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的节庆节日

0
回复
1625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5 23: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弥渡的节庆节日4 ?# m6 Q6 Q4 _
彝族操兵节6 m4 `* R% K  c2 ~
文/李毕 + e. m3 D$ |; G; W9 B

2 B% v$ ?$ ^) A农历六月二十六日,是弥渡县福长村彝族继火把节之后的又一盛大节日——操兵节。这一天,阿毕呗(大王)召集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到土主庙内进行祭祀娱神、操练“士兵”,祈求五谷丰登、清吉平安。据考证,这一节日在中国的其它彝族地区已失传。 
, g2 @1 s0 a1 E5 ^/ q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红岩镇福长村有113户,385人,村民为彝族腊罗支系人。福长村彝语称操兵节为“阿独敲”,“阿独”即大王,“敲”即操练,意思是大王在出征前操练士兵。
$ G2 J! ]- g! E- w, E2 M5 R4 {; A操兵节是当地彝族的一种纪念活动。传说古代部落之间战事频繁,彝族部落兵马较少,为了抵御外来侵袭,增强士兵的素质,提高战斗力,在出兵前进行祭祀、占卜和操练士兵,祈求战事取得胜利。从此,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9 ]% D/ a" U' v+ |% W近几年,村里定出制度,每年轮派六户人家负责筹备工作,由相当于部落首领的“阿毕呗”召集。节日期间村里买一头黑色公猪,全村人聚在土主庙内杀猪。每户交500克大米煮大锅饭,猪肉按户平分,猪头、猪脚在操兵节食用。每年的活动经费户均缴纳人民币10元,不足部分由村民小组补助,每户交一升象征战马饲料的蚕豆。
* z; m1 A% q* B; A% @, x1 G参加操兵人员有“大王”装扮者阿毕呗1人、“卫士”2人(男,15-18周岁)、“士兵”10人(男,12-15周岁)。“大王”穿着彝族传统对襟衫,外加羊皮褂,身背羊皮大包,手持长1米的操兵棒。“卫士”穿着对襟衫,抬着两面五色犬牙镶边大旗,旗杆约2米长。“士兵”穿着对襟衫,抬着五色旗各两面,旗杆约1米长。牛角号手1名。* L/ V/ e2 e3 E  q' J3 q3 t, ^
操兵节当天,八乡四邻的村民都习惯性地到福长村走亲访友,观看操兵节。近年来,前来观看的外地人越来越多,每年都在500~1000人左右。
8 M/ Y6 I# _/ n( y5 ~/ Q0 F操兵活动从早饭后开始至当天天黑时结束。活动分领兵、操兵、打歌三个部份。领兵、操兵两部份的主角是“大王”、“卫士”,最后一部份是打歌送行,祝愿亲人在征途中一路顺风,平安归来。% @% x# {: g$ `
操兵节当天,早饭后,到亥时,号手吹牛角号,阿毕呗宣布操兵活动开始。所有人庄严肃穆,“大王”持操兵棒,带领“卫士”和“士兵”整齐地跪在大殿的香案前。“大王”嘴念祭祀经文,逐一端放祭祀品敬献日、月、观音、土主、龙王、山神、土地后,“出曹”到庙外被称为“领兵树”的一棵棠粟树前供奉酒、肉、茶,烧纸火,进行占卜、请求领兵。领兵回来后,“大王”带领“士兵”跪拜在操兵场内的案桌前烧纸火、占卜,请求能否开始操兵。
' N$ F+ H' [* Y7 j) z“阿嘟——”“大王”发号施令,开始操兵。“大王”持操兵棒在操兵场上巡回追赶“士兵”,追赶中“大王”用操兵棒撬“卫士”,“卫士”也用手中的旗杆撬“大王”,“士兵”相互对抗,直到把对手撬倒为止。撬倒对手算一个回合。每个回合结束后,大王又带领“士兵”跪拜在场中心的案桌前占卜、预测能否出征。每个回合结束后收回一种颜色的旗,表示这个方阵的人马可以出征。这样循环撬五个回合,直到五种颜色的旗收完,表示五个方阵的人马都能出征打胜仗。操兵结束后,“大王”用手拧断未下过蛋的一只母鸡的头,将鸡扔至庙门,从鸡脖子所伸的方位来预测战事状况和本年村子里的发展状况。鸡脖子伸朝内表示战事不顺利,本年村里发展状况不好;鸡脖子伸朝外则表示战事顺利,本年村子发展状况好。
2 A1 B7 R' u7 ?5 L" N! y操兵结束后,村民开始打歌,唱起送男人们出征的调子:“果子是什么果子好?果子是火把节的果子好。年称是什么年称好?年称是今年的年称好”。以此祝愿天下太平,祝愿自己的亲人在征途中一路顺风,平安归来。 0 q3 ]0 F! Y* `' G- K: a( K
东方狂欢节3 p2 ~0 L7 O3 r3 z
0 k: g8 c; @+ ~  }
弥渡,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在这块山灵水秀、充满诗情画意的土地上,“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素有“花灯之乡”的美誉。弥渡也是闻名全国的花灯名曲《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的发祥之地,更是被誉为“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故乡。3 R3 k+ j% ?+ }# e+ d
花灯的历史与沿革' Z! h7 L* _% |9 O
弥渡花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追本溯源,它起源于唐朝(618——907),据历史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理家有道,治国有方,选贤用能,把国家治理得上合天意,下顺民情。为李翠莲冤死一案,他曾魂趋地府,调查了三教九流在生时的所作所为。唐太宗还阳后,举办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水陆大法会做道场,以普度各种受罪的阴灵。在大法会之前,组织了一批能歌善舞、爱唱爱跳的人,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化起装来,载歌载舞迎接“灯神”,抱“灯神”。的唐太宗为了不让他人看出自己,让丞相魏征将自己的眼眶、鼻子、嘴巴都抹白,并穿上黑罩袍,戴上鱼尾帽。这个抱“灯神”的角色在今天叫“老打岔”。水陆大法会期间,人们尽情地欢唱,自编自演,扎起彩灯,舞起狮龙。据说这就是花灯的起源。8 w% H) c. T8 t5 W6 _- O: I6 U
唐都长安与弥渡相距甚远,缘何弥渡又称为花灯之乡呢?传说南诏时代,西宫皇后是个喜欢娱乐的人,新春佳节,她主张用花灯来欢庆新春,于是安排宫女用竹篾扎了一个大脚女人,可巧正宫皇后是一个大脚女人,在太监的挑唆下,她大发雷霆,调动本宫护卫队与西宫展开了一场大动干戈的斗争。当时南诏王不在,而西宫势弱,寡不敌众,一直往南败退,正宫部下却乘胜追击。西宫部下退至弥渡太极顶时,前无去路,后有追兵,部分勇士纵身跳入峡谷,为主捐躯。紧急关头,南诏王得知真情,发急令招安。西宫所余部下回到弥渡,踏歌欢庆,时值正月十五元宵节大放花灯。由此,正月十五、十六便成为弥渡的花灯盛会。
' X. N( w( u9 d& \* g% E0 X- T其实,弥渡花灯为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晶。弥渡是云南南北交通要道,是中国古丝绸之路通往南亚的“古驿道”之一。由于弥渡地处交通要塞,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神话、传说、故事流传较多,文化的交流自然形成。隋唐以来,南诏王国之腹心弥渡,经天宝战争、两伐南诏,留下了10多万散兵游勇。这些人不仅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带来了苍劲古朴的黄河文化。明洪武年间,平西王沐英的定西岭战役,以及明、清两代的军屯、民屯、商屯和开疆移民活动,又带来了大量缠绵婉转的长江文化。正是由于南来北往的文化交流、融合,使弥渡花灯广采南北文化的精华。另外,弥渡花灯也综合了本地彝、回、白民族艺术的长处,其表演形式灵活多变,在广泛传唱中与当地民歌糅合自成流派,唱腔、曲调、表演诸方面均具地方独特风格。
+ K0 W, I9 _% M3 S. t# w19世纪未20世纪初,弥渡花灯达到了全盛时期。据记载,县城内整个坝区、半山区和汉族居住的山区村寨基本上都有灯班。此时的弥渡花灯,不但灯班多,且各灯班之间相互竞争、继承和创新,各具特色和风格。如密祉地区的灯班长于唱功,腔调柔软滑稽,花灯调中有较浓的白族韵味;马房灯班的折子戏表演认真,故事情节生动;牛街地区的灯班,花调中吸收了不少的彝族山歌和打歌调的音型和节奏。
0 r/ W2 r. j. A2 O  t' x) V! o新中国成立以来,弥渡花灯有了更快的发展。1956年成立了专业的弥渡县花灯剧团,随之各乡镇也相继有了花灯团(队)。40多年来,花灯剧团在文艺舞台上演出过大中小型花灯剧目200多个,培养了一大批创作、编演、导演和舞蹈美术人才。这些剧目内容极为丰富,一半取材于民间生活故事、笑话奇闻、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约15%是根据传奇文学、神话演义和劝世文学改编,约三分之一则是从古本戏演变而来,其余是从外地移植过来。
% S/ ~3 v) Z/ M+ u+ ^/ P弥渡花灯历经花灯艺人的辛勤搜集和整理,一方面使花灯艺术的生命力更加强盛,另一方面也使弥渡花灯声名鹊起,正在逐步走向外面的世界。花灯音乐《十大姐》曾于1956年在莫斯科世界青年狂欢节上获奖,传统花灯音乐《绣荷包》及民歌《小河淌水》、《弥渡山歌》等被灌制成唱片和录制成磁带风靡一时。/ s- \4 X6 A: C2 i# C2 s

% Q! O; ?9 \- ^0 k4 l  p/ Y“东方狂欢节”' f' L6 o. k+ i4 \
弥渡花灯历经世世代代,从初期的祭祀花灯逐步发展为自娱自乐的花灯,从簸箕灯、团场灯、边舞边行的过街灯直到折子戏、地戏,直至演出本子戏、舞台戏,从祭坛搬到场院,从场院又到街心,从坝区发展到山区,从有数的“花灯窝子”扩展到村村寨寨,形成了“村村有灯班,处处闹花灯”的宏大场面。其中又以密祉乡最为有名。/ J# S  r' a' X' B! r8 n" h' U# o
每逢春节到来,密祉地区的小孩子兴高采烈,燃放鞭炮;青年人欢欣鼓舞,尽情歌唱;老年人眉开眼笑,满面春风。正月初六、七的太极顶灵山盛会结束,人们又期待着正月十五元宵盛会的来临,村村寨寨积极组织筹备花灯会。( |1 p' E8 a3 Y$ l( c% D% I! m
密祉人素来热情好客。正月十五期间,家家备办酒席,杀鸡煮肉,迎亲友,接姑娘,招待四方客人。客居他乡的密祉人无论路有多远,都要赶回来参加。参加盛会的男女老幼都身穿盛装,红绿相间,浓装艳抹,整个会场人山人海。
) w) G$ d* E& v4 C- X各村的花灯上会了。火红宫灯随风旋转,五色彩旗迎风招展,各样花灯色彩绚丽:红的鲜红,绿的碧绿,黄的金黄,白的雪白,青的靛青,蓝的湛蓝,真是五彩缤纷,珠光宝气,骤成彩色的银河,浩浩荡荡井然有序地进入会场。远远看去,几乎每班灯都有相似的灯具:花瓶灯,预示天下太平;日月灯,表明人们生活离不开日月;渔灯,指吉庆有余;扁灯,又叫国灯,据说有驱鬼避邪之用;桶灯,指一统天下;另外还有宝莲灯、鼓灯、绣球灯等。! I7 B8 k1 C  K  I3 R$ p
密祉元宵灯会,20多个灯班按古规,每天有10多个灯班分别出灯。大灯班男女老幼500多人,小灯班200多人,中午一时汇集于密祉大寺广场,铁炮六响后,各灯班鱼贯而入会场。霎时无数锣鼓骤响,惊天动地;百万鞭炮齐鸣,震耳欲聋;鼓乐响处百灯跳跃:双狮翩翩起舞,二龙戏珠翻腾,凤引麒麟跃跃欲试。现代舞、傣族舞、佤族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1 s; i# f. Z1 m5 A0 ]' w+ l4 J各灯班都有各自的特色戏:出过翰林的八士村每年都演“凤引麒麟”,祈祷天下太平;莲花山下的大东村、土官村和柳城村,每年必扎莲花灯,意为“万民同欢,百花齐放”;“双凤朝阳”是文盛街的特色戏,文盛街在凤凰山下,而“凤”是吉祥之物。/ {8 L8 s* q3 H% n5 d* X
“美女划船”是密祉的传统花灯,几乎每班灯都有这个节目。传说要建造一座桥,当建至一半时,却没了资金,济世救俗的观音化作一个美女划着彩船来到湖中,她对众人说,谁要是用银子打中她,就嫁给谁为妻。人们都想娶她为妻,纷纷向她扔银子,可谁也打不中她,而彩船却装满了银子。后世为感谢观音,就编了“美女划船”这一节目。看,一艘艘精美的彩船,一个个漂亮的姑娘,飘飘摇摇,仿佛在水中流动。0 y% `; L. v6 }, C- V3 H- y# `
“大脚婆跷灯”是密祉花灯的又一传统节目,每班灯也都少不了这个节目。过去大脚婆是由男人装扮,如今妇女也参与了进来。你看男女搭配,间杂喝灯,妖艳娇媚,越唱越起劲。
: ?8 n$ z) T3 R, U7 L元宵夜,各灯班一部分在本村祠堂表演花鼓和传统折子;一部分挨家挨户跳“门户灯”,祈祝合家吉祥,财旺家兴。 (原载:中国网    作者:辛生); Z" `1 e; K6 S' F
8 e) a; A/ Q  o7 v2 W
回族古尔帮节
2 K! U* R/ k6 v4 d, s0 p回族古尔帮节,每年十月二十日,是伊斯兰教传统的年节——古尔帮节。# f/ F. x9 f* G' G9 y
/ p  ^  y$ S* O; i+ s& ?  i
回族开斋节- p1 j6 E0 m. a0 b, |9 H$ J
回族开斋节,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也是回族的盛大节日,开斋节,回历九月为斋月,十月初开斋,故称开斋节。8 t% N2 k6 ^4 ^8 A6 s

: _# b0 }- W- D. C9 p% J# ^% n回族肉孜节
& B5 w( c) m: x: u% g" F6 A回族肉孜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大节日。“肉孜”就是“封斋”;即减食的意思,每逢肉孜节那天,白天滴水不饮,粒米不粘,要到晚上才吃东西,生活连续一个月。然后恢复平常的饮食习惯。
& D0 g1 M' B$ l5 L4 H' R# M2 ]6 Q0 u) i# s; e2 T' Q: a
回族宰牲节
: r# @6 D5 x5 o& E- {回族宰牲节,回历的十月十二日是回族的传统佳节。回族的祖先信奉真主安拉,每年都要按规定杀一定数量的牲畜(牛羊等),送给周围人,以表达对真主安拉的诚心信仰。; r4 r2 R9 g0 w
4 b  ^" z, Z) X" P, `5 ?9 u
回族圣纪节
7 _; T: h% n. p0 i! j7 @回族圣纪节:亦称圣忌节、冒路德节,为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纪念穆寒默德庭辰和逝世都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穆斯林为了纪念伊斯兰教圣人(创始人),在这天举行集会,以后逐渐渲烃成伊斯兰教的节日。节日活动由清真寺主持,届时,穆斯林要穿戴整齐,到滇真寺沐浴、更衣、礼拜、诵经、讲述穆默德的历史和创建伊斯兰教的功绩,然后休息,游玩一天。" {. d9 S: r2 P& C; W# i5 Y

, M! W3 C9 r* e  e8 g! U! c傈僳族阔时节# [! t9 E" d+ b! C
傈僳族在樱花开时过新年,叫“阔时节”,节日日期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定,十二月初五到第二年二月初十这段时间内,这期间正是樱花开的季节,所以每年樱花开时是傈僳族过年的日子,各地过“阔时节”各不相同。
7 r6 Y0 A& [) S6 [9 F% `" H* @0 l; x& E/ m" X5 {! d/ K
彝族迷士节& B. N3 T$ Y1 ]: m( t/ v3 f
彝族迷士节:时间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迷士”是树种,古代,弥渡彝放村庄每村都有一棵迷士树,在村附近山上。目前只有石甲村在继承,每逢这天全村男士将一头猪赶到迷士树下杀猪献迷士树,拒绝外村参与。据说这样做,“迷士”树会保护全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员清吉平安。& o  K7 A# ^) F, e  y
) b/ f5 @% l( I" x; N& `
彝族打歌
! E+ P4 t4 U. i6 Q% }彝族打歌:弥渡彝族群众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打歌,主要集中在正月十三至十五日,二月八、二月十五,其余时间除特殊情况外不在组织打歌。组织打歌以各自然村为主,主要仪式大多在零晨至第二天早晨结束。领舞、挥大刀、男女对唱,中间烧一堆篝火,男女前后成对围着篝火绕圈,边唱边跳,有的地区有芦笙、三弦、笛子伴奏,随着音乐不断变化脚步。目前我县有组织的打歌队有瓦哲、彭家庄,已走出本村起到了宣传彝族传统文化,给各种节日、庆典增添了气氛。: Q' u/ o2 G* O% P* }$ }

& `6 e5 }" j4 `6 |6 _6 x; L2 Z6 l彝族火把节
& ^. A, V5 i# v0 Q: o彝族火把节:时间为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五日,是彝族较重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依传统各家都要宰鸡、置酒祭南天地、“田公、地母”等神灵,以求神灵保佑人、畜、庄稼。天黑后,各家要燃起火把,用陈木沫(俗称“沫香”)洒于火把的火焰上游乐。火把节,各家都要将出嫁的姑娘接回娘家欢度佳节。在火把节前一日,彝族各村在山上祭“密枯”。“密枯”一般祭之为“风神”,因火把节前后,正值包谷抽穗长苞之际,在此期间,若遇风灾,包谷倒伏,收成就会爱到影响,所以,人们将风视作神灵进行祭祀,以祈求风雨顺。; {8 x! X$ u6 G8 ^! q
7 N! G* a# W  T# `% d
太极顶会$ Y( Y  w  s* ^6 v' a
每年农历正月初六、初七两日,在县西南太极顶(海拔3064米)举行。弥渡、巍山、南涧的彝汉人民,踏雪朝山赶会,按照传统规矩,先由瓦哲、朵祜彝族群众在巡山土主殿前打歌,然后密祉地区的龙灯狮舞相继出场,以后是游人香客,到各寺庙烧香拜佛,祈求清吉平安。太极顶风光绚丽,是旅游者涉足之地,会期上山之人甚众。清代邑人周开甲作竹枝词写到:“姐呼弟来妹呼哥,转进山门要上坡,冷透骨头霜绞雪,从来行善苦奔波。肩摩接踵雾腾腾,乐善风光到上乘,炮响声声人若堵,大家翘首看花灯。”据传,初七下午必须下山,老虎要来享受祭品。9 c' t+ l2 x. k# v4 V" `9 u
太极灵山盛会
# ~! K% T6 c5 e$ J( ^5 @打歌* }+ J: `# l8 p# s- t

( `2 m0 M* e# G3 o铁柱庙会* R3 n* d4 _) v% M- Q" `' A
铁柱庙会:为弥渡彝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彝族农民“停止劳作,拼柴置酒,迎神赛会,打歌3日,以祈一年清吉”。庙作学校后,铁柱庙会自行消失,祭柱之俗改在山寨举行。( [7 T! W6 }+ F" S

2 ?. S+ ]; K. r; I$ x大王庙会# U3 e) E* m$ w% ]
大王庙会:大王庙又名香山庙,古称化成寺、大庄寺,唐开元间;南诏张俭成所建,传为纪念汉时“白子国王”张仁果、“建宁国王”龙佑那的庙宇。道光《赵州志》说:“因二酋先辟此土,弥民奉祀无虚日。”庙会于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七、初八两日举行。境内各族人民都来朝拜,会期除进行民族民间宗教活动外,还进行甩龙、打歌、唱滇戏等文娱活动。“文革”中旧庙被毁,近年,群众捐资重新建成大王殿、玉皇阁等殿宇,庙会恢复。4 u; m% |' w; F& Y7 h$ m

1 \3 o0 E  `: d# y4 y天生桥会
, j1 }6 _" P3 d7 p6 O0 u天生桥会:天生桥位于县城东3公里,是离县城最近的风景名胜区。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庙会期,弥渡、祥云人民群众前来赶会。前人有诗道:“五老峰下小溪流,灌溉农田千百丘。天生石桥新月样,地峻云山似画轴。庙貌峥嵘山色秀,层峦叠嶂道途幽。花朝望日开盛会,善男信女把神求。”1985年弥渡县人民政府将天生桥定为“风景名胜保护区”。政府和群众捐资建成老君殿、龙王殿、观音阁,玉皇阁、太子阁、童子桥和天桥走廊。除庙会期外,逢工休假日参观游览之人络绎不绝。
1 L/ k( [( e) j% y! w# v
6 z- e3 ^& C1 T2 U$ j灵宝山会
$ i1 {1 z8 e- Q& E另宝山会:灵宝山在县城南170里,上有老君殿、李文学大司殿。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弥渡、南涧、南华的彝、汉等各族人民上山赶会、朝山。群众到“大司殿”前上香致祭,虔诚祝祷,然后进行打歌活动,歌唱李文学和起义军的丰功伟绩,年复—年,从不中断。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