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入园时,乐乐刚刚来园走进教室,调皮的睿睿似乎很热情似的,紧跟在乐乐的后面,用小拳头在乐乐的背后蹭了几下,睿睿没有任何反应。我看见了,深怕孩子(jy135幼儿教育 www.jy135.com)出手太重,会把乐乐给弄痛,就阻止了睿睿这样的动作,并告诉睿睿这样的行为不好,会把人家弄疼。睿睿的这个行为也到此终止,两个孩子坐在一起玩起了积木。
乐乐的奶奶未离开,也应该看到了这个过程。有点意外的是,奶奶走进了教室,走到睿睿的身边,凶巴巴地开始数落起睿睿来,“你这样不能弄的啊,我家里有剪刀的,下次再这样我就把你手指头……,可知道?”,睿睿第一遍没有作答,也没多大反应;奶奶又说了第二遍,睿睿似懂非懂地“恩”了一声。然后乐乐奶奶就走了。一旁的我,看着这个场景,不禁觉得有那么点失落,还是失望,还是感慨,我一时也说不太清楚。
孩子之间什么样的行为,算“打”,每个人的定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孩子,睿睿碰了乐乐,乐乐也觉得没什么大碍,这算打吗?“打打闹闹”这个词,现在估计是该禁用了。
家长一直在行使一种权利——该和什么样的相处、不该和什么样的人相处,最后的结果是孩子的心胸开始狭隘,并学习挑剔别人的缺点。谁都不愿意和他做朋友。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孩子自己会判断。
如果一个孩子受了委屈,都不会告诉老师,最后只会带回家跟家长说,那说明,这个孩子本身就缺乏一种求助的能力。这种求助能力,是家长不能够包办代替的。
学校里的事情,老师会尽能力解决。如果要上升到家长的层面,那就很糟糕了。如果乐乐奶奶,睿睿奶奶都在场,我不能保证这会不会变成吵架。
孩子有孩子自己的交往方式,哪怕让孩子受到一点点的挫折,若是能“吃一堑,长一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我们都太着急了,把孩子看作了一个易碎品,结果到最后真变成“易碎品”了。但愿孩子们别成了“易碎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