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国建立以前,“大理”一词没有出现在有关的史藉。据有关大理的史籍记载,“大理”一词源于南诏国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国号“大礼国”。“礼”与“理”谐音,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的意思。0 |2 i1 m8 K! V# p0 T
南诏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贵族豪强各自专政、擅权的情况。859年,南诏第十一世王世隆改国号为“大礼国”,想“以礼治国”,力图来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902年,权臣郑买嗣杀了南诏第十三世王舜化贞,灭亡了持续近200年的南诏国,建立了“大长和国”。 927年,东节度使杨子贞杀了大长和国第三世王郑隆各,灭了大长和国,拥立清平官赵善政为国王,国号“大大兴国”。10个月后,杨子贞又废赵善政而自立为王,国号“大义宁国”。* |! B+ b: s. f8 B
他们彼此混战,实行苛政重赋,百姓纷纷起义。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以"减尔税粮米, 宽尔徭役三载"的诺言,联合滇东三十七部,灭了杨子贞的“大义宁国”,占领了大理地区,建立了号称"大理国"的新政权。自此,“大理”开始以国名在史籍中出现。8 B$ ]6 l9 i% C* s8 Y
从公元902年到公元937年南诏灭亡后的30年间,洱海地区三个短命王朝仓促更替、民不聊生。在分崩离析的历史背景下夺取政权的段思平建立政权后,"更易制度,损除苛令", 实行新政,改革旧制,推行礼治,取国号为“大理”,就是要大大调理各方面的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理”与“治”同义,“大理”即“大治”的意思。从此,"大理"一词便被沿袭成为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地区的专有地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