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养兰文化

0
回复
120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5 23: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悠久的养兰文化1 m+ S; r2 k4 V, d7 P6 \9 y, z
  明代喜洲白族名士杨安道的兰花谱象《南中幽芳录》问世,是云南白族同胞留下的兰花史料,全书对当时南中地区38个兰品作了较好的详细描述。云龙白石顺荡的凤尾兰,天池的红梅瓣,这两种兰花早在600年前就有了历史文化记载。事实上那时人们对云龙的兰属品种还没有完全的发掘、了解和认识。
! y2 |) K: U) A- J6 e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云龙兰文化在继承养兰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云龙县石门镇大并村马锦文大门的牌坊上,至今还保存着“望重蘭薹”之匾,这是270多年前云龙兰文化的历史见证。“蘭薹”二字点明了马氏之家的兰园,赞颂了马锦文追求高雅文化,养兰兴德、提倡文明的情操。印证了云龙人民爱兰养兰的历史文化,折射出了当时“山国”里文人墨客的活跃性,也是马氏一家光宗耀组,遗留给后人的记念,劝谏子孙永世发扬先祖考取进士的精神。马锦文(字梅阿)白族,“生有异质,聪明绝抡”,从小爱兰,读书时常利用课余时间上山挖兰,马家所修建的兰花台,栽有数十种兰花,其中就有红梅瓣、凤尾兰、豆瓣覆轮花、覆轮红舌兰。马氏大门上方栽了两盆兰花,一盆是从南虎头山上挖来的银边虎头兰,另一盆是竹节兰,至今还留存下古老的根堆。, i3 \  ?* v: U4 C7 ?
  1747年马锦文登乾隆丁卯科举人,1752年马锦文进京殿试中进士,超群出众的才华深得乾隆的嘉许,赞之为“柏台执简魁多士,云甸开风第一人”。他进京的珍贵礼物就是带走了马氏“蘭薹”中的红梅瓣、覆轮红舌兰各6株。证明云龙百年前“山国里的兰花”就进了京城。马锦文进京后还思念兰园的遗韵真迹诗《芝兰挺秀》至今还被珍藏着:“当年瑞草出尧皆,今日香花笔下开,寄语放翁勤护惜,升廷秀气卜将来”。3 e1 c8 A' U) @; c5 ~: s6 s% H
    如今,云龙人民的兰文化意识不断增强。如:云龙县旧州镇赵树德先生年近7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云龙兰文化,他敢于实践“只要有兰处,不怕再险阻”。他利用业余时间走编了云龙的山山水水,发掘了许多名兰,如莲瓣红素、莲辨兰飞肩奇蝶(苍山奇蝶)、莲瓣三星奇蝶等。他勇于在兰文化这个领域里不断探索,先后撰写发表了25篇兰花文章,并编写出《采兰杂感》专集。6 A- B/ X2 r) N5 e: \1 |
  云龙的兰花不仅交流到怒江、丽江、保山、昆明、广东、 深圳、香港、台湾,还走出国门,到了日本、韩国等。通过兰花的交流,促进了云龙兰文化的迅速发展。近两年来,全县广大兰花爱好者已购买了兰花书籍达3万余册,借助书本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兰文化素质。2001年12月26日云龙县召开了兰花协会会员大会,大会提出了“开发资源,保护名品,扩大规模,形成产业,面向市场,富民富县”的发展战略。决心搞好引导,开拓市场,让兰花经济和兰花文化紧密结合,富民富县。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