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县主要旅游景点: g* q( s4 ]3 o z( q3 F, k: H+ x
& |5 ^$ H" n, q+ @鸡足山
9 D; z$ C5 e: R5 j" | 鸡足山,一名九曲岩,又名清巅台,在宾川县城东北25公里 处。因其高耸入云,并以天柱峰为中枢,前列三峰,后拖一岭,形若鸡足因名“鸡足山”。而在方圆200余里的莽莽山岭中,又有文笔、象鼻,满月等40余座小山,天柱,凤头等13峰,罗汉壁、舍身崖等34座石壁,有传经洞等45个崖窟,还有乌龙潭、洗心涧、玉龙瀑等100余个溪泉。清康熙年间编修的《鸡足山志•序》这样写道:“鸡足奇秀天下,与峨嵋、九华、天台、雁宕(荡)为伯仲。”% t3 Z- D; ~' Z, E' p% @% K- Z
鸡足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是滇西的佛教胜地。据《五灯会元》、《大藏一览》、《曹溪一滴》、《滇释记》等佛教典籍载,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曾持金缕僧衣,入鸡足山等待慈佛下生,后“入定”(死)于华首门。山上的岩、桥、石、亭、庵多有生动迷人的佛教传说。山上的佛教建筑,肇始于唐,继于宋元,盛于明清,直至民国仍有增修。在清康熙时,就已有“大寺八、小寺三十四、庵院六十有五、静室一百七十余所,寺僧五千余人;其间高僧辈出。”名流寓贤中亦有不少人先后在鸡足山听经、读书、访友、探胜。少则一二个月,多则一二十年。如著名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两上鸡足山,第一次住了一个月,天天出游,还未游遍全山。第二次住了近四个月,应丽江土司之请,撰写《鸡足山志》,又花了不少时间。徐霞客的朋友、南京迎福寺高僧静闻,曾刺血写成法华经,愿供鸡足山,后与徐霞客同往。至湘江、遇盗随水,仍擎经于顶;至南宁崇善寺病危,求葬鸡足。徐霞客负骨勺经,跋涉数千里,将静闻葬厂鸡足IIJ悉檀寺之侧。% R6 s, s8 P" V
鸡足山庙宇大都建于危崖山岗峡谷之中,主要的寺院有祝圣寺、悉檀寺、华严寺、石钟寺、传衣寺、迦叶殿、金顶寺和慧灯庵,弥勒院等。
. q! v( _! h7 ?' B2 S 古人曾以“四观八景”盛赞鸡足山,今人则用“一鸟(迦叶鸟),二茶(狮子头通弟、片茶花),三龙(龙棕,龙竹、龙爪),四观(日观、云观、海观、雪观),五杉(冷杉、油杉、柳杉、红豆杉、杉木),六珍(香笋、冷菌、板栗、岩参、香菌、银耳),七兽(猴子、岩羊、獐、豹、熊、野猪、鹿)、八景(天柱佛光、华首晴雷、苍山积雪、洱海回岚、塔院秋月、万壑松涛、飞瀑穿云、重岩夕照)来概括鸡足山景观。
0 D4 `! K$ {) f$ B2 O8 L- Q 鸡足山真个是无处不景,无处不妙,它荟萃峰、壁、林、洞、石、泉、瀑等,尽得天然之趣。传说,释伽牟尼的弟子神鹅和金鸡,曾历经千年,修行得道。神鹅到四川开辟道场,名曰“峨嵋山”。金鸡四处奔跑,始终难得佳址。这天,他飞到宾川县灰龙山上空,但见这里山势雄伟,景致万千,颇有仙气灵光,连连称赞是座宝山……0 }7 s5 @1 q! q. w8 W1 @: A
金鸡正在观赏,只见乱云飞腾,尘土滚动,烟雾弥漫,山中灰龙正与黑龙、螃蟹大王、乌龟大王、犀牛大王、老虎大王酣战。灰龙不敌、败下阵来。金鸡问过灰龙,得知黑龙等众孽畜狼狈为奸,妄想抢占灰龙山,移山填海,涂炭生灵。金鸡大怒、施展道术严惩了众孽。! q: W" A- K6 I! U# j9 A7 l( L X, N
灰龙感恩戴德,将灰龙山奉献给金鸡作道场。金鸡住下来后,便大开佛门,广招弟子,一时间道场兴旺,僧徒上千,成为名闻遐尔的佛教圣地。因当年金鸡立足时留有很深的遗迹,人们便将灰龙山更名为“鸡足山。”1 ^3 Q( M, E6 t- W' U
/ |' d* D5 _6 s“灵山一会”坊
0 f) A7 S- r3 J+ b8 ^- R& @/ J, k 在山脚,汽车可直达坊前。这是登鸡足山的第一道大门。原有木坊一座,始建于明万历癸卯(1603)年。19幺5年,在原址上重建,改用钢筋混泥土结构。规模宏伟,结构精巧,色彩鲜艳,飞檐翘角,凌空振翮,斗拱石雕,古朴典雅。坊上正中有赵朴初题“灵山一会”匾额,两边为“天开佛国”,“地涌化城”。书法苍劲老到。
1 j( K( S* V8 ]* r$ _' y 从鸡足山东麓的宾川沙址入山,路旁溪水淙淙,丛荫泛碧,不到1里,便到“灵山一会”坊址。这里是入山之门,左书“云路初登”,右书“灵山一会”。过坊缘溪前行,过“九品石”,越“石梁桥”,经“大士阁”,但见山谷丛林中飞瀑涌泻,声如雷鸣,蔚为壮观。从大士阁后的林荫小道向西北穿,行约2里,便到达鸡足山最好的佛寺——“祝圣寺”了。
; ~: b( U, c7 s7 U; ~$ E鸡山佛都——祝圣寺
( g2 ]' a; _& @ 祝圣寺原名迎释寺,又名钵盂庵,明嘉靖年间陈流钊建。万 历5年(1577年),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任姚州知府,游鸡足 山时住钵盂庵,并著有《钵盂庵听经喜雨》、《念佛堂答问》、《二十分识》等诗文,后人曾经以《李卓吾先生谈禅楼》作为纪念。. s+ V6 r* Z' m# L5 g# r
清光绪年间,虚云和尚扩建寺院,立十方丛林,开禅接众,恢复迦叶道场。同时,虚云又亲自在国内外募化功德,敛积建筑资金。后进京请领《龙藏》。光绪帝赐赠钵盂山迎禅寺为“护国祝圣寺”自此,该寺便成为鸡山佛教十方丛林的大刹。寺在古木丛中,总面积为13350平方米,倚山就势,逐渐上升,四周红墙绿树,交相辉映。高大的照壁上绘有《鸡足山全景图》,巍峨的大门前面是半圆形池塘,即“放生池”,一泓清水,山光云影徘徊其间,煞是好看。池中建八角楼亭,名“镇宝亭”,池周围用大理石栏环绕,石质温润如玉,庄重美观。8 m2 M. W# O+ ]0 r3 K5 B
拾级而上是庄严的天子宝殿,大门上悬挂“祝圣寺”贴金匾额。两侧哼哈二将,进门两旁有四大天王,中间神龛内供弥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掬,后面是护法韦驮。. ]9 a! N4 \: A, P6 s7 ~& ~2 |9 p
大雄宝殿是寺院建筑群的中心,气派雄伟,富丽堂皇,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殿角上翘的王楹宫殿型建筑。屋顶长脊中间有宝鼎,两端为斑鳌。所有飞檐、斗拱、门、窗,均出自大理、剑川等地的白族艺人之手,雕凿精致、造型美观。檐口高悬孙中山题的“饮光俨然”,梁启超题的“灵岳云辉”,赵朴初题的“大雄宝殿”二块金字大匾。大殿矗立院中,四周础石栏杆,殿前两旁则是钟古楼。3 b" Z# _ _! D o" O
大殿内塑释迦牟尼佛像,迦叶、阿难侍立两旁,座前供有坐式和卧式汉白玉佛像各一尊。玉佛来自缅甸,玉石晶莹洁白,状若凝脂,雕凿艺术精堪。大殿四周塑五百罗汉,分上中下三层,模仿昆明筇竹寺罗汉塑像,彩色汉装,喜、怒、哀、乐俱全,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 h; l5 _/ f9 Z$ W/ T7 N 大殿后面是“藏经楼”,保存着寺中珍贵的文物和名家字画。楼的前后都有走廊。楼下是“雨花台”,为佛教讲经说法处。当年高僧虚云、太虚、自性等曾在此台讲经说法。东廊是“碑林”,集中了山中寺院现存古碑;西廊是“功德林”,铭刻着修复寺院时捐资者的姓名。! s3 @" U+ Y _6 k- _
东西两边厢房有四殿、四堂。四殿即祖师殿、药王殿、地藏殿、伽蓝殿;四堂即禅堂、斋堂、客堂、云水堂。此外,还有方丈室、静室,僧舍,为香客住处。内外庭院有长廊、曲径、洞门、花圃、茶座等。院内花木繁茂,空气清新,环境幽静。
* O7 C* {5 f( [: A8 Z+ t 1984年4月祝圣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
$ w/ c9 K, p0 ]( z九莲寺妙境
- [/ n$ @# [* s6 b$ b! S4 l8 a/ q. } 九莲寺妙境,九莲寺在山脚“灵山一会”坊西面。明嘉靖年间为接待寺,是僧人居静的地方。后陆续修缮,“文革”中被破坏。1985年人民政府又拨款修复,并增添屋宇,重建面积为1226平方米。寺院布局小巧玲珑,大雄宝殿为三间单-檐歇山式,供奉“三世佛”。大殿两侧厢房左为禅堂、客厅,右为东土初祖达摩及护法伽蓝。二门内为弥勒及韦驮。院中杂植兰桂、花木抉疏,环境幽静。大门内有菜圃,寺外有大片板栗园。寺中的百年老树,盘屈如虬,给寺院增添了不少景色。) n2 i: R' n" y" q' [4 V
悉檀寺及其传说& f3 i) x' k$ R4 h5 N$ y
悉檀寺在满月山下,大龙潭上,背靠石鼓峰。明万历丁巳(1617年),丽江土知府木增为母亲求寿、向朝廷奏准在鸡足山建寺、捐银数万两,筵请高僧释禅住持创修,并在寺的大门内建万寿殿,表示祝国诚心。天启皇帝御赐藏经,题寺名为“祝国悉檀寺”。“悉檀”是梵语,义译为“成就”或“遍施众生”。又于二门内建圣旨坊,在大殿右方建法云阁贮藏佛经。崇祯四年(1631年),木增子木懿对寺院重加修理,朱漆殿堂、梁柱、门窗,粉刷内外墙垣,宏伟壮丽,为一山之冠。古人游记中曾有“绀殿十笏,丹楼五楹”,“游者若置身琼楼云阁中”。明时徐霞客上鸡足山,在悉檀寺住了一个多月。次年,又住了数月,并写出第一部《鸡足山志》和许多日记、诗文。民国元年(1912年),云南著名学者赵藩、李根源、住悉檀寺十余日,搜集佚文,编纂《鸡足山志补》四卷,还留下不少诗文、书法。1942年春,名画家徐悲鸿上鸡足山,也住悉檀寺,留下多幅不朽的名画、书法,写下了不少诗。# h3 |8 t2 b+ w' U. e; ^' w8 a$ p
悉檀寺相沿了几个朝代,其寺居高临下,沿台阶拾级而上,进门是天王宝殿,二进为重檐歇山式的大雄宝殿。殿前有宽敞的石砌平台—一雨花台,是僧人讲经说法受戒处;殿内供丈二金身大释迦佛像。法云阁旁有贝叶斋贮贝叶经。大殿东面是大花园,有客堂、禅堂,窗明几净,悬挂的字画匾联,多出自名家手笔。园中花木繁茂,牡丹龙盛。有池塘、假山,池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大殿西面是木(增)太守祠。山中修建,功德木增最大,寺僧立祠供木增塑像、祠用双层瓦覆盖,从不漏雨。祠前是小花园,遍植花草树木,环境幽静。
4 d( q) K. ~4 E& e, u( _* m 悉檀寺多铜制器皿,有铜铸圆形八卦大香炉、八卦大钟、大花瓶、铜油缸、铜大锅等。大殿中每根柱子的柱础上,都放置一块厚约1厘米与柱子直径相等的铜板。
: n& W: ~: @! E0 U! l1 Z- u! G/ P/ ] 传说,丽江土司木天王,喜行善事,想在鸡足山九重岩下平地上建寺。不巧,平地上有个龙潭,需要填平才能建寺。一天晚上,木天王在梦中与龙王打赌,观音作证,如果木天王用金山银山填平龙潭,龙王愿让出龙潭,并帮助木天王将寺建成。如果填不满,木天王寺也不盖,爬回丽江去。& v+ z: R: J, {
木天王梦醒后,果然有自己写的凭据在身。他二话没说,出动全部马帮,将家里的金银驮来倒进龙潭。一个月后,金银驮完了,可龙潭仍然是绿汪汪的未见垫平,他竟因此而一病不起。一天,他恍恍惚惚地躺在床上,只见从门外走来一个小女子,到他病榻前,递给他一张纸条说:“听说王爷生病,特送一个药方来。望王爷照方施行,可治王爷的病。”木天王惊醒后,手中果然有一张药方,上面只写有“半夏”二字。他又仔细地瞧了半天,发现药方背后又写着“莫叹金银能沉水,应知锡箔会浮浆。可备冥金九九数,半夏夕阳落碧塘。有神助尔酬夙愿,大展宏图建佛堂。”木天王不由得大喜道:“这分明是观音助我来了!他让我买上八十一驮锡箔,折成锡锭,于五月十五日那天的黄昏时分,把锡锭放进龙潭里,自有神力助我成功,把大寺建起来!”7 p. ], Y" {7 P. {+ a5 e8 o8 v
五月十五这天,太阳刚刚落山,木天王照观音所示,把锡锭放进龙潭,锡锭马上浮于水面,把龙潭遮盖得严严实实、众人一看,欢呼起来:“满了!满了!”
/ g, O$ n, \; L& n 再说,这天龙王刚好出去做客。待他回来时,只见一潭都是金灿灿、白花花的金锞银锭,不禁大吃一惊。再一看,观音也来了,龙王就抢着说:“我认输!我认输广说罢便派手下将水潭凿开一个泄水洞,把潭里的水泄到山箐里。又按照木天王的木料单,把建寺的木料从水潭送出去,木天王遂开役地基,用龙王送来的木料建成了大寺,取名锡潭寺。“锡潭”与“悉檀”同音,故后人将寺改称为“悉檀”寺。
; V& _# T' u% {# d# n/ E华严寺及其传奇
5 n. A9 ^8 {8 o4 N, o 华严寺在鸡足山的西北部,背靠熊罴岗,面向九重崖。明嘉靖初,僧人真圆从南京来此建庵,人称“南京庵”。后来,黔国公捐资,命张、郭二总管扩建为寺。“华严”即《大方广佛华严经》,寺因经而得名,寺内建有沐公祠。大雄宝殿为五间重檐歇山式,内供贴金塑像华严三圣:毗卢舍那佛为中尊,文殊、普贤骑青狮、白象为左右协士,法相庄严,贮存藏经的赤松木柜,形式美观,排列整齐。寺内有崇福楼,左面有善住楼,右面有去栖楼,前面是弥陀殿。厅、堂极雅洁,院中花木茂盛,更有树龄达240年的古茶花两株,寺外古木森森,流水潺潺。鸡足山有大小瀑布10余处,五龙瀑布为第一。玉龙瀑布在祝圣寺西南1里。泉水自迦叶殿北,罗汉壁西的仰高峡流出,沿途汇诸小泉,穿云破雾,滚滚奔流,直落60米深涧,水花飞溅,宛如珠帘;更似白练,酷似玉龙。曾化龙诗赞道:“回首睛空无雨色,玉龙斜挂白云中。”泉水终年不断,林幽泉清,声响翠微,风景绝佳;夏秋雨季,水势澎湃,更为壮观。历代墨客骚人为此颇费笔墨。徐霞客就认为:“玉龙独挂山前,荡漾众壑,领契诸胜,与匡庐同,不得大小观也。”岭上原有玉龙阁,坡上有观瀑亭。方沆《玉龙阁观瀑》:“飞泉千尺挂斜辉,云气空潆锁翠微。疑是山中一夜雨,乘风化作玉龙飞。”3 n6 V# {% l. K+ o( V# r0 U! R
重崖返照9 a6 Y! X% n4 k$ h- E8 [6 ?9 p+ v" w
高映称之为“岩日流丹”。九重崖位于鸡足山东部文笔山后,其间岩石重重叠叠,奇伟瑰怪,每当夕阳笔西下,阳光返照,千霞助彩,万紫千红;在罗汉壁与九重崖间,石壁尽红,万树都为之改色,为山中奇景。日暮,天柱峰档住斜阳,四周山林寺院已渐呈螟黛,九重崖却披着余晖,色彩灿烂,令人有“霞光万道明天壁,何须惆怅近黄昏”之感。在尊胜塔院、祝圣寺一带均可饱览此景。+ @9 j6 q$ g- B5 d" H# ]' c
塔院秋月8 k4 ?5 [8 M4 J/ i9 L2 }" ?8 o
尊胜塔院在文笔山麓,院中有藏式白塔一座,高22米,塔身石灰涂饰,净白如雪。秋夜皓月当空,塔月互映。加之寺院宽敞清幽,走廊雅洁,山空夜静,忧如沐浴在清辉之中。天柱峰光明塔与尊胜塔遥遥相望。当月明星稀,静碧如水、月影移到光明塔西面时,圆月、光明塔、尊胜塔连成一直线,此时,四周山林沉隐于黑暗之中,唯有西天一轮满月映衬着雄伟的光明塔,月圆塔明,宛若置身虚空。3 ]4 j; Z0 j" q. k: |5 ?5 b& E
慧灯庵及其由来
% h7 E+ z. L( P: B9 ? 慧灯庵在弥勒院西面,背靠迦叶殿。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僧洪平在此结茅庵居住。崇祯甲戌(1634年),其徒普观扩建,清康熙壬申(1692年),僧人宗海募化重修,“文革”时被毁。, p) r. u) g1 Q2 T; I6 d8 n
1983年,政府拨款重建大雄宝殿、方丈室、厢房,面积933千方米。大殿采用钢筋水泥结构,为五间重檐歇山式,四角钻尖宫殿型。屋顶横脊中矗立瓶形宝鼎,两端饰以鳌鱼,垂脊、戗脊均装置釉陶奇兽。檐角下悬挂铜质风铎,山风来时,随风摇摆,叮当有声。殿堂宽敞,中塑释迦佛,两旁为达摩、关帝。传说三国时,蜀将关云长死后曾在玉泉山显圣,并受戒于天台智者和尚,问禅于神秀法师,后来佛教奉祀为护法伽蓝神。塑像全身贴金,熠熠生辉,法相庄严。 院中花木扶疏,庵后有百年树龄的九心十八瓣古茶花一株。游人登临金顶,或上或下多在此小憩。
1 K9 }+ ?, Y4 ~( M: i& d6 E天咫——迦叶殿+ y. n6 ~9 K/ Y6 ]4 r$ ?% D
迦叶殿原名袈裟殿,在插屏山麓,仰高峡西侧,铜佛殿下。明永乐年间曾建有茅庵,后废。嘉靖年间僧人圆庆重修,万历阿岑增修。僧人洪诏向姚安土官高凤募化修建万佛塔于大殿前。塔高8.6米,塔身铜质,上铸佛像万尊,外饰金箔,极为精致。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修天咫楼,内贮藏经。楼共三层,因地势最高,古名“天咫”。康熙三十年(1691年)因火灾,楼塔全毁,第二年僧人慧文重建、楼仅二层,巡抚工继文题额。
+ W3 k+ T, D1 Y C' A 大殿为三间歇山式,殿内供檀香木雕迦叶像,迦叶身披袈裟趺加于莲座上,神态端庄安详,垂目下视,线条流畅,雕刻精细,为鸡足山珍品。
2 d9 E7 Y& H* F. A @( R石钟寺与土蕃“活佛”的传说, H. K* }4 T {- N
石钟寺为鸡足山古寺,在祝圣寺后面,仙鹤山下,背靠狮子林望台。相传寺左有水潭,上悬崖石,叩之如钟,故名“石钟寺”。寺创建于唐,明永乐、正统年间重修。 K5 `0 Q# |: l" u5 h0 s' ~
寺前的元梅、宋柏古拙苍劲;门外有大石狮子一对,分列两旁。山门工艺精致,飞檐翘角,凌空欲飞,梁柱斗拱,雕刻龙凤,门的两侧是于右任书写的对联:9 Q! \1 K$ E [" x2 T/ `1 {# M7 d
石钟无声有声皆幻;
* K% W# Z/ Q* s8 l- y 如来有像无像是虚。% K+ y* N: M6 g' R, T) b1 }
书法遒劲潇洒。进山门之后依次为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雨花台、后阁。弥勒殿前是左右相对的钟楼、鼓楼。大雄宝殿两厢有四殿,四堂,后阁为五间重檐歇山式,阁前为讲经受戒的雨花台,东厢后院有方丈室和游人住宿的幽静小院;西厢后院则有静室,专供僧人闭门静思。大殿后檐有一尊巨大的卧佛,着黄底起花袍服,头戴珠冠,胸垂红色念珠。红中带黑的脸庞,微张的嘴唇,稍促的浓眉,具有西藏高原人特有的面貌。身旁置一根长一丈八尺的大拐杖。据说,他是西藏的一位“活佛”,跋涉千里虔诚地来鸡足山“朝山”。当他游完鸡足山,宿愿已了,进寺在殿后檐下闭目养神,不想,从此长眠不醒。后人按照他“入定(死)”时的姿态,塑成这尊睡佛。将他的云游杖也放在身旁。睡佛身长8米,宽1.5米,若醒若梦。自此之后,每年都有无数的藏民,或沿路“化缘”,或吆喝着马帮,带着藏香,到鸡足山来朝拜睡佛。石钟寺也常呼为“睡佛寺”。在敬香之后,藏民们便弹着琴,敲着小皮鼓,摇着铜串铃,边歌边舞,想让睡佛听听家乡的音乐,看看自己民族的舞蹈。藏民们回家时,还要从睡佛身上抠点泥土带回去,供在佛堂上。遗憾的是,石钟寺现已荡然无存。' f" n; R9 q. a5 o1 X
传衣寺* } m4 j2 ]/ c9 o1 j! {) ?7 D
传衣寺在凤凰山下,背靠万松岗。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僧人性玄创圆信庵。嘉靖初年李元阳护法建传衣寺。禅宗以金裥衣为法衣或传衣,师徒继承皆以衣钵相传。传说鸡足山系迦叶尊者守衣入定以待弥勒处,故以此名寺。明隆庆年间火灾,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僧寂观重修。清康熙八年(1669年),僧心怡、源住重修。 传衣寺进山门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系单檐歇山式。大殿内供释迦佛,殿前有雨花台,置方形乌铜大香炉一尊,殿右锦云楼贮藏佛经。楼前古茶花一株,花开时,枝头千朵,堆积如锦。四周遍植各色杜鹃,灿烂盈庭,楼因此得名,两厢为禅堂,客堂。
% @; K% E& m" n% O% T' A5 t 寺门外有大石坊,古松正当坊前。老干曲蟠,横枝四出,重叠交接,参差倒垂,形态奇丽。石坊上有明代王元翰书的对联:
0 Y& J9 I! O' w 花为传心开锦绣;松知护法作虬龙。
- _; N8 ?/ X' i/ K4 |! E. I& ^/ M 1952年、1963年,人民政府两次拨款修理,“文革”时被毁,古茶花,古松树同遭厄运。" u L) N8 B; v( W+ W ?
铜瓦殿
+ u6 c7 n9 j9 ~7 p" p3 s$ p 铜瓦殿又称传灯寺或铜佛殿,在猢狲梯下,可由此梯攀援而上,亦可从传灯寺新辟的游道前往。寺左有大石突起,青色白纹,条理分明,形如袈裟。传说迦叶尊者晒衣石上,留下痕迹,人称袈裟石。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僧人圆成与永胜土官高世懋在建寺时,因山高风烈,严冬积雪,于是便发心冶铜为瓦,覆盖屋顶,以保护殿堂建筑。所以,名铜瓦殿。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中丞唐时英及李元阳先后加以扩建,并立碑为记。1979年重修,面积399千方米,大殿为三间单檐歇山式,中间供燃灯古佛,两边为文殊、普贤、达摩、伽蓝塑像。建筑有禅堂、客堂。由于地处危崖,庭院狭窄,站在院中俯瞰“万壑松涛”,则别是一番风景。1 c# z, E' @; [7 {7 w
华首门传奇
: K* z1 G' f5 i9 Z- |, R “鸡山奇秀甲天下,华首奇绝甲鸡山。”
' B3 T D) y* I! E5 L. Q8 |7 \华首门位于鸡足山绝顶西壁,正对“苍洱大观图”。从猢狲梯下铜瓦殿,往西北狭道探出百余步,即到了翠嶂千层,悬崖万仞,满日青山——览皆小的华首门。其右侧巨崖矗立,势如刀削,横开二二里,为舍身崖。在太子阁前仰望峰巅,但见塔影扶摇,隐隐直插霄汉;俯瞰足—卜,云蒸霞蔚,有飘然凌虚之感。40余米高处,——圆形石崖蓦然突出近3米,酷似门楣;20米宽的两旁又耸出两条石壁,状如门框,正中有一裂痕将岩壁分为两扇,中间还悬着一石疙瘩,如门锁高挂;石门两侧长满青草碧苔,顶上青丝下垂,缨络万千,恰似门帘。整座崖壁俨然一道巨大的紧闭着的石门。徐霞客记道:“双阙高悬,一丸中塞,使仰之弥高,望之不尽乎?”古今游客,无不为这天工造化而叹为观止。清初著名遗民大错和尚—一见钟情,结为奇友,“其埒生平结纳之奇,亦未有奇于此友者矣!”鸡山八景之一的“华首晴雷”即在此。这里还可以一睹“天柱佛光”的奇景。 % x6 ^( |$ `' x B& T# `) |
天然之奇已奇,人为之奇更奇。”元末明初佛教禅宗拓殖鸡足山后,僧侣们为弘扬宗门,便借山造神,将此鸡足山比附为古印度之鸡足山,将此大石门附会为迦叶门(华首门)。于是,“迦叶尊者守衣入定华首门以待弥勒降生”的故事便不胫而走,并随即出现袈裟石、驯虎涧、八功德水、饮光塔等佛祖灵迹,以及神僧小澄得道入门的神话,致使百鸟来朝,众僧争拜,华首门遂得以著称于世。9 p/ x) S# e+ R( \
明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载;“唐南诏永贞午间,有鸡足僧小澄者,与二僧同住一庵,小澄入城乞食,诏问:‘识何法门?’小澄答云:‘我能使死者生极乐世界。’诏令国中但有死者,请小澄起棺,如此十余年,有谗于诏曰:‘小澄妄人也,云能超度死魂,何所证验?臣愿入棺试之。’诏如言,请小澄起棺,将至化骨之所,启棺视之,诚死矣。恳小澄求生,澄又作法,遂苏,死者悔曰:‘我已生在七宝宫殿中,如何复来此。’小澄遂还旧庵,见二僧问食,二僧曰:‘汝从城中来乃不裹粮,却至此欲食邪?’小澄遂走叩迦叶石门,门匐然中开,二僧追呼,至则石门闭矣。二僧悔恨,焚身门外,焚处生柏二株,或谓小澄迦叶化迹也。”6 i( x$ O K# B9 J# i4 D& X
$ s5 Y: |3 [/ |
天柱佛光9 Q' T) p) z" l+ Q& t! n
天柱峰高耸入云,夏秋时节,风息雨住,白云密布山腰,如银海晃耀,虚实相间。白云之中会偶然出现一轮光环,外景六七重,每重五色,中间虚明如镜,观者举手投足,常在“镜”中毕现,俗称“摄身光”,为天柱峰一大奇观,见者以为瑞祥,僧人称为“佛光”。1546年李元阳《游观足山记》载:“俄顷,见兜罗锦云,缅平如掌。渐次,大地作碧流璃状,浮大圆光,外景七重,每重五色,环中虚明如镜,观者于镜中各显其身,毛发可数,故作舞蹈,影亦如之……有顷,光没,风起壑中,云气散尽,林峦改色,鲜艳夺目,复出一光,其景如虹,其圆如景,僧谓此光乃佛现也,极难得遇、须臾即收。”8 g( [3 g# V: @* [2 P2 |5 t0 j
徐霞客以为“放光瑞影”是地面川泽之气发为光焰,灵气所聚出现瑞影。在四大名山中,鸡足仅次于峨眉、五台佛光,却又超过九华、普陀的佛光。其实,“佛光”并非佛祖显灵,而是在阳光折射下,因空气密度不同而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在较高的山顶上,山腰被云雾封锁,阳光折射于云层,即会出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环,人站在峰顶,光环中便会出现人影,机缘凑巧,谁都可以见到“佛光”。游人至华首门,仰观峭壁危崖,直摩苍穹,摇摇欲坠;俯瞰幽谷万丈,深不见底,云雾缥缈,若置九霄。瞻石门,听晴雷,无不惊叹大自然的神工鬼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之遐想油然而生。李元阳、大错和尚,曾高捷、徐元圭等一代名士,都曾留下了观赏华首晴雷的佳句。夏秋之际,远近山谷雷雨大作,华首门仍晴日当空,殷殷雷声,闪闪电光在这里碰壁撞击回音反射,声震寰宇,空谷留声,故称“华首晴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