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舞蹈较多,按活动性质可分为娱乐性和祭祀性两大类。娱乐性舞蹈有霸王鞭、八角鼓舞、龙狮舞、模拟动物舞、兵器舞等;祭祀性舞蹈有羊皮鼓舞、手巾舞、碗箩舞、耍花舞、灯盏舞、巫舞等。其中霸王鞭、八角鼓舞、龙狮舞最流行。霸王鞭、八角鼓舞多在喜庆节日和传统节日三月街、绕三灵时举行,男女各为双数,男的以八角鼓(八方八角鼓,单面蒙皮,边缘嵌着铜钱和铜铃)或双飞燕(竹板两副,上系彩带,左右手各执一副)为道具,女的以霸王鞭(长1米左右的竹棍,两头嵌入用铁丝穿着的铜钱数枚,棍上扎纸花,舞时发出响声)为道具,同台演出。舞形变化多姿,有“一条街”、“打四门”、“五梅花”、“金鸡打架”、“二龙抢宝”、“背合背”、“心合心”、“脚钩脚”等。演员随着霸王鞭、八角鼓在身体各部位敲击的节奏,双膝轻轻颤动,肩、胸、腰随之晃动,并用白语唱各种小调,同时还有笛子或三弦伴奏,节奏鲜明,步伐整齐有力,气氛热烈。龙狮舞,即耍龙和舞狮,多在春节和重大节日时举行。. T8 @6 E. y, g- H( v2 o+ N
弥渡花灯。“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这是20世纪50年代广泛流传于全国的弥渡山歌《小河淌水》,被誉为“东方小夜曲”,它使弥渡闻名于世,也使弥渡花灯《十大姐》、《绣荷包》等享誉全国。在弥渡流传着一句俗语:“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每年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密祉灯会。届时密祉万人空巷,盛况空前,至今不衰,反映了弥渡花灯的娱乐性和群众性。* m9 O, x) c6 ^3 M7 r, A5 j2 s
白族器乐非常丰富,而其中乐器结构和演奏风格最为独特的是唢呐和三弦。白族唢呐与汉族唢呐构造不同,背面无音孔,正面只有七孔,采用“借音”吹奏法。唢呐不仅用于婚丧嫁娶、喜庆节日、庙会等活动,还是传统白剧“吹吹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流传至今的曲牌有“栽秧调”、“大摆队伍”、“龙上天”、“仙家乐”、“蜜蜂过江”、“哑子哭娘”、“跌落泉”等上百首之多。三弦是最牵动白族人心的又一种乐器。白族三弦有大、中、小三种,大三弦音质浑厚,主要用于白族民间曲艺“大本曲”的伴奏;中音三弦,又称龙头三弦,是白族民歌的主要伴奏乐器;小三弦,长度不足二尺,演奏多用揉弦指法,善于发挥每个音符的余音和波音,音色有类于古筝而更显得轻妙柔和。
- b) l% P3 |* D: d# O( J J 大理洞经古乐始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宫廷音乐和祭祀音乐,兴盛于明清两代,在发展过程中溶入了儒、释、道三教的祭祀音乐,而完善于道家的道场,以演奏《文昌大洞仙经》为主调,故称为洞经音乐,它堪称为一块音乐的活化石。下关洞经乐社“三元会”至今尚保留有“奉圣乐”等乐章,仅下关民间音乐家李莼先生保存的“工尺谱”就达200多首。其演奏风格兼具道家音乐的飘逸、宫廷音乐的典雅、江南丝竹的柔美和儒家音乐的浑厚。
' u2 D' |- `/ S# g& H' t5 i 白族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叙事诗以及民间曲艺大本曲和吹吹腔等各类体裁的作品,它们构成白族文学的主体。
& j% ?& Q: N+ Q% K5 q; Q$ F 白族古老的神话有开辟神话、图腾神话、龙神话、本主神话和密教神话五类。代表作品有《开天辟地的传说》、《氏族的来源》、《九隆神话》、《大黑天神》等。这些神话是白族先民关于天地形成、人类起源、氏族来源和各种事物的解释。在白族古老的神话史诗《创世纪》和《人类和万物的传说》中,反映了白族先民混沌的宇宙观,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因素。白族人民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和重大历史事件为素材,创造了许许多多地方风物传说和故事,如大理有名的风、花、雪、月四景传说等。这些传说故事,虽描写的是自然风光、地方名胜、历史人物,但也反映了白族人民独特的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作品有《望夫云》、《美人石》、《蝴蝶泉》、《神奇的鸟会》、《鸡足山》、《绕山林》、《玉白菜》和《火烧松明楼》等。此外,白族人民还创作了大量的本主故事和机智人物故事。( H: E- p- ^6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