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县民族与人口' v' A2 J8 g; D( \/ y; ^. J4 r* k
永平县境内居住着22个民族,汉族、彝族、回族、白族、傈僳族、苗族属世居民族。 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7.46万人,少数民族6.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9.6%。其中:汉族10.55万人,占总人口的60.42%,彝族4.45万人占总人口的25.49%,回族1.43万人,占总人口的8.19%,白族0.53万人,占总人口的3.04%,傈僳族0.24万人,占总人口的1.37%,苗族0.22万人,占总人口的1.26%,其他民族0.04万人,占总人口的0.23%。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县。
/ b* C% ]4 d6 b4 E/ N+ k2 i全县辖7个乡镇,其中厂街、北斗、水泄、龙街属彝族乡镇,占全县7个乡镇的57.1%。在全县73个村委会(社区)中有34个民族村,占全县73个村委会(社区)的46.6%。7 O, G G9 o1 S+ }1 o1 Q' H( ^1 C
各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散杂居住态势,汉族人口全县均有分布,彝族人口主要分布于厂街、水泄、龙街、北斗、杉阳等5个乡镇,回族人口主要分布于博南、龙街、厂街、龙门等乡镇,白族主要分布于博南、北斗、龙门等乡镇,傈僳族主要分布于北斗、水泄、厂街、龙街、永和、杉阳,苗族主要分布于龙街、水泄。0 X1 l2 M5 G; k
永平县民族有回 族,彝 族,傈僳族,苗 族,白 族,汉 族,其他民族 % A3 P; I% F- L+ A- C( b2 Y/ X
% g, ~# h5 n9 }: ~ N* a
回 族( k! N2 P: V( p
回族,又称回回,属永平境内的世居民族。据有关史籍记载,回族进入永平,起于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时忽必烈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大理国,有许多由中亚细亚及阿拉伯地区征调的信仰伊斯兰教的种族充当了士兵,他们分住在今保山(古称永昌、永平属之)以东、红河以北的广大白、彝居住的地区。征战结束,他们长期留居这些地区,从事生产生活,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回族。
4 T# N% t+ _6 Q {% }: w永平回族除曲硐、桃园两村地处坝区,其余20多个村都分布在山区或半山区。经济收益,以农业为主,以商业、运输业、畜牧业、小手工业为辅。但地区不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1 x3 t) w7 A4 h6 z* [" k: d
永平回族,以曲硐人口最多,居住最集中,地处昆畹公路要道,古称“博南古道”,是下关至保山的交通咽喉和重要物资集散地。清朝至民国时期,多数回族农民半商半农,统称为“盘田、赶马、做生意”。农、商、运结合。历史上永平的马帮也以曲硐最多,民国25年(1936年),全村共有30多锅(锅是赶马户互相结合,同吃同路同开支的一个组织,每锅有一个锅头),每锅有骡马五六十匹或八九十匹不等,合计两千有余。东线从永平至漾濞、下关、楚雄、昆明,再由昆明至广西、四川,转运滇西地区土特产品;西线从永平经保山、龙陵、腾冲至缅甸、暹罗(泰国),专替商号驮运棉花、棉纱、布疋、药材;南走昌宁、凤庆、云县、缅宁驮茶;北往云龙、乔后运盐。他们不畏艰难险阻、顶风冒雨,长年累月地在外奔波着。当时龙街、龙门也有少数的马帮从事驮运。; ^& k6 z+ z( O8 _7 W; S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织互助合作,至高级合作社骡马入社,骡马驮运经商逐渐减少。: `! a+ ~# J9 ]- y7 p N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民族政策,土地承包到户,接着经济改革、政策开放,各族人民有了广阔的致富门路。他们活跃在大理、保山、德宏、丽江、怒江等地区从事木材、牲畜、粮油、蔬菜、土特产品、种子、皮革、山货药材、鸡鸭禽蛋等品种的经营和从事建筑建材业、饮食业、服务业。
! b; m1 S7 V" {5 Z7 o5 Y3 L* v5 C商业经营方式多种多样,有驾驶汽车、手扶拖拉机到外地进行运销的;有在本县或到邻县街场,用小马车单独进行运销的;有用肩挑人背,在本乡附近山区经营的。通过这些经商活动,给曲硐全村经济带来了强大的生机。
i! S% D n9 h. I2 a# K; I9 D改革开放以来,曲硐回族村还先后办起了各种加工厂,进行机械碾米、磨面、炸油等,还加工生产饵丝、米线,以电力代替了水力、畜力、人力,广开了财路,解放了生产力。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净化了人的心灵。3 t' V' r' L o) `1 ?+ [
永平回族语言属汉藏语系。
+ w+ y1 g: `( `0 H. {8 N' F永平回族多与汉、彝、白各族杂居,在语言方面,除了回族节日活动或平时到清真寺做礼拜念回文(即阿拉伯语)外,其它与各族人民交易往来,完全使用汉语,尚有少数的回族阿訇相见时互道“色略母”,其它通用汉语,很少使用阿拉伯语。7 {& R$ @. \" ^9 V3 a. S+ Y# c
彝 族; W. o& V+ i) m+ S% w9 G, E/ j# v$ W
彝族是永平境内历史悠久的世居民族,他与远古时代的氐羌人有渊源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把“彝”定为各地彝族统一使用的族称。但由于地区和方言的差异,各地彝族还保留着许多不同的自称和他称。经过民族识别,永平的彝族有两个支系:一支属“腊罗”支系,自称“土家人”,他称“土族人”,分布在县境南部和东部地区,祖先为哀牢部落的九隆氏族;另一支属“聂苏”支系,自称“罗武人”,分布在县境北部地区,祖先在明末清初由楚雄武定迁居永平。& L0 C# u3 a! @" M9 X% `5 x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永平彝族人民的生产得到发展,生活明显提高,但还有部分贫困村和特困村,山区少量彝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经济发展与坝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Z$ I6 k% {( q2 w7 f- V5 _" t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族原有一种音节文字,称为“爨文”、“韪书”或“倮文”、“比摩文”、“西波文”等,通称老彝文。现存的老彝文大约有一万多个字形,经常使用的有一千多个,每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没有偏旁和部首,同一字形往往有多种写法,书写时一般自左至右直书。至今部分彝族还保留着一些用老彝文抄录的有关历史、文学、天文、哲学、医药、农技等方面的文书,此种文字在永平彝族中已不再使用。两个彝族支系,各有语言,难以相互交换。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彝族与汉族交往频繁,现在多数人能操汉语,使用汉字。3 E3 l2 x1 l! v8 j
永平彝族民间流传比较广泛的是山歌。山歌内容丰富多彩,民间男女,深为喜爱。男女青年素无交往,若有爱慕追求之意,便用山歌表达。如:“有鱼无鱼撒一网,试试潭子深不深”、“新打剪子口又塞、新人新事口难开”。用这样的山歌试探对方,意味深长。
. H9 l' v) i4 e+ x2 K1 ~彝族人民喜欢打歌,它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传统舞蹈,男女老少分外喜爱。
% y O" b( {- E: N& ?5 k x- H永平彝族人民有一项传统的、带有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就是在阴历的正月初一至十五日,选择一块宽敞平坦处“立秋”。每天晚上,各村青年男女都来打秋,气氛很活跃,促进了身心健康。/ g6 ?+ F: X* `0 b6 d
彝族人民善于狩猎,男子经常使用古老的火线枪和铜炮枪上山打猎,遇着野兽举枪即射,枪响野兽倒地,可谓训练有素,得心应手。射击,成为彝族男子必须练就的本领。射弩也是彝族男子的一项特长,常用来射击飞禽和野兽,很多人弩艺娴熟,箭无虚发。如今永平彝族人民严格执行国家动物保护的相关规定,狩猎已被禁止。
8 n9 N: k1 R$ J1 P- ]5 f/ Y% v" c9 A过去彝族人民穿衣问题多数由自己解决,因此,妇女对种麻、纺麻、织麻布都有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而且历史悠久,流传甚广。
3 J, B# H- w6 {; b" T$ Z彝族妇女善于刺绣,鞋面、衣服、围裙花边都刺绣各种图案,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 ?+ [& x7 I0 ^5 i, w男子能加工犁、锄、铲、刀、斧等各种农用工具,并能利用竹子编簸箕、筛子、箩筐等用具,除自己使用之外,街天到市场出售。
$ t D2 }% Z5 b2 h0 ~傈僳族
# \0 _9 g) d: V" l5 I' w5 x- y傈僳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人著述,樊绰的《蛮书》称之为“栗僳”,被认为是当时“鸟蛮”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 Z% ^, z8 [/ ]( T3 b5 ?
傈僳族在民国年间,逐步结束了“食尽而迁”的流动生活,定居下来。但是,为了生活又不能不依附于附近他族地主经济,租种田地,交纳租粮,吃苦耐劳,勉强地维持着生产、生活。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靠近汉、彝民族地区的傈僳族,已进入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本民族内部开始阶级分化,生产力发展水平接近汉、彝地区;有少数分散在高寒山区的生产水平很低,还处于狩猎和刀耕火种的经济形态。. u/ a/ G% f: h% D) B9 a
傈僳族多住山区、半山区和高寒山区,与彝、汉民族交错杂居,旱地多,水田少,农作物以种包谷、荞子、小麦、豆类为主,水稻极少。家庭副业一般都以养猪、鸡、牛、羊、蜜蜂为主,种植核桃、梨、桃、李、花椒等经济果木,妇女能种麻织麻布,以解决自己的衣被外,多余的到市场出售,作为经济收入的一部分。
5 X# F. H; J& f: {- ], \傈僳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两种文字,但都没有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帮助傈僳族人民创造了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新文字,并出版发行了傈僳文的报纸和各种书籍。永平的傈僳族,在本民族内讲自己的傈僳语,但多数人能操汉语,使用汉字。& x4 J3 S' _4 j/ C7 O
傈僳族的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有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童谣、谚语等。0 |, E$ e0 O( `. J5 {" o
傈僳族能歌善舞。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婚丧嫁娶和节日里,唱歌是傈僳人最喜爱的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个人的喜、怒、哀、乐,通过唱歌表达出来;本民族的历史,地方的特色也都通过唱歌对调形式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来,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 X1 q: j ?% Y" i1 ?永平县傈僳族的舞蹈种类繁多,相传一共有72调跳法,但大多数都已失传,现在还流传着十多种形式的舞蹈。从这些舞蹈内容和形式上看,都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来源于生产生活,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 D/ O8 U6 m* |射弩和狩猎是傈僳族传统的体育活动,一直沿袭了几百年。过年或集会场合,小伙子们拿出心爱的弓弩互相比赛,周围村寨的男女青年拥集围观,兴致非常浓厚。狩猎,不仅男子出动,有时连妇女也上山相助,体现出合作精神。+ [, `( ~" Q5 W' n: b
傈僳族妇女会织有花纹的细白麻布,这是她们的传统工艺,男子会做竹制品和木工活计。
5 v- R+ N2 q0 `苗 族
7 O7 j4 a3 h q# }# s. i远古时代,苗族先民被称为“三苗”,聚居长江中游的“荆楚之地”,后沿源江的五条支流向西迁徙,成为秦汉时期的“五溪蛮”、“黔中蛮”、“武陵蛮”的主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迁徙并合,现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省。苗族进入永平主要是清朝或民国这两个时期,根据龙街彝族乡安吉村苗族老人自述,他们是在180多年前从贵州来到永胜、漾濞,最后在民国年间定居永平的属于“白苗”和“青苗”。' F8 c' a7 v- o, {
由于服饰、居住地方的不同,历史上苗族有“长裙苗”、“短裙苗”、“红苗”、“黑苗”、“花苗”、“白苗”、“高地苗”、“八赛苗”等不同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苗族”被作为统一标准的称谓。, M# ]$ m- r% b* z; r( `
苗族由于深受地方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自然条件的限制,长期被迫过着四处迁徙的困苦生活,不能形成自己固定的经济区域,只好避居高山,耕种贫瘠土地,但仍要依附于附近他族地主经济。至民国末期,内部已产生明显的阶级分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其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苗族地区结束了封建社会经济形态,并且向社会主义经济形态过渡。5 [9 v( v& r8 B9 {6 H
永平的苗族多数住在高寒山区,以农业为主,但耕作仍很粗放,生产力低下。除从事农业外,一般的也牧养牛、羊、猪、鸡,男子擅长狩猎,猎获野兽野禽,出售皮肉略有收入,妇女能种麻织布,麻布除自用外,余数出售。
3 q- V6 S: Q6 s近年来,苗族地区经济林果业发展较快,经济逐步向林业方面倾斜。
, c6 ~" y+ f& ^4 f苗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全国的苗族语言有东部、中部、西部和滇东北四大方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在云南、贵州等地进行过苗语调查,并设计了一套新苗文,受到苗族人民的欢迎。
& \ [% ~3 K5 c& ~! r7 u! ^: v& J7 [7 M永平的苗族除使用苗语外,大多数能操汉语,使用汉文。
6 e: N6 @1 ~9 @永平苗族人口不多,文化方面比不上滇东北一带的苗族发达,民间文学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歌谣、传说、故事较多。* S4 \0 T. G( P6 Z1 l- D2 q
大鼓芦笙独舞,是永平县苗族较有特点的舞蹈,其舞蹈的产生与远古的迎神巫术舞蹈有关。
7 G9 _1 ~4 j/ @苗族人民十分信奉鼓和芦笙,当一个人快要断气离世的时候,人们就要赶快对着鼓为此人“叫魂”,祈求于鼓,希望鼓重新给予死者生命。与此同时,还要赶快拿出芦笙吹奏,其意也是祈求芦笙的保佑。鼓和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占有异乎寻常的地位。9 E9 b- \ c) r Y$ N
射弩和狩猎是苗族传统的体育技艺,苗族运动员曾多次参加省、州的体育比赛,为永平的体育事业增添光彩。
: Y" l# r+ B2 g白 族; j4 y3 u! C3 ~& o3 r3 Z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与两汉史籍所称“嶲”、“昆明”有着渊源的联系,唐南诏时期统称“白蛮”,元明时期则称为“白人”、“僰人”,清代称“民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6年11月正式确定为“白族”。永平白族大多于明代从云龙、漾濞迁入,清末至民国时期,大理等地的白族也有部分逐步迁入永平,定居于城镇,最后逐渐发展成为境内的世居民族之一。
7 G% n8 X$ B5 \- ], a' q清代至民国时期,永平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白族处于封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由于人口多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主要靠农业、畜牧业、林业作为经济收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了主导地位,直到民国末期经济没有摆脱封建社会的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白族地区由封建社会经济形态向社会主义经济形态过渡。
( C* P: ?! _2 b+ d永平的白族,住在坝区和机关单位的,其文化习俗与大理一带白族接近,住在双河、栗树坪、黑豆场、李子树一带的白族,数百年来与罗武人杂居相处,两族人民往来密切,互通有无,共同组织社会生产,很难从地域上把他们区分开来。同时,人口占少数的白族,大量吸收汉族、彝族(罗武支)的优秀文化来丰富本民族的文化内容。
0 A* j" C& P! o永平白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包谷、荞子、小麦、燕麦等项为主。8 v6 |+ b( n0 b/ F
居住在山区的白族,林业、畜牧业是他们经济来源的重要部分。
6 v& j% v) L4 f) [另外,发展核桃、梨、苹果、桃、李等种植业和从事一部分小手工业作为家庭的又一部分经济收入。6 h( T3 _2 u! Z
居住城镇的白族居民,主要从事制鞋、缝纫等手工业及建筑、建材工业。4 H9 g% {$ f6 Y/ O5 h5 q3 y1 W
白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从大理州历史博物馆陈列的石刀、石斧、陶器等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就与中原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由于长期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因而大多数白族人通晓汉语,汉文一直成为白族人民传播思想、经济、文化的工具。; D6 ]1 q( @# {8 `0 l# W7 s8 k: g
现在永平北斗地区的白族,不仅能使用汉文、操汉语,还能熟练地讲“罗武”语。. z- p) k8 f" o7 {6 d
永平白族的民间文学有散文、故事、歌谣、叙事诗、谚语、谜语、歇后语几种类型。' Y7 w+ ?1 L, _* e1 E; p
白族艺术表演方面最突出的是“吹吹腔”和“大本曲”。“吹吹腔”是一种古老的白族剧种,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有丰富的唱腔、曲牌和一定的表演形式。这两种曲艺多为上了年纪的老人演唱,流行于大理、云龙、鹤庆、洱源一带,深为白族人民喜爱。永平白族人民虽然喜爱,但能演唱者多为上了年纪的老人。
7 [) ?1 x( {4 H: f' t0 J/ M. R! x “白族调”是白族地区流传甚广的民间音乐,深为永平白族群众喜爱,其音调优美动听。有的以三弦伴奏,有的以唢呐配奏过门,唱腔都各树一格。
# d+ V1 t& P4 z" B' o3 a “狮子舞”也是白族民间喜闻乐见的舞蹈之一,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丰富了祖国的音乐和舞蹈艺术。
3 e. Q5 p7 U' G6 p& s 白剧“吹吹腔”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具有民间音乐舞蹈的特点,它的唱腔有20多种,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吸收了汉族戏剧的优点,丰富多彩,深受白族人民的喜爱。& J, `( P9 m5 L( r3 V7 h
体育事业与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白族从历史上就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因而在体育活动方面也很广泛,在县内举办的春节篮球赛、“三·八”妇女节篮球赛、“五·一”、“五·四”学生田径、球类赛,白族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均积极参加。在学校,白族中小学生在体育教师的辅导下,每天坚持早操、课间操,开展体育锻炼,逐步提高了健康水平。& X3 d& g7 v2 H
白族从整体来看,缝纫、制鞋、五金、印刷、家具、工艺美术等都比较发达。永平白族没有什么独特的工艺,少数的缝纫、制鞋、五金等技术,基本上能适应本民族的需要,加工出来的产品能适应广大群众的需要。
/ ~( R( h. i! X7 a汉 族' i1 Z: f4 ^: e+ |1 f$ {2 \
汉族进入永平历史悠久,从汉、唐、明、清迁入以来,子孙繁衍,兼以商旅入籍,多事农耕,其人口的发展已经超过县内任何一个民族,因而汉族在永平成为人口最多的世居民族,并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q3 Y, I1 u' V4 i" g; T) |2 n汉族人民勤劳机智,生产水平较高,教育比较普及,文化较为发达,他们在开发和建设永平的各项事业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与其他民族一道,经过千百年来的辛勤劳动,终于使原来萍天苇地、莽荒沼泽变成了灿烂锦绣的绿野平川。
& C7 G+ K% i#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指引下,汉族同少数民族一道,进行了减租退押,土地改革等民主革命和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接着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不断地与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改变了永平的面貌。
3 F0 W( @- m: q- @永平的汉族多来自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省,其风土人情与内地汉族基本相同。民族人口主要分布于交通发达的城区、坝区及山区较大的村落,全县各乡镇村都有分布。
, f! z& S, w6 u" A- \永平是一个山区农业县,比较而言,汉族的经济在彝、回、白、苗等民族中比较发达。但是农业仍是主要经济支柱,占90%以上的人家都从事农业生产。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发展较快。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提高。
) s( n5 \3 t' Z+ H }永平汉族祖先多中原人氏,其子孙与内地汉族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往来频繁,容易接受较多的文化知识,因此,汉族民间文学比其他少数民族更为丰富,民间散文、诗词、山歌、谚语、故事等都有流传。
* x6 } C( q9 |2 G永平汉族音乐、舞蹈较为丰富,器乐、戏剧历史悠久,带有传统性的有龙灯和狮灯。
' F7 y) x, I' O$ A, o永平汉族体育运动较为广泛,运动项目开展比较全面。由于汉族多居住于城区或坝区集镇及机关单位,经济文化条件及体育活动环境优越,因此,在机关干部、社员群众中体育活动较为活跃,田径、球类、武术、体操、棋类、游泳等运动项目的开展较为普遍,在广泛的体育运动中涌现出大批体育爱好者及优秀体育人才,他们为发展全县体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4 { [7 `8 I( z; s
其他民族9 R: x f% y9 E/ T( W8 j$ j" g$ ^
永平县内,除汉族、彝族、回族、白族、苗族、傈僳族6个世居民族外,还居住着傣族、纳西族、壮族、哈尼族、满族、侗族、景颇族、瑶族、佤族、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高山族、水族、布朗族、阿昌族16个民族,这些民族,人口均在千人以下,居住时间在百年以下,为非世居民族。据统计,这16个民族共有400多人。县内非世居民族主要居住在县城和县乡机关、企事业单位,也有的散居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这些民族虽然人口少,居住时间短,但他们与其他世居民族和睦相处,从事生产、生活,为永平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3 ?5 ^7 H4 P4 n) k% p' D( K
</p>[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