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县文物古迹# x$ W+ j4 G4 f, ]2 ]
霁虹桥及兰津渡
7 {: u9 k( T2 [' t- p* \! n 霁虹桥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桥梁,横跨于永平县西部杉阳镇岩洞村和保山市水寨乡平坡村之间的澜沧江上。霁虹桥在我国的桥梁建筑史上,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最早的铁索吊桥。
0 O3 D) T& t7 J8 A+ [+ j 霁虹桥在《蛮书》和《滇南杂志》,均有明确的记载。汉武帝\"通博南山道\"以后,作为西南交通咽喉的\"兰津古渡\",仅靠原来的\"舟筏通渡\"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日渐增多的商旅通渡的需要,到了汉明帝时,终于由官家操办,民众出力,在兰津古渡上修建起了一座竹木软桥。明成化十一年,即公元一四七五年,兰津桥再次修葺,由竹木软桥更新为铁索吊桥,并改名为\"霁虹桥\"。 霁虹桥全长106米,宽3.7米,净跨60余米,由18根铁索组成,铁索两端固定在澜沧江两岸的峭壁上,桥的两端建有一亭和两座关楼。桥西石壁上刻有\"西南第一桥\"、\"金齿咽喉\"、\"人力所通\"等古人题词
) [9 [# }' @7 ^1 G* E { ?6 q7 f曲硐清真寺简介
1 }; s8 O! u, i3 J 曲硐历来人户密集,地当孔道,曾经几度设过县署。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永平县城从老街移到曲硐,县府设在东门(现名衙门园)。光绪十八年(1892年),县城又由曲硐迁移老街。民国元年(1912年)县城又由老街迁移曲硐,县府设在北门(现在曲硐完小),民国25年(1936年)因滇缅公路绕道云龙,又移老街至今。曲硐清真寺在新河未改道以前,河水从西门街心直下,把整个村子分为两半,当时人户虽多,中隔小河,因
: g" a6 F2 Q. g+ i- |为往来不便,故有大礼拜寺,小礼拜寺之分,同时也有大坟院、小坟院之别。当时大礼拜寺位于南门大坟院之西,小礼拜寺则在西门小狮山脚。至清末新河改道后,曲硐人口增多,住房面积扩大,村子连成一片。延至民国二年(1913年),合并为一,新建成现有的礼拜寺。整个清真寺范围分内外两院,内部有礼拜大殿一幢,南北厢房各一幢,三层叫礼楼一幢;外院有北边房一幢,路西楼房(包括大门在内)一幢。大殿建筑秀丽,古雅端庄,其宽敞别致之处,为全县清真寺之冠。位于狮山东麓,是全村穆斯林每日礼拜及节日活动的中心。1988年,曲硐清真寺被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经群众集资、省州县三级补助,共筹资20余万元,新建四层叫拜楼一幢,大门楼一幢,曲硐清真寺更加辉煌壮丽、庄严肃穆。县伊斯兰教协会设置于寺内。
' Z7 R- ^: B1 m; S# G$ l3 |& C8 l# [金光寺3 o8 G# l; _. Z0 w. G2 }. l! r, g1 h
据史载,金光寺始建于崇祯戊戌年,即公元1628年。到了明朝末叶,金光寺已经发展到有僧房 36间,并以它为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兴建起了9庵 18寺,钟磬之声,广布十里。香火鼎盛,蔚为壮观。可惜,由于岁月的剥蚀和人为的破坏,如今大部分的寺院都已是残墙断壁,荒草萋萋,只有金光寺等为数不多的几所寺院得以幸存下来。
! l; ~6 {5 G0 u" u6 S& e3 t 据现藏于宝台山金光寺内的《立禅和尚语录》卷一记载:宝台山金光寺的第一代主持梵山和尚在云游至湖广的路途中,遇到了宝台山的僧人破麈师,破麈师向梵山和尚诗意地描述了宝台山一年四季的旖旎风光:“台山宝物,非俗子轻易识之。百为读经,青折念佛,春暖树吐莲花,夏薰竹交玉笋;秋冬二季,桂梅斑竹芳菲,野樱山茶馥郁。遗失衣物,路旁土人见之亦不拾取。幽深静邃,周围十有由旬,午夜常闻钟鼓声声,丑寅醮听鸡鸣,犬吠日绿,西云结彩风清,绿萝洗翠山间。出座市上,罕稀古人,因此唤作清静宝台。”梵山和尚听了破麈师的介绍后,对宝台山心往神向,便四处化募,于崇祯戊戌年在宝台山修建了金光寺。
( G+ Z; w/ u0 n 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在崇祯12年(即公元1639年)的5月,慕名游览了宝台山和金光寺并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这样写道:“寺创于崇祯初元,其先亦丛蔽之区,立禅师寻山见之,为焚两指,募开丛林,规模宏敞,正殿亦南向,八角层甍,高十余丈,址盘数亩。其脉自东北圆穹之顶,层跌而下,状若连珠,而殿紧倚之……”
' B; p0 E& M' F- K9 v* A 金光寺在清代曾盛极一时,被誉为滇西地区的“大清莲花古弥勒道场”。现存寺内的《宝台法主临济下第三十八世玉汉和尚功行记碑》,是叶榆(大理)崇圣瑞鹤观嗣法门人王怀撰选,鸡足传衣嗣法门人正务书丹,感通寺、崇圣寺、鸡足山等僧同立。寺门之上的“金光寺”匾额,系曾任云贵监察使的腾冲李根源先生所题写。此外,杨升庵、担当、李元阳等历代名人高僧,都曾多次登临宝台山并留下了他们珍贵的墨宝。由此可见,金光寺当时的名声之盛。, t1 X, l0 N9 t5 e7 k
杉阳西山寺: D: U- l) Y8 d i {
永国寺
, j& x+ K' p3 L* J5 b 永国寺始建于明初,原称\"宁西禅寺\"。这座古寺在明清两代曾香火鼎盛一时,明代著名的大学者杨升庵在遭贬流放,戍边永昌卫时,经常往来于博南古道并有大量的时间寓居寺内,吟诗读书。因此,后人为纪念这位落魄边疆的四川新都状元,又在博南山上建盖了一座杨升庵祠。赵藩还专为其撰写了一副楹联:自号博南山人,唱酬遥寄张公子;地近宁西禅寺,英魂常依李晋王。
; D) f- d i* T, b5 i; e 赵藩的楹联中提到的李晋王即明末著名的抗清名将李定国,明末永历皇帝与晋王李定国兵败吴三桂而出逃缅甸时,曾在永国寺内隐居过很长一段时间。据现存寺内的修复碑记载: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定国,跟随着永历帝向滇西逃跑时,曾在此山作战。又公元一九一二年,剑川赵藩记,政阳榘书的碑文内记载:\"永历君臣票主晋王所题\'宁西禅寺\'木牓四字,犹悬殿楣,帷石牓\'毗卢宝座\'四字,则仅中二字存焉。\"腾冲李根源补书了\"毗座\"二字,并在大字侧加注小字以记此事。随后取君臣各一字改名为\"永国寺\"。现今宁西禅寺木牓已经毁坏,补书后的\"毗卢宝座\" 四字至今仍然保存在寺院之中。+ B& d! X- J* b
据传,永国寺当年香火十分鼎盛,主要是以寺内的大铜佛而驰名。据《云南概况》李孝友先生的\"永平永国寺篇\"中记载:\"永国寺在博南山腰,前后五进,栋宇崇隆,檐牙高竣,殿墀宽大,廊槛回环,寺庙不仅以宽阔雄伟著名,特别引人瞩目的是寺内一尊大铜佛像。永国寺的正殿,有屋三楹,既高且宏,可与昆明的园通寺相媲美,殿上塑接引佛一尊,全系铜铸,高度超过二丈,与丈八金刚相较,实过之而无不及,佛身站于莲台上,单脚就有三尺多长,莲台宽六、七尺,高四尺多,都用铜铸,莲台涂以彩色,佛像全身贴金,相传曾熔化生铜二万余斤,由此可见当时云南的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 b2 L$ S3 Q% T' m1 ~ 永国寺虽地处偏僻边远的西南边疆,但远道慕名而来的朝山礼佛者不乏其人。湖南籍的高僧,后为鸡足山主持的虚云和尚,就曾游历到永国寺讲经说法。他曾在游记中这样称道永国寺的盛况:\"此佛像为国中第一,以任何名山古刹,无一处得有此佛大庄严之金身。\"虚云和尚一生朝遍天下名山,礼尽禅院千佛,对永国寺铜佛能够作出这样的评论,自然有他的根据和道理。4 {& H* [9 [, ~
可惜,随着岁月的流转,朝代的更替,驰名中外的永国寺铜佛早已被毁,整座寺院也只剩下一片断断墙残壁,唯大门尚存,依旧在承受着风雨的剥蚀,岁月的沧桑。8 m# g( W5 }- ?7 |$ o
永平玉皇阁
- V1 N& Z. s. M( i r永平玉皇阁坐落于大理州永平县龙门乡石家村的灵化山巅,距该县县城约5公里.据县志记载,此玉皇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而《永昌府志》载\"明云龙州人董某,舁天尊金像至此,像重弗举,因卜地建阁于上.\" ( ~( y" T6 u! d& I, i# d
位于永平县城北15公里灵化山(小团山)。阁踞山顶,可俯视银江及龙门两个坝子,景色诱人。阁初建于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修观音殿。现存三殿二院,前院有月牙池及四块碑记,前殿正面塑斗母像,背塑观音像;后院大殿重檐歇山顶,中奉玉皇像,通面阔12米,通进深10米;后有财神殿。1981年公布为永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 R+ [. Y* j: s* U1 L永平凤鸣桥- e) C6 r' N& e, V- O! `
距永平县厂街乡5公里,在厂街河流入银江大河处。为铁索桥,建于民国9年(1919年)。桥全长41余米,净跨29米,两个桥头堡各长6米,宽3米,底链8根,扶手链两根,夹链钢板8块,吊链8对。两边备有长凳供过往行人歇息,美观实用。1984年政府拨款重修加固。1981年公布为永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G, W; y" g; T/ Q
$ l: h. R2 _! V' I. b1 M5 C
永平新光遗址
: U/ }4 r2 ~2 X一、新光遗址概况& l. l& c! Q/ \' R" C
永平新光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永平县城东部的新光街两侧,新建的东西大街(博南路)横穿遗址之上。总面积40000平方米。* K: s( P) L( k
该遗址发现于1993年5月,客运站、交警大队建房挖基槽时,掘出大量陶片、石器等,后经州文物管理所调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复查,确认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2月4日,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州文物管理所等机构领导及专家共同现场考察了遗址,为此,省州文物部门及县人民政府决定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坚持“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城市建设”的原则,配合基本建设进行发掘。并依法向国家文物局申报该遗址的抢救发掘。先后发掘五次,长达三年之久,共发掘2700平方米。 j+ M# w8 d6 g+ M% w3 A
考古队由省州县三级联合组成。, v C, w) `( e4 `# M+ A
第一期:发掘工作于1993年12月16日开始,进行东大街南侧10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
; ^8 m& L7 i1 K7 r! F: _第二期:1994年3月进行东西大街北侧300平方米的发掘。5月,为了确保地下文物安全,避免遗址遭到破坏,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即东西大街以南,集中分布有两片。一是老街派出所院后,公路路坎上面台地,面积350平方米;二是县交警大队办公室住宿楼以东,客运站大楼以南的院心部位,面积700平方米。# F6 r/ W' s, F! u+ k$ P; ~7 Y
[' _1 _4 m y& |# Y0 L' w' w
第三期:1994年10月发掘新华书店建房地址400平方米的面积。& D% U6 _6 w( d( G n4 V) H
第四期:1995年11月,为配合公路稽查站建房发掘300平方米的面积。
4 e1 [- j" B: I第五期:1996年1月,为配合东大街畅通又发掘700平方米的面积。
0 z7 S5 M0 r8 N) X( ~二、遗址堆积情况1 Z" r6 n- j0 \5 t- m9 `; G2 w
从已经发掘的范围来看,可以划分19个层次和部分独立的遗迹现象。其中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层位10个其余均为明代及其以后的层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堆积厚的地方可达2米多。最薄的地方仅有断层分布。
0 @2 L4 ^ M- ^' d三、遗址和遗物情况
0 {/ |4 e+ d#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迹有灰坑、沟、房子等。在沟底发现大量碳化稻和植物籽实。房子均为干栏式或半地穴式建筑。
. }7 r2 @% ^7 ?0 \4 f9 g出土遗物包括石器、陶器两大类。石器均为磨制的石斧、锛、刀、镰、镞砾石等,尤以石锛、石镞数量及类型较多。
. b" j5 a0 U/ T9 X) o陶器比较复杂,主要器类为罐、尊、壶、钵、缸、盆、杯、器盖、勺……另外尚有空三足器。陶器的制法均为手制,以夹砂陶为主,陶色主要为灰色或深灰色,或褐色、晚期红陶渐多。陶器纹饰很复杂,主要的有附加堆纹、刻划纹、戳印纹、晚期又大量出现花边口、波浪纹、圆形纹、菱形纹、涡纹、之字纹、网格纹、叶片纹等。陶器器形及纹饰由早至晚有着明显的演变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期,代表着同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
/ t' S' d6 m/ l四、遗址的年代及价值. I9 F5 r! i% E f) V
新光遗址的年代,通过北京大学碳14测定距今3700至4000年左右,为云南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X/ s/ d1 H- N1 ^7 L8 v0 V
该遗址是我省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新石器遗址。其层位关系和文化内涵都很丰富,出土石器和陶器都有独特的风格,尤以陶器造型及纹饰为其他地方所不见,其范围处于怒江、澜沧江、洱海并流地区。而与其新石器时代所处地形有不同。因此,该遗址文化内涵所代表是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专家称为“新光类型”。# \% z4 W4 ^2 {/ |
新光遗址至少可以分为三期,因此,对研究云南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遗址又处于我国边境地区,它对研究我国古代边境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研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研究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在代文化关系,研究古代文化的族属问题,以及云南青铜文化的起源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不可多得的材料。
+ H* G. Q& M2 v5 {$ O- F' o五、新光遗址形成时的周围自然环境
$ m; i! e# W. E7 z5 ]在发掘中取出孢粉样品6袋,由云南煤炭学院测定分析,新光遗附近的植被是稀疏针叶林——草地。在松柏植物构成的稀疏叶林中散布有极少阔叶树。如,栎、桦、榛、柳、栗及杨梅等灌丛。当时遗址附近有平原和丘陵,也存在一定规模的浅水湖泊。当时古气候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条件。这一地带为山间盆地银江坝的边缘地带。地势平缓,。银江河从遗址西面的城镇中心由北向南缓缓流过。海拔1600余米。
, R+ x, h5 k1 g! e六、新光遗址的社会经济文化, w' ^- d0 P# `; X4 g
新光遗址新石器时代人类选择居住的基本地理条件除了依山傍水,有较平坦的地面便于人群栖息、活动外,附近还有肥沃的土地和广阔的森林带、农耕、畜牧、原始手工业等均较为便宜。用于砍伐、开垦、耕耘、穗割的不同类型的石斧、石锛、石刀,证明当时已有稳定的农业种植。根据工具功能,耕地灌溉条件和民族学资料判断,碳化稻的测定,所种庄稼可能属旱地作物,与原始农业相伴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部门是饲养业,已发现的骨有牛齿。并已出土较多的石镞、石矛,表明狩猎、捕鱼、采集在居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发现的大量陶器,纺纶和房屋遗迹看,当时的制陶、制石、纺织等手工业到晚期已有长足发展,其中陶业生产最为发达。数量、类型众多的陶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生产生活领域,如:储藏、盛器、载运、纺织等。装饰在陶器、石器上的纹饰日趋繁美规范。少数小型石斧还挑选、拣白、青、绿色玉石制成。- B) E5 F5 T. G0 T o, C0 X
从发掘出来的工具、陶器和装饰的造型结构以及器物上图案和绘画的内容,都反映了当时人类已有逐步发展的审美观念。从碳化稻和植物籽粒以及狩猎工具的出现,说明当时人类已开始种稻和打猎相结合的生活方式。, P7 Q3 X( |4 t, M5 C
新光遗址的发现,弥补了历史上对永平历史认识的不足,它把我县的文明历史推向前了一千多年,为了解永平,认识永平,扩大永平的知名度做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