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经常会看见这样的场景:老师在提问后的一秒钟内,便让幼儿回答,幼儿一副不知所以然的表情;或当幼儿回答 “卡”住时,又在两秒钟内“请坐”,幼儿一副委屈的模样。可能是出于为了教学环节紧凑的目的,可能是出于不浪费其他幼儿时间的目的,教师或多或少地“心急”了点。长期以往,那些反映快的幼儿经常获得回答的殊荣,而大多数幼儿还没来得及思考,答案就已揭晓,这些孩子由于缺乏体验成功的机会而逐渐对回答问题失去了兴趣。
虽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一直没有认真地去体验、感受一番等待后究竟有什么收获。这次我做回“等待时间”的有心人,一次区角游戏的交流活动:
师:大家玩得开心吗?
幼:开心。
师:发生了什么开心的事呢?(等待了5秒左右)
幼甲:我家宝宝上了幼儿园,回家来不及做饭,我带他到点心铺子吃了面。
幼乙:我是爸爸,今天我打电话到点心铺子叫了外卖,服务员送来了面,还有饺子呢!
幼丙:我玩了幼儿园,我……(眼神向我求助)
师:然后呢?(等待了几秒)
幼丙:我们老师带我们到外面做肚皮操,到贝贝家做客,还带我们去图书馆看书。
……
很多语言学者发现,教师容许学生准备答案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常常等待不到一秒钟即点名学生作答。往日,区角游戏的交流活动也经常会出现:“你有什么开心的事?”等类似的问题,提问之后便请举手的幼儿讲述,仅仅满足于“有人回答不冷场就可以”的状态。今天我有意识地等了几秒,在“第一时间等待”(即:教师提问后的等待)之后,弱势的幼儿有时间去思考问题、有时间去整理表述的语言,举手的面的确比之前多了很多。
幼丙不爱说话,不爱表现自己,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弱势群体”。但今天他却主动要求回答,虽然开始的时候他只简单地说了一句。可能由于不够自信, “我”之后就用眼神求助老师,经过“第二时间等待”(即:幼儿回答中途的等待),他还是勇敢、完整地讲述了他在“幼儿园”的游戏过程。
有研究者提议,教师提问后的等待时间至少应有5秒钟,有人甚至建议应保持12—15秒,等待时间越短,回答的幼儿就越少,给出的答案也越短。当然,等待不是盲目的,教师需根据实际有的放矢的把握,这样的等待会让教师和幼儿双方互赢。这次的等待让我收获了原来那么多幼儿都有自己的想法,收获了所谓的“弱势群体”的他也能勇敢地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次等待让多数幼儿收获了有时间整理自己的思路,让所谓的“弱势群体”的他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