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l x2 s" u* J \+ D! _0 H0 z! C5 } 记得三年前初见大理的时候,便喜欢上了这里。
* g' P% K& W& T5 [, O 那时候,我们长途跋涉驱车来到大理,也是个秋天的午后,映入眼帘的巍峨苍山如倾泻而下的瀑布,大理城就密密疏疏的点缀在这瀑布的斜坡上。古城的城墙、城楼,还有古朴的老街,那些檐角长满杂草的白族老宅,流淌在石板街边的清澈水流,无不让人身心放松愉快,在纵横交错的老街上走,走着走着,越走游人越少,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洱海边的村庄,喧闹和宁静,老城和田野,可以在瞬间无痕转换。
( D! {- h# ^7 M" G: P( ~7 [ & b8 h/ k2 V1 t) ?" I' S( ]
但是,由于当年行程匆匆,只是在大理小转悠了半天,就继续上路去香格里拉,并没有撩开大理神秘的面纱,去寻找更多更迷人的人文景观。所以这次得以重返古城,就打定主意要寻找这座千年古城的种种细节,并且事先做了些功课。比如,从南诏国时期开始延续至今的大理白族绕三灵民俗活动,就是我期待而关注的目标。' ?0 t' `6 x5 \$ Z+ `
大理白族绕三灵,是上千年前,起源于洱海边的白族村寨,每逢农历的四月二十三到二十五,白族的男女老少都盛装出游,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苍山脚下的三座寺庙,分别是廿三绕“佛都”崇圣寺;廿四绕“神都”喜洲庆洞村圣元寺;廿五绕“仙都”洱海边金圭寺,一路绕行载歌载舞,每到一处都祈福赛歌,通宵达旦。绕完三灵,才各自散去归家,所以自古就有大理民谚称:“三日逛北,四日逛南,五日返家园。”
/ C% K. `/ n8 B" m6 [& ? 
4 `" F9 Y. w0 T8 \* ~% Y 去一个地方,欣赏那里美丽的风光,看的只是人家的“漂亮衣裳”;而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传统民俗,才可以看见此地的民风甚至他们思想灵魂寄托所在。# w# n' Q' F, E
所以,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们寻寻觅觅问道上山,终于找到了位于苍山脚下,喜洲庆洞村里的庆元寺、神都本主庙。也就是白族转三灵之一的“转神都”所在地。我所看到的庆元寺和神都,是并排而建的两座寺庙,庆元寺在左,神都庙在右。我的目光一下就被神都庙具传统白族风格的门楼雕饰所吸引,门楼上的木结构藻井,绘满了白底蓝花图案,不外是鸟兽花卉吉祥画面,两扇大门上各绘有门神,四根廊柱上写有对联:“本是为民祈雨泽,主乎斯土享馨香。”
; f% k8 }$ S. d( f! M 
( @/ j, Q3 N3 L1 F 庙前的香炉旁,有两位白族老阿嬤捧着一大把的香,准备点燃祭拜。
/ _4 Y2 Z" k3 J% I" R; a8 q9 y 7 x0 \2 m8 S& D
老阿嬤点火的神情认真又专注,完全忽略了我蹲在旁边拍她们。这画面,多像两老太玩火哦,哈哈!
: u& D7 L' G& b. B- @& m' \ 
: I/ W+ E* E) G 点好香,老阿嬤手持香就地跪拜。; E$ r$ J4 M6 J, t

; ~3 L7 E. m$ h7 U V$ r 她们嘴里念念有词,虽然我听不懂,但是知道应该是在为家里老小祈求平安吧。 b8 e( P1 q( S4 _6 ], m

( Z* z4 t0 b' i A- z 
^6 l# D. I5 G 在门口拜罢,老阿嬤转身走进了庙里。跟随她们身后,抬眼一看,庙门口两边还各有一武将打扮的牵马雕像,大眼炯炯,清秀可喜。: Q. D4 \, S3 {) \8 _1 I
) Y* a w; E$ F4 f7 P( p
老阿嬤在第一进骑着白虎的神祗前祭拜。
8 R$ p; k6 Q' s) i( i, Z9 T 
: h' c ]5 R' ]0 R4 d* U 持铜锤横眉瞪眼的门神。
; V/ e. @* Z6 z" N' a 
$ P9 A& M8 g# B2 t6 [* E8 ]) O( h" p 具白族四合院民居风格的神庙,纯朴而且平实,隐在村庄深处的古庙,早已和村子融为一体。5 U1 E& Z$ F" K% U

) b0 w) R: a e 左右两侧长廊,各砌了一长溜的地灶,几个白族妇女们正忙碌着宰鸡杀鱼,烹煮食物,供奉神灵。
( i. r6 u- F7 ~6 Z5 ?$ Y8 x : V7 N6 ]% m4 F- w( e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就在庙里烹制食物祭拜的场景,只是好奇,拜完以后,这些食物是在庙里吃掉吗?还是背回家去呢?: Y4 C/ G" p! A% v' ^( A6 d. h

3 n) r1 Y3 t8 |$ k3 O 妇女们背着背篓从各自的村寨聚集到庙里来的。3 }) j* [) z5 d& Q+ F: h2 k6 m

9 g9 m& {; U6 `: B# J9 r2 b# n 第二进是个神情严肃的老庙祝,正在登记祭祀名册。再走进去就是第三进主殿,供奉着神都庙的本主神“五百神王”,也称“灵镇五峰建国皇帝”。这位本主可是大有来历,他是南诏国功臣、大理国王室远祖段宗榜,曾经奉南诏国王派遣远征缅甸,打退了入侵缅甸的狮子国军队,被南诏国封为十八功臣之一,后被百姓尊为护佑一方的本主神,统帅71个村寨。
9 ~0 S1 y* E: q! ?( ` 9 A2 M3 m f$ z+ J) R
主殿的左手,一群白族老阿嬤分坐两排,各自手持木鱼,边敲边念诵经文。
. m8 w/ ] J' l! [) l' o1 G5 a 根据史料记载,南诏国时期由印度传入大理的佛教,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不光形成了白族密教,而且还将佛教白族化,佛经被大量翻成了白文经,用白族语言念诵经文,就如我眼前所见的老阿嬤们一样。0 @$ N! K d& Q) Z: z7 Z7 D$ N

5 A' m. L1 ~" Z( j) j 神灵在上,阿嬤在下。回来才发现,第一个位置的老阿嬤手里敲着木鱼,眼睛却瞪着我。。。
& V- E9 N# {" K" U9 ~9 L& c' b) Q + R: S1 H5 T5 @6 F5 G/ ]5 L
她们手里的木鱼造型各异,这个装饰很多,好像街上常见的小姑娘背包挂饰一样。
! D. T: T D: C* b% U 
' R6 E8 K6 z' F6 o* c 这个木鱼就简单实用,和平常所见一样,只是小一号而已。: Y9 M6 e0 T, Y# h( |+ m8 j

- l k# J6 X5 W; E" M- @ 我找了个木凳子坐下来,静静的听老人们念经,感受着她们心无旁骛的虔诚。
/ ~2 V: K6 C6 x$ c 
$ |1 j o8 M" Y' ] 仔细一看,老人手上还有很多挂饰呢!
, W0 F0 l5 S; B3 [3 v 9 X$ j1 Z) G: ~6 M
这位老阿嬤应该在奇怪,我怎么会对她们念经这么感兴趣。
# [( W4 e/ a w/ w& r 
: T' I$ H# Q1 ~0 [6 d, B 间或有白族妇女站起来,向神行礼,再分别向各位老人行礼,口中不停的说着祝福语---我猜是这样的,因为每个被敬礼的老阿嬤也都站起来回礼。
! e8 r0 ]' ~% P N# I4 C ! @. P" l: g/ H, b
祭拜完毕,老人们拿着纸钱到门口的香火炉子烧了。
& ~: i- ?. @7 N9 B- u8 } 
* X& |5 l/ x( H2 w& Y8 D4 { 还有一位,在香炉间地上摆放玉米粒,我心里纳闷,这是敬奉天神么?还是喂小鸟呢?) e2 u7 n, Z* C2 W" y

$ W9 ? y) B6 ~4 T' }! _& A1 G 有两位老阿嬤转身走向左边的圣元寺。- p" c" D+ B7 f, ]3 N7 w
; J; t8 m4 O- f# Z4 z4 B: {
路边的小房子破旧不堪,但是里面也供奉着不知哪路神仙。
& n+ y# t% D F3 C. ~ A( j 
3 n" }' N) D3 g% m4 \5 M; s 阿嬤手中的祭品色彩鲜艳,看不清是什么食物。
7 _' ?# S# Y- h) F- I 
( B0 i" o7 T3 Y) i 直接跪拜在尘土里。
- |( ]) z* E5 h/ l% |0 s 
* w* n6 n( T) _9 Y) H+ _6 m1 k. P$ j 走进圣元寺。圣元寺也叫圣源寺,古大理人又叫圣元西山,始建于南诏国时期,至今也有一千多年历史了。但是经朝代更替多次重修,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圣元寺是清光绪十一年重修的模样。/ p) Y* S! A3 \, o5 y9 s- a
( ~- e7 P5 t6 T j6 H
寺里安静无人,只有右手廊下有一只小狗汪汪直叫。
0 n( P) E' m8 S; M2 }6 @1 x- d # M- M+ ~% P1 L% u
两个老阿嬤进来拜拜。
+ s/ R9 O7 U9 ^' p " T% f% \7 y7 G, n
偶然仰头看主殿的穹顶,让我惊喜不已:上面全是精美的壁画,麒麟凤凰老虎花鸟人物,无不线条流畅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古代的能工巧匠留下了这么宝贵的艺术品,也只有在深山村落里的古寺,才能免遭破坏保存下来!
( r5 w& R7 w. N5 G9 R / f1 I& p O& K4 D
兴奋之余,拍下来带回去慢慢欣赏。
5 x& j8 H+ l: b; A# u, _ H 
8 }: L. l8 J, \1 g' U 画上面的人物大多是神话故事的演绎,可以从中看出古人的生活形态。
5 \* z7 }7 N1 D, Z$ U0 h, i 
2 t+ A3 r7 W6 n 走进大殿里,一下子被雷到了!大殿正中供奉着大日如来,佛像前却挂着几代国家领导人画像,一起接受祭拜!其实也不意外,按照白族人民的习惯,他们这是把国家领袖当做本主神来拜了。6 Q/ [2 C7 _4 P1 U f. S- e

3 U% M* v0 @2 H( C5 X1 B7 c2 R4 @$ l 主殿两侧的神仙雕像也很生动。
7 P/ g" d! H) g$ U# c. c( Y' i 4 q3 F8 @& d- X' i P: b* _0 _
千手观音。
" j# C* ^ s& O' o4 z) ] 
7 G9 V9 h& [. f$ `5 j 老阿嬤笑眯眯的和我打招呼,却互相听不懂说的啥。
% G( v t& [5 i8 h6 P % {3 x, q2 m; e+ D7 n' b8 v
庙后墙角斜靠着一块古记事碑“山花碑”:《词记山花 咏苍洱境》,碑文是元末明初当地白族文人杨黼用“白文”山花体写作的20首词。作者先写苍洱风光名胜,后抒发个人儒释道思想的情感,是由似汉字非汉字的记音符号记录的诗碑,是难得一见的白族文学历史遗存。: Z w* l. [& ^7 o$ u$ m
; z* V; Z& W" K7 I. ?
圣源普照。) o: {) z# _5 h9 {$ J# }

9 c0 v5 ?* L) R; H5 D, H. H) ] 依依不舍离开寺庙,还沉浸在这里浓浓的白族民俗和信仰的氛围里,按照来大理前的资料查询,在洱海地区类似神都这样的大大小小本主教寺庙就有132座之多,而且基本还延续从古自今的祭拜方式,真可谓是活化的民族文化遗产。看着寺庙里那些老阿嬤用她们自己的白族语言念诵古老的经文,恍惚时光穿越了上千年,演绎着古老的南诏国、大理国的传承和历史,这眼前所见,将使我久久难忘。
: l3 ?/ ]9 e' z' W2 c, y: ?$ \* M ------------------------------------------------
# C+ t7 Z# K' b1 z 【大理白族绕三灵】大理白族绕三灵,白族称为"观白族绕三灵上览"或祈雨会,"观"就是"闲逛"或"游览"。绕三灵属农闲季节白族民间的自娱性迎神赛会,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周边地区的白族村寨,是当地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盛大集会,迄今已有一千多年。
. q6 M4 O- P& s8 D8 w1 o 三灵指"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圭寺,"佛都"崇圣寺。相传起源于唐代时期西南地区的南诏国。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上百个村寨的男女老少,浓装淡抹,各村为一队,从大理城出发,至洱海边的河矣村终止,历时三天,主要是串游这三个寺庙,途径这三个寺庙,所以称为"绕三灵"。后面跟着众男女,充满狂欢情绪。绕三灵是大理白族的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白族群众性歌舞。
/ |% Z% F/ W6 @# s 【神都】神都是大理最典型而且很有名气的白族本主庙,老百姓称它是中央皇帝庙或“建国神宫”,称庙里最大的本主神为“五百神王”,统率着周围71个村庄的本主,他的神号很吓人:“灵镇五峰建国皇帝”。这个中央皇帝确实非同一般,传说他是南诏功臣清平官、又是大理国王族段氏的远祖,名叫段宗榜。他因为奉南诏国王劝丰佑的派遣,应缅甸王国的请求,率兵打败了入侵的狮子国部队,被南诏封为十八功臣之一。现存的本主庙是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建的,东向,正殿三间,南厢房三间,门楼三间,原来门前还有木牌坊一座,上悬“神都”匾额一块。8 i- l8 |* i6 u! ]
【圣元寺】圣源寺原名圣元寺,寺里有一块明景泰元年( 公元 1450 年)立的《重修圣元西山记》,从碑文看,这个寺又叫圣元西山。大理白族地区有许多佛寺都称“山”,如班山(感通寺里的寺)、紫云山、彩云山等,这是白语称寺为“山”的缘故。据碑文载,圣元寺始建于南诏,到大理国时已经是香火旺盛的佛寺了。寺的建筑原来坐北朝南,经过明代的重修,到了清康熙年间修葺时改寺为坐西朝东的四合院。现在我们看到圣源寺的格局是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修时定的。圣源寺历经一千多年,每个朝代都要来一番修建,可见它在白族佛寺中的重要地位。寺的正殿为5开间,南北厢房各5间,东厢房共7间,中间一间为门道。圣元寺因曾经保存《白国因由》一书的雕版,以及正殿20扇格子门上以观音十八化为题材的精湛浮雕而远近闻名。《白国因由》是现在所见到的记载白族神话传说的唯一的古本专集,内容与格子门的浮雕题材相同,其中“观音服罗刹”尤其脍炙人口,虽然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但里面保留了大量民间白语。(资料来自网络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