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e! m, I- q* U, J" P4 v$ D/ v H
白族的发展状况
6 S- b3 z4 x6 d$ p2 E. U5 s# G& }5 H4 N
新中国成立后,白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实现了白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和权利。1956年11月22日成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1987年11月27日成立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并在广大白族散杂居的区域建立了38个白族乡,2006年新成立的湖北省鹤峰县铁炉白族乡充分体现了我党对民族工作、对白族人民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自1956年白族实现区域自治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白族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今天的大理,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国家地质公园”六顶桂冠于一身,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日新月异,各项发展指标在各兄弟民族中位居前列。
3 w! ]* n* U% V9 Q" E! u- V 改革开放30年来,白族地区无论是在经济建设、交通水电基础设施建设,或是在教育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发展,2000年白族综合发展指数达到0.93。在白族人口聚居分布的大理地区,2006年底实现生产总值271.1亿元,是建州时的173倍,年均递增7%;财政总收入39亿元,是建州时的729倍,年均递增14.1%;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43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50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0倍和12倍,白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逐步由消费型经济向生产型经济转变。
) }/ h- }- E; i& Q3 Q# b3 P+ P, y+ Z) j 农业是白族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原有精耕细作的基础上,白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农事经验,并逐渐走上科学种田的道路。1982年,大理选育的“滇榆一号”水稻品种,在海东乡南村三社创造了平均亩产943.895公斤国内粳稻单产最高纪录,被誉为“高原粳稻奇迹”。1983年,在南村四社再创平均亩产1014.04公斤世界粳稻单产最高纪录,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粮经比例调整到70:30,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经济作物中蚕桑、甘蔗、亚麻、大蒜、啤饲大麦等重点产业化项目的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有很大增长。农业生产技术也有根本改观,推广良种良法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改变了过去仅靠传统人力和牛耕、马耕的落后方式,大面积的机械化耕作开始出现。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农民摆脱了“靠天吃饭”的旧观念,许多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开店建厂,既经营传统的大理草帽、沱茶、大理石等商品,还将业务范围扩展到国外。统计资料显示,早在1990年,白族人口的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是17.06%,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在各民族中居于前列,2000年这个比重提高到20.70%,增长了20.70%,年均增长率1.95%,低于全国同期的增长比率,但明显高于其他许多民族。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广大农村广泛推行电脑农业,对选种、育种、播种、耕作、施肥、收割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电脑监控,倡导科学种田。以上这些促进了白族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先后多次创下了全国稻、豆、麦的高产纪录,在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白族村寨焕发新的生机,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6 C% e( ]. ~+ G(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