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某个人、某件事情做出价值层面的判断,是评价的基本含义。这个过程本身是客观的,然而评价标准的确立以及为什么要进行评价等问题的存在,却使评价有了主观、内在的差别。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场合内对所有的孩子进行测量、等级划分,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评价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孩子的发展在整个群体中的位置,但却容易忽略个体的特殊性,并难以提供明确的动态发展信息,因此常常使我们把原本不同的人拿来做静态的比较。这对于教学和了解孩子并无太大的帮助,有时甚至会挫伤孩子和家长的自尊和自信。摆脱甄别和分数的限制,我们可以寻找另一条评价的思路:真实记录每个孩子成长的历程。建立儿童成长小档案,用活生生的文字、丰富多彩的资料以及基于孩子的敏锐观察视角,揭示幼儿园、家庭、孩子、教师之间的互动,探寻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策略,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表现。
用档案袋评价方法来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与发展进步,其想法缘于艺术家的作品档案袋。这是一种能够表现艺术家个人艺术追求、设计风格、创作成就、涉猎领域、集不同时期代表作和艺术探索历程的作品集。根据作品档案资料,一方面,艺术家本人可以反思自己的艺术成长经历;另一方面,人们可以据此了解艺术家的成长道路,对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发展做出质的分析与评价(黄光扬)。在开放教育中,我们借鉴采用这种评价法,不仅具有设计上的创意,而且符合了“关注过程”、“强调质性评价”以及“教学与评价整合”的教育改革趋势。
关注过程
成长是孩子经验结构、心理图式不断发生顺应和同化的过程。开放教育注重孩子在某个阶段的发展结果,然而更注重这种结果的渐变过程。成长小档案集中了孩子在不同时期内的各种作品,如绘画、语言表述、照片等,可以帮助我们来了解某种变化何以发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更具体、直观地展示着孩子发展的轨迹。
在明明的成长小档案中,教师向大家展示了他的三幅表述作品。第一个故事是明明刚入园时的作品,那时明明刚刚能够用日常语言讲述所见所闻,语言结构比较松散,故事篇幅也比较短,情节简单;第二个故事是在入园三个月后,明明参观小区以后的作品。他已经可以流利地讲述自己的见闻了,并且把原因、地点、事件讲得明明白白,中间还有一些抒发感情的句子,如“今天天气很好”;第三个故事是一个学期结束后,明明根据教师的提议,开始讲述从图书上看到的一些故事,由于人物比较多,而且情节比较复杂,明明驾驭整个故事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但他已经能够做一些灵活的处理了。在一些关键的转折部分,他增添了一些图书上没有的、然而自己却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
强调质性评价
质性评价认为,如果要理解个人,必须把他们放置到流动的自然情境中进行考察。研究者必须与研究对象有着直接的接触,在当时当地面对面地与其交往,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做出解释。成长小档案的建立,要求教师通过日常观察把握孩子发展的各个领域,在分析具体场景和行为的过程中洞察每个孩子内心的变化,揭示他们各自的成长历程。
张老师在观察中发现,尽管孩子们对主题探究活动——《小昆虫过冬》都上很感兴趣,但他们的关注点却各有不同。天天对昆虫的种类表示了惊奇,他每天都会到展览区去驻足欣赏,并采用各种符号勾勒出昆虫的各种外形;甜甜的扮演昆虫的活动情有独钟,她喜欢那些漂亮的服装,愿意和小伙伴在“舞台上”走来走去;宽宽则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为昆虫搭一种各样的家……这些在自然情境中的行为将孩子最真实的一面展现了出来。在成长小档案上,张老师对孩子们的这些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评价。正是因为能结合具体情境、能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进行各方面的解释,所以每个小档案呈现的内容都是那么有特色,那么贴近孩子。
教学与评价整合
成长小档案的资料来自于孩子的学习活动。搜集什么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搜集,实际上与教师对自己教学的整体思考相关。这样,成长小档案就把教学和评价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评价不仅发生在教学之后,还发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乃至教学之前。通过对孩子成长小档案中折射出来的信息,教师可以灵活地实现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自身情感表露方式的调整。
在《秋天》的主题探究活动中,王老师发现孩子们的表征作品内容出现了许多重复。原来,孩子们尽管在日常生活中对秋天有充分的感知,但对秋天到底会有哪些变化、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等问题还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表征起来也只是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了解到这一点后,王老师就组织了若干活动,如到小区、到公园感受秋天,朗诵关于秋天的诗歌、故事,通过录像看名胜景点的秋天景色等等。在孩子获得大量的感知经验后,他们的作品很快就出现了变化不仅内容广泛了,而且也开始捕捉秋天的一些显著特点。
成长小档案还体现了“以家庭为主”的教育思想。因为小档案要在幼儿园、家庭、孩子之间频繁地传来递去, </p> 1 2 3 4 5 6 7 后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