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建筑艺术独具一格。高寒山区多居住单间或两间相连的“垛木房”或“竹篱笆房”;坝区则多住土木结构的瓦房。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喜洲,是白族民居的精萃所在。一座端庄的白族民居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一般的建筑形式是“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少数富户住“四合五天井”,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 ”,楼上楼下由走廊全部贯通的“走马转角楼”等,现在多是一家一户自成院落的二层楼房。充分利用当地盛产的鹅卵石来砌墙,也是白族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门楼、照壁建筑和门窗雕刻以及正墙的彩绘装饰,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门楼建筑艺术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其主人的经济地位,也是一种光宗耀祖的标志。白族门楼的挑梁斗拱不仅凸现了白族建筑艺术的精华,而且深具文化内涵。门楼正中嵌挂匾额,匾额上往往书有用来表示姓氏、发扬祖风的堂号,通常选用与自家姓氏相关的成语或典故,镌刻在匾上。如张姓“百忍堂”、“百忍遗风”;杨姓“四知堂”、“清白传家”;董姓“三策堂”等,各姓匾额不容相混。门窗木雕,无处不闪现着剑川木匠高超的手艺。照壁是白族民居不可缺少的部分,正面书写“紫气东来”、“福星高照”、“虎卧雄岗”、“福”、“寿”等吉祥文字。7 M# C/ d- C1 ^& \' D4 R% \
5 ]* W# ^9 O# x9 ] P9 J5 J “胜地标三塔,浮图秘鬼工”,此诗赞誉的就是大理崇圣寺三塔,它和河北的赵州桥、西安的大雁塔一样,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珍品。主塔千寻塔始建于公元836年,高69.13米,是一座方形密檐式的16级大砖塔,属典型唐代密檐式塔。和主塔鼎立的南北两塔建造于大理国时期,均为10层密檐式八角形砖塔,各高42.19米。三塔虽各具风格,但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建筑风格和著名的西安大雁塔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我国古代民族团结的实物见证。 @$ ~% {# D# t; b
$ w( v% J# `, u. X 白族的雕刻艺术主要体现于石雕和木雕,石雕以剑川石钟山石窟和大理国经幢为代表,木雕以剑川木雕最为有名。开凿于南诏大理国年间的剑川石钟山石窟是中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誉。石钟山石窟共16窟,造像139躯,分布在以石钟寺为中心的石钟寺、狮子关和沙登箐三处。石钟山石窟从各方面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的真实图景、佛教人物造像、南诏的政治生活图景、南诏大理国的宗教信仰,还是南诏政权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各地的文化交流的真实写照。大理国经幢,又名“地藏寺经幢”。此幢记叙大理割据政权的史料,反映了鄯阐(今云南昆明)与宋朝的关系,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经幢造型优美,雕刻技术精湛,具有密宗佛教造像的特点。手法有浮雕、高浮雕、半立体雕多种,其精美震惊中外,被誉为“滇中艺术极品”。
- n# W& m, W$ J) P/ v- q" U+ V6 n4 P+ K; o
白族木雕主要运用于宫廷庙宇、民居建筑的装饰上,尤以剑川木雕最为出名。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堂门和木雕屏风就是出自剑川木雕之手。1996年,白族匠师历时一年半时间,完成了《张胜温画卷》木雕精品,木雕总长97.6米,雕刻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于1997年7月香港回归祖国之时展出,众誉为“新时代的天南瑰宝”。木雕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房屋建筑(主要表现于格子堂门、格子窗等,有“喜鹊登梅”、“荷花牡丹”、“牧牛图”、“二十四孝图”、“鸳鸯戏水”、“狮子滚绣球”等丰富多彩的图案)和家具(主要表现于屏风及桌、椅、凳、柜、台等,图案繁富,以“双凤朝阳”、“凤穿牡丹”为贵,而“飞龙揽云”、“百鸟朝凤”、“孔雀开屏”等更是艺术精品)。白族的漆器艺术造诣很高,元明两代王朝政府所取的御用漆工,大都从云南挑选,大理国的漆器传到明代,还一直被人视为珍贵的“宋剔”。
6 n3 C6 B2 o9 U2 U1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