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在“江那边”的“大夫书记”李桂科 帮扶麻风病患者纪实

2
回复
46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 00: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共产党员李桂科医生35年不间断治疗和帮扶麻风病患者纪实

) O1 \/ s# b7 X8 K( D0 ~
2015年4月25日,李桂科在山石屏给康复者老人们剪指甲。苏鹰 摄

6 N( W6 z" A: K- ^& v4 t# p“江那边去不得!”在云南洱源县,当地人都知道,“江那边”的山石屏有个麻风病院。
9 E3 r0 e, h% w. \; e: j2 p$ [然而有一个人一次又一次跨过奔腾在洱源崇山峻岭间的黑潓江,30多年间不停地从江这边去江那边。7 M6 g$ h& z5 O3 q# m5 O+ e( e
寒来暑往,从毛头小伙到头发渐疏,如今已年届花甲的医生李桂科,记不得自己跨过多少次黑潓江。他只是记得,住在江那边山石屏的人,需要医生“帮一帮”。
. d" K0 ?4 h( V+ j麻风病院来了个“健康的大夫”; L8 C0 V, @  A* Q6 u$ m; B/ ]
今年三月,黑潓江上架起了水泥桥。李桂科笑得开心:“汽车可以开进我们村了。”
, H! {; H* o& D6 `  |- p从前,过黑潓江要划船,或者滑溜索,后来在李桂科的奔走下,才有了人行索道桥。
* u. ^6 e( J8 U; _- W8 J$ {“以后,我们村种的核桃、蔬菜、玉米,养的猪啊、鸡啊,可以运出去了。”总把“我们村”挂在嘴上的老李,是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也是山石屏村党支部书记。“山石屏村”定名于2013年,是老李给取的,寓意是“大山和石头守护大伙过上平安和谐的日子”。3 R9 w9 F1 Z; ^
山石屏,也就是“江那边”,原本无居民。上世纪50年代初,位于洱源县罗坪山深处,距离县城约70公里的黑潓江边这片河滩地,被选中作为周围县区麻风病人集中治疗区,设立了麻风病疗养院。
2 A5 A. }% C7 U3 J从此,山石屏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河两岸“老死不相往来”。$ J. Z. C- W+ ^) ~7 E3 l- z
今年48岁的炼铁乡茄叶村委会主任张寿雄还记得,小时候他和父亲上山打柴,有一天经过山石屏,父亲反复叮嘱“走快些,不要和他们讲话。”那时,小孩子哭闹,大人会这样吓唬:“再哭,麻风村的人听见来把你抱走。”+ [0 M# ]5 T0 ?# z- O7 `- |
1981年,洱源县卫生防疫站安排23岁的李桂科负责山石屏麻风病疗养院的防治工作。  Q1 R% d0 i+ }% \! a  n0 g1 S
山石屏村村主任杨晓元说,在那之前,疗养院里没有“健康的大夫”,卫生员由麻风病康复者担当。当时,患者的病情重,有的身体溃烂,有的缺胳膊断手,有的双目失明。大伙心里嘀咕,“这小伙子待得住吗?”
) s0 M6 F# W/ b  U/ O' p没想到,自1981年4月第一次踏进麻风病疗养院,患者成了李桂科放不下的牵挂。, V- ~& Y- |( A8 X' d+ D9 t- i
两次被“挖”,老李都放弃了3 j6 c  t. D3 F& g* H
第一次给病人做检查,一位老人的小腿溃疡面上竟然生了蛆,李桂科流泪了。“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那天,走出疗养院很远很远,李桂科回头,“患者还站在那目送我们。我强烈感受到,他们非常需要帮助。”
. _: g% i- @1 i% P, \, {9 K时隔30多年,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 M) ~+ y1 u, b0 k. D& E当时,在疗养院外建了个防疫站,李桂科在那一住三年。以后,传染性得到控制,李桂科就值守在疗养院卫生室。
3 g1 p9 C2 z% T; Q, [6 i+ S从县城到山石屏附近的班车经常挤得满满当当,约70公里路程多是盘山路,一弯连一弯。这趟班车,晕车的李桂科愣是坐了30多年。班车驾驶员换了一茬又一茬,都成了他的熟人。. d, V( m) v7 J1 U
从班车站点到疗养院,横着几道山梁,最初没有路。1982年,为了把医疗装备运进去,李桂科带领同事和康复病人,抡起锄头一米一米地挖,整整挖了一年,终于修出一条2.3公里的山间道路。
$ W3 k& u! p# _7 n) z0 ]9 D路好走了些,但麻风病人的世界依然艰难。6 E  d! n; g; H" }
“不要说病人,我们因为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那时也被人叫做‘小麻风’”。李桂科的同事王汉喜说。李桂科的爱人杨芬还记得,“知道老李是治疗麻风病的医生后,到家里串门的人都少了。有事不得不来的,连水都不敢喝。”
, V0 k0 Z+ W4 S! t/ J9 N1983年,县地震局办公室要调李桂科,家里人都很高兴。可左思右想,他放弃了,理由很简单:“麻风病人太需要帮助了。我是全县麻风病防治人员中唯一的共产党员,病人需要我,我怎能一走了之?”5 ~+ t6 b' D. D
杨晓元说,一到夏天,有些患者的肌肤会出现溃烂,发出刺鼻的异味,李医生总是耐心细致地为他们诊疗。
. E" F7 W$ W5 W! w1990年,大理州卫生防疫站也想“挖走”李桂科,他还是放弃了。理由仍然是“他们需要帮助。”他说,“麻风病人受歧视的痛苦,我感同身受。”
 楼主| 发表于 2016-5-1 00: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石屏就像一个大家庭,家里有事,总得有人操心。”老李说,“政府很关心麻风病康复者,康复者现在看病免费、生活费有保障。我就是帮着把具体事做好。”
5 D3 B3 T6 _- u3 G2 q) P村里给康复者提前准备了寿衣、棺木。有老人离世,大家为逝者守灵,按当地风俗安葬。每年清明节,一块去扫墓,给逝者上一炷香、清一清坟头。李桂科说,疗养院不少老人没有家人可依靠,会担心自己离世后无人料理后事,这么做就是为了让老人们放心安度晚年。
/ D" t: e' T5 Y2 x午后的阳光下,几位年迈的康复者聚在花园里说说笑笑。今年85岁的赵珍四老人坐在轮椅上,在食堂吃过午饭后,被同伴送到了花园。老人在山石屏生活了60年。听着同伴们聊天,她笑眯眯地,恬静而慈祥。0 B8 i  @# m! c' v2 a
旁边一位大妈,双腿残疾行走不方便,双手拄在板凳上慢慢挪动身体。老李见状,走过去对老人说,“我送你回去吧。”老人中气很足地应答,“不用,我得动一动锻炼身体呢。”老李对记者说,“因为患麻风病,这些老人受过许多苦,但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常常让我感动。”- ]) p# i& t7 t
管了大人管孩子* L$ @) g3 x: U# D6 z
61岁的老杜在山石屏生活了35年。不久前,他去了趟成都看闺女,“过去赶街,人家见着我们都捂鼻子,哪敢出去?”
4 S* U) Z- }4 N$ p老杜的闺女硕士研究生毕业,是老杜的骄傲,李桂科也为此自豪,“这姑娘是从疗养院自办小学走出去的。”7 D/ w- Q) j' U) X2 I7 ?& ^4 r4 N
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歧视和偏见,山石屏人家的子女“无学可上”。1993年,老李在山石屏疗养院办起了小学,可因为找老师不容易,教学时断时续,艰难维系。2002年,有4位学生毕业了,升初中又遇到困难。老李找到了乡中学负责人,“请你们一定要收下我们的娃娃。”学校收下了这4个孩子,第一个学期没安排住宿,老李安慰娃娃们,“别着急,好好学习,一步一步来。”第二个学期,孩子们顺利搬进了宿舍。5 i7 J0 W9 U7 r1 i% _
大学毕业后通过招考进入一家卫生院工作的晓坤,是这4个孩子中的一个。他说,读高中时,李医生给他开家长会;考上大学了,又帮他跑助学贷款;大学毕业后,又操心他找工作、找对象,“有时候,觉得他就像父亲一样。”8 ?$ ^4 G: ]# }" A6 y" n
晓坤的妻子也从事医务工作。俩人谈恋爱时,老李跟晓坤说,一定要把自己的家庭情况如实告诉姑娘,让姑娘自己选择。姑娘跟着晓坤去了趟山石屏,回来后还是决定要和晓坤“好下去”。她说,她理解。
& i2 I0 {8 t! D/ K9 }5 j9 U晓坤结婚那天,山石屏一片欢声笑语,老李连喝了几杯喜酒。这么多年来,这是山石屏村的人家第一次迎娶山外人家的姑娘。
/ c  u+ p! U- [从2006年起,山石屏的孩子们和其他村的孩子一样,进入村完小读书。老李四处奔走,1997年至今为60多个麻风病康复者子女争取到20多万元的助学金。算下来,山石屏村已走出5个大学生、1个研究生,在村外治疗的麻风病人的子女中有9个大学生。“我感谢这些孩子,他们带了个好头。我们麻风病人的家庭是有希望的。”老李说。
0 m& z5 h6 i8 H0 l  b: C阳春三月,黑潓江两岸杨柳依依,山石屏村头刚刚建成的水泥桥平坦敦实。江这边,江那边,紧紧连在了一起。# S4 x, L; R" K# B4 H
有人问他,这么多年,操心病人那么多的事,累不累呢?4 H( H; {( V3 g
他说:“我是共产党员,百姓有难处当然要帮一帮。”( v- W. I% X) o7 a2 U9 u' A# U# M
初到山石屏的前一年,李桂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老党员眼中,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他说,“只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挂在心里,就会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为百姓做实事。”+ C- h6 o* N0 G" e
迎着风,老李说,明年退休后,就有更多时间为山石屏做事了。
& }: g  ~% O& ~(记者 杨跃萍、岳冉冉)
 楼主| 发表于 2016-5-1 00: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扭转偏见:麻风病是可以治好的
; e& C2 @6 q/ `# F有位重患不相信麻风病可以治好,把药悄悄扔掉。一天夜里,这位患者不见了。李桂科组织大家漫山遍野地找寻,黑暗中有人看到这位患者正慢慢走向黑潓江江心,大家把他拉上岸。
  \* Z5 \+ _% c8 w! ~为了让这位患者早日康复,李桂科反复给他讲解病情病理、药品药理,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这位患者病情好转。' U% O9 a; f! F5 h9 V
包括山石屏在内,洱源县原有4个麻风病集中治疗点。在李桂科和同事的努力下,由于采用了多种药物联合化疗法,1990年,山石屏疗养院以及县里其他几个治疗点的麻风病人全都治愈了。
. n' x1 k, L3 H+ ?在现代医疗技术保障下,麻风病可防可治。“麻风病治愈了,可病人心理上的创伤需要治愈;社会对他们的歧视与偏见,也需要改变。”李桂科说。; d8 v. o$ Z& A  f8 y3 o' J
麻风病人康复了,可他们养的猪啊、鸡啊,种的蔬菜,人家不愿意买。他们想外出,很难搭到车。见到他们,有的人远远就躲开。2 m: O5 F- }) Q+ Z  B$ `* Y) e
病人治愈后要回到老家,家属接不接受?左邻右舍怎么看?这些问题都得面对。: G: E8 ]% V! `% L# {  @& D; |% {
因为挂念与责任,病人治愈后,李桂科仍为他们操心着。" C5 s' ~3 ~6 Z1 o8 v; K0 v2 H
李桂科带领同事,花了近10年时间,将洋芋山68位麻风病康复者及家属送回了家,把3位无依无靠的康复者送到了山石屏疗养院。
9 m- k+ |( p2 U$ Z一位手脚残疾的康复者担心拖累儿子不愿回家,而儿子对母亲回家也心存恐惧。李桂科多次上门,终于说服了母子。儿子把母亲接回了家,老人身体渐渐好起来,耄耋之年平静告别人世。
" ~/ k: F. }  h0 k8 w+ \1 r( D有的患者麻风病治愈了,可康复护理跟不上,容易造成溃疡还发臭。那几年,李桂科带着同事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寨,每年要做七八十例足底溃疡清创手术。为了治疗需要,他把患者背出背进,细心地帮着剪指甲、泡脚、擦油,给患者家属做示范。& a" V  a0 I0 c9 V5 j0 _9 f
做完手术,他和同事会特意留在患者家里吃饭,左邻右舍一看,“医生都在他家吃饭了,我们也可以到他家串门了。”
/ \; S$ ^5 f% O& X( o) T今年73岁的杨兆元,治愈许多年了,一直找李桂科给自己理发。他说,“过去我们理个发很难,李医生就给我们理。”5 Y0 `3 y/ o; p% v0 q* ]
管了治病管生活2 j- r/ S' V, X( z/ h/ s6 {
随着治疗的进展,山石屏成为洱源全县最后一所麻风病疗养院,117名麻风病康复者和38位家属留在了疗养院。
9 l" s5 S0 {; F% {+ `' H. x1990年中秋节,村民们到黑潓江对面的山地收苞谷,过江时渡船沉没,6名村民不幸遇难。那天,大家一起痛哭。- U: x" C' }8 `
丧事办完,老李对大家说,一定要在黑潓江上修座通往村外的桥。他多方奔走,5年后山石屏有了一座人行索道桥。索道桥建成那天,几位年迈的老人在别人搀扶下,小心踏上桥板,摩挲着桥栏。
* ^1 H; o$ F# n7 Z5 F自1953年来到麻风病疗养院,这是他们第一次跨过黑潓江。尽管铁索桥有些晃悠,山石屏与世隔绝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2 D9 Q; A1 D6 Z$ p2013年,洱源县发生5.5级地震,疗养院房屋受损严重。震后一个多月,老李一直在疗养院照顾大家。一天,杨晓元找他商量事情,转了几个帐篷找不到人,后来在双目失明的李绍安老人的帐篷外找到了李医生,原来他正帮老人倒大小便。3 l$ x5 O7 a1 D% q! g& L
震后,疗养院被政府列入恢复重建项目,建成了30套各有两室一厅一厨的新居以及配套设施。当年底,留院的50位康复者连同他们的家属及子女32人,全部搬入实用、明亮的新居,山石屏疗养院正式更名为“山石屏村”。李桂科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算上老李,山石屏村一共5名党员。
6 c/ F2 I) s3 r9 b* m% @这两年,县疾控中心的工作任务不轻,老李常常周五挤上班车,颠簸约70公里赶到山石屏,周一又坐班车赶回单位。/ u/ b  a8 O4 Y1 W$ k
村里要操心的事不少。村民乔迁新居,他四处筹款,给每家每户配置了沙发、床、电炊用具、电视机等,组织老人们学习安全操作电器。担心有的老人不习惯用电器,又专门留了两间伙房架起火塘给老人们煮饭、烧水。9 x% o8 B+ V9 I3 f! ]
有的老人年迈或残疾,生活无法自理,他组织大家互帮互助,可在食堂入伙。每餐菜肴必须有一荤一素一汤。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