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5月11日电(记者袁雪莲)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消息,我国科研人员近日在云南大理发现6个极度濒危植物漾濞槭的野外新居群,共400余株。此前,漾濞槭的野外已知存活数量仅有5株。新发现对探明漾濞槭的野外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并对这一极小种群的研究和保护带来希望。
4 E O1 J: I0 k8 l 今年4月至5月,在NSFC-云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极小种群植物高风险灭绝机制及保护有效性研究”野外调查中,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卫邦研究组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大花园、潘家河、太平乡、顺濞乡等地开展了近一个月的野外调查,发现并单株定位了漾濞槭新居群6个,共400余株。' v) P+ E/ X, Q5 v/ u
据研究组成员陶丽丹介绍,此次调查发现的结实漾濞槭成年植株为22株,仅有两个居群的生境中发现新萌发小苗,这反映出漾濞槭的野外繁殖更新情况不容乐观。调查还发现,漾濞槭的新分布区狭窄、生境破碎化严重,且最大分布区不在自然保护区内,当地村民活动对漾濞槭居群存在较大干扰。+ T1 N5 A6 R7 M5 F, O$ t* W
孙卫邦研究员介绍,漾濞槭(Acer yangbiense)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陈又生博士2003年发现的槭树属新种,此前仅在漾濞县苍山西坡马鹿塘发现5株。《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漾濞槭受威胁的等级评价为“极危”,云南省将其纳入20个优先拯救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 P8 `0 e' m2 {7 k
“此次新发现对于探明漾濞槭的野外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这一物种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带来新希望。”孙卫邦说,目前,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正在开展漾濞槭的抢救性保护与系统研究工作,形成“漾濞槭综合保护技术集成体系”,支撑该物种的科学拯救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