。
其三,右脑开发是丰富抽象性思维的必要储备。即便到了现在,仍然有不少父母特别看重小孩的对数字的演算,抱有重理轻文的育儿理念。认为右脑开发只是音乐、绘画、游戏,自己的小孩长大后不以艺术为业,不值得耗费精力学些"无用"的东西。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误判。其可能没有想到,要求一个未经右脑开发训导的小孩,回答一把铁榔头的功用,其会毫不犹豫地答到:打铁的工具;筑路,可以砸石块;炸山,可以打炮眼。问还有何用途,可能就是逼其想破脑子,也难以答出:铁榔头的重量,可作扎帐篷防风的坠物;其厚度,可作站上面,增加身高,眺望远处的垫脚物;其手柄,可作延伸手臂,钩回铁栏外物件的工具;其即使锈蚀成废品,也可回炉重新冶炼成精钢,等等。小孩答不出,决不是其弱智,不知道这些功用。而是其缺乏右脑思维的技巧的思维“短路”。要知道,文学家不能离开右脑的形象思维,科学家又何尝能离开这种思维!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说:“在我的思维机构中,书面的或口头的文字似乎不起任何作用。作为思维元素的心理的东西是一些记号和有一定明晰程度的意象,它们可以由我‘随意地’再生和组合。……这些元素对我来说,是视觉的,有时也有动觉的。”由此可知,有右脑开发的丰厚储备,不管小孩长大后从事何种职业,当遇到问题需要求解时,其都是可资借重,让丰富的想象在思维的蓝天高翔的能量。
“三个促进”的效应
一是右脑开发开辟了小孩情趣的源泉,能促进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掘。好奇寻趣,不仅是动物的本能,更是小孩的本能。不同的是,动物只能适应环境,而小孩有改变利用坏境的智力潜能。在摇篮时,婴儿会无意识地作出抓碰动作,一旦抓到物品,其会用有力地撕扯来适应肢体的舒适;当其能爬走时,会顽强自主地四处探寻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活动。此时,如果父母不能适时地给小孩提供能满足需要的条件:如让摇篮中的婴儿聆听α音乐,视睹有节奏变换的饰物,撕扯易碎的纸片,摆弄有音响的玩具;让能爬走小孩有开阔的自由活动空间,用亲子互动方式来助长其兴致等。没有顺其情趣活动的氛围,小孩只能象动物一样,被动地适应周边。其改变环境的智力潜能必然会受到抑制。婴儿期的小孩,不能缺少经常的呵护。否则,其会缺乏安全感,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危机;对能自主行动的小孩,应避免过多的限制,不然,会导致遇事胆怯,过度依赖父母的懦弱。能促进小孩智力潜能的情趣源泉,应是由父母精心设置的、有价值指向的、有益于其禀赋发挥的目标。小孩的兴趣是在不断地外界接触、交往中形成的。兴趣促使小孩的大脑神经兴奋,促使神经突触快速生发。神经突触是智慧的源泉,越“玩”越有趣,是智慧源泉涌流的内在能量! 1 2 后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