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着重要的意义。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是枯燥且低效的,所以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重教转向重学,提升学习效率。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新课改的亮点之一就是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 自主学习 学会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自主学习的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学莫贵于自得”是先贤圣哲对自主学习最凝练的表达,在他们看来,自主学习不仅是善学的表现,而且“自得之学可以终身用之”。现在,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最响亮的口号,“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则成为了新课程最动感的音符。
新时代呼唤全面发展的新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能更好地生存。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呢?文中笔者就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思考和探索。
一、自主学习的涵义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应该作出更多的努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去,并且从个人方面体验到有能力来对待他的外部世界。他倡导发现法,要求重视学生学习的信心与主动精神。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情感及意志的培养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完成。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养成自己学习、思考、探索的习惯,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自主性学习说明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在实施自主能动性学习中,一定要注重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弘扬。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表现在:把学习建立在自身的愿望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以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意志力,支配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法,高效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并自觉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独立灵活地思考问题,抓住重点,理解本质内容;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动脑、动口、动手,主动获取知识。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转变观念,增强师生的自主意识
1.教师要明确为“学”而“教”的观点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我教你学和我叫你学。教师们费尽心思,试图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全盘倾倒给学生,然而,这种方式往往不奏效,教师辛苦,学生也只是疲于应付。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显然不符合面向全体、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思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如今我们倡导“绿色课堂”,它要求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其乐于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不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会思考、会主动探究知识的生命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1 2 3 后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