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西南夷地区和秦国、楚国都有联系,战国时期,和楚国的联系更为密切,甚至有“庄蹻王滇”的说法,楚韵遗风仍可见于今天的白族生活中;而汉文化的影响则贯穿于白族发展的始末。+ I, z( Z- C6 y" M$ X
5 [, Q9 L* {8 R w 秦代,中央王朝开始在西南夷地区设立郡县,洱海地区同祖国内地关系日益密切。秦以前,西南夷包括七个大的部族区域,其中滇分布于滇池区域,昆明分布于洱海区域,西僰分布在川南、滇东北一带。各部族自成区域,又相互联系。秦统一全国后,着手开发西南夷,首先表现为通道,即修筑“五尺道”。 该道从今四川宜宾出发,经滇东北而入滇池地区,是官方修筑入滇的第一条道路,它连通了僰青衣道、僰道,为云南与中原的交通联系打下了基础。其次设郡,就是具体实施推行于全国的郡县制度。最后置吏,即对西南夷地区委官进行统治。尽管秦对西南夷的经营是短暂而不深入的,但却有极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它标志着云南从秦大理信息网过滤信息始,就已经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秦代是中央王朝对云南正式统治的开始。" t2 d: V* Y0 V
. a# m# m" k" l& R
汉代,汉武开边,但在洱海地区遭到了昆明蛮的阻挠。公元前109年,西汉在此设立了叶榆、云南、比苏、嶲唐等县,属益州郡管辖。公元67年,东汉在此设置“益州西部都尉”,管理哀牢地区和洱海区域。公元69年,单独设置永昌郡,洱海区域分属云南、邪龙、叶榆、比苏、博南等5县。蜀汉时,诸葛亮征服南中,设庲降都督,下辖南中7郡,洱海地区设置的县并未改变,但分属云南郡和永昌郡。两晋南北朝时期,洱海地区的郡县管理时分时合,旋置旋改,但基本上因袭了两汉的县制。中原王朝开设郡县、移民实边等一系列的措施,既加强了对当地的治理,又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铁器,促进了洱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东汉时期,洱海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根本性提高,从中原引入了水稻种植技术和牛耕技术。) h0 F, z% O) L! \3 N) v& l
; Z" @- O5 R2 T6 B: x, d
隋代,设立南宁州总管府对云南实行了短暂的统治,爨氏大姓世据南中。6 U7 ?4 j2 H3 l8 _, u$ x5 Y( Q
1 q7 X3 }2 z5 n: y; C0 I8 r2 o 唐代前期,对云南地区实行羁縻统治政策,洱海地区归姚州都督府管辖,下设髳州、宗州、匡州、曾州、尹州、蒙舍州、阳瓜州、浪穹州等20多州。公元7世纪,唐朝和爨氏为争夺对滇池地区的控制权,矛盾趋于激化。同时唐朝还面临来自吐蕃的威胁。此时,六诏兴起于洱海地区,位于六诏之南的蒙舍诏在唐王朝扶持下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地方政权。
! J) u; G3 X% T, y' ?& Z6 ?+ O
% Y5 P6 M0 I, `3 _/ H+ w! `7 S 南诏国时期,洱海地区得到快速发展。南诏国是乌蛮与白蛮建立的地方性政权,即彝族先民和白族先民共同建立的奴隶制政权。此时云南的部族分布状况是:以滇池为中心的地域是爨地,以洱海为中心的地域则主要分布着乌蛮(“六诏皆乌蛮”)和白蛮(主要分布于洱海周围)。六诏之一的“蒙舍诏”兴起于蒙化(今云南巍山)后,在唐朝支持下占领了经济发达的白蛮地区,并灭五诏,统一了洱海区域。随着南诏势力的壮大,南诏国与唐王朝对滇池地区的争夺日益尖锐,南诏数次进犯成都,并与吐蕃约为兄弟之国,南诏逐渐成为唐王朝在西南地区的重大威胁,加速了唐帝国的瓦解。南诏国的政治区划包括十赕、七节度、二都督,洱海区域即为十赕之地,是南诏国的统治中心。洱海以北的广大地区则属剑川节度使管辖。南诏国王室成员是乌蛮贵族,而其统治基础,包括统治阶级中的大批高官显贵如清平官、大军将、军将等,则是在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较发达的白蛮。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南诏酋龙卒,子法(隆舜)立,自号“大封人”。
: m/ T4 Z: 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