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l( n: n2 M4 F% t. n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痛!5 Z6 U# i S8 i5 ~1 z U
大理回民之痛就是那曾经被染红半边洱海...
% {9 n. ~( Z( _ 7 T" ]( r' l; j T2 w

% p5 Y) g, v# C8 s% \8 b4 l 我在云南大理期间,一天喜洲大男孩小马哥问我:明天是我们回民的“亡人节”,要不要去看看?' x* b: O: W1 ]' J

1 X8 i( |. O3 `+ k6 l “亡人节”是个什么节?他也说不清,于是带我去问爷爷。
, Y) _! Q1 B9 ?! N, s0 D/ E, i 爷爷简单的告诉我,祖上曾经有个杜文秀,带领大理的回民造反,后来失败了,结果十万回民人被杀害。每到农历“腊月十一”这一天,大理的回民群众就会自发去祭奠被杀害的人,他们把这一天称作“亡人节”。
* I: Y' q( d+ h& f1 k “杜文秀”是我不熟悉得一个名字,赶紧用手机检索一下“杜文秀:中国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回族穆斯林起义领袖。1856年在蒙化起兵攻占大理,提出“兴汉”“锄满”,1872年杜文秀失败于大理城,服毒自杀身亡”。
$ L% ]# ] p( P: `* p. M 爷爷说杜文秀死后,同他造反的回民百姓遭到了集体的屠杀,他们集体被骗到大理城外的一条沟谷里,被残忍的杀害,整个山谷成了杀人场,血水沿着河谷流入洱海,半个海都染红了...% I9 E1 K6 y3 l
第二天一早爷爷同村里的人就出发了,我同小马起来晚了,乘公交车来到一个叫“鹤阳”的地方,一条往山谷里走的公路,已经排满了车子,都是来祭奠“亡人”的。
7 }. i3 A, u9 e # Q- R" C. }/ o4 s$ j# O2 Y
公路旁是一条清澈的溪水,小马告诉我:“爷爷说过去这条河淌下的都是血水啊,然后流到洱海里,整个水面都是红的了”。这个十七岁的初中生目光忧忧,似有所惧。
; X. s# X% F- w$ ? ; x. M) ] k/ u* |, N0 b$ q1 u
我小的时候去看过枪毙犯人,后来也到藏区看过死人的天葬,我见到过血腥的场面,也闻到过死人腥气,但一次有十万人被杀害,我不敢想那是多么残酷的现场,就在这狭长的山谷里,曾经有过怎样的恐怖与残忍啊。我不敢想,我的心也开始痛了...8 b4 P7 s# _: w( i9 n5 k- Y
在一片空框的小树林里已经集聚了很多人,但仪式还没有正式开始。这完全是一种民间的祭奠活动,或者说是由当地穆斯林组织的活动,旁边有一处捐款处,完全是自发行为。/ G8 z4 U# q7 j! J' w& g
9 H4 b0 X" s& t3 C, a

2 \) N& O z6 z2 b- B, O' q 小马带我继续往上走,来到一处不大的院落,门口上有“1872年大理回民万人冢”。为什么只有这么小场地的而且院落也不规整?小马说“这里不是回民的村子”。" _/ z% }' G3 {& s

& K5 w- c0 Z1 v 有一座纪念碑,是1999年大理市全体回民立的。8 l, k6 p& i0 z5 v9 u U

, K6 {+ B' c% Q 后面还有一个“大理回民抗清起义殉难碑记”。说明这次起义是与太平天国联手的行动,后太平天国失败,清军也有了力量围剿这里。大理被攻陷后杜文秀自杀,义军民众放下武器。但清军首领杨玉科在民众放下武器后将回民集中到洛阳(就是现在的鹤阳),在腊月十一这天集中杀害,大约有十万之众,“尸积如山,血流成何。各族幸免于难的善良者收尸于锦溪,垒成三个万人冢”。“锦溪”就是刚才看到的这条河吧。
3 E6 D; F$ e4 D4 \) e8 F 
4 F8 t5 _; N3 s: m( Q5 a# U 
, ^; K+ u/ U$ H4 T0 g 这个碑记我除了记下起义的首领杜文秀,还记下了另一个清军首领杨玉科。我想回去查一下资料,这两个人是否有恩怨?因为我问爷爷是谁杀了这十万手无寸铁的回民义军时,他似乎讳若莫深,似有难言之处。
4 f, ~1 n) I; K# j5 {' x 院子的内外有些人围在一起念经祭祀,表情都很严肃,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这痛依然无法消失。0 u) V4 r, T4 u) C9 T0 n
0 h4 U4 G* J* y9 ?

# p) i b/ c7 | 回到祭祀场地活动马上开始了,先是由主持人讲解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大家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要感谢真主,要热爱国家,讲究民族大团结。
6 ^; @( a- J0 m5 I9 W8 S. e4 [ / ^) E! S" P- y' z G# t- d

8 v0 G5 b6 y4 K. W 接下来就是念古兰经。主持者把带来的古兰经发给大家,几百人一起念经。
9 `7 X$ |6 g* z& Y$ h- N+ J/ D 
* p1 g9 r6 t" q6 t 
+ J% f( y9 Q } 
9 b0 p) Q( Y4 Q7 ?% h% z ; b: `6 X5 u8 T" ?) B
很快我发现大家读的不一样,后来询问才知道原来是把整套的古兰经分开读的,这样合起来就把古兰经读完了。
# l. u3 ^; Y/ i k% ]8 N5 F C/ T 我在人群中发现了爷爷,他一脸的凝重。百年的岁月也无法抹平他心中的那片忧伤。我在镜头里看得心酸酸的。6 r2 V* m: K- r: n2 o+ E- ^+ V

# G! m. X* P" W7 f 不只是爷爷,这里所有的人都是严肃而又认真,他们仿佛面对的不是久远的历史,而是真切的个人经历。想想这种灭族性的残杀,谁的心里不是难以承受之重。往事不如烟,大理的回民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啊!
( {8 s9 J) v( Q 
1 z' l( @' R, e" \/ t }; l/ \ 活动很快结束了。但我没有急于离开,而是在祭祀场地边缘拍了一些照片,我想把这些生长和逝去的生灵献给那些亡魂,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 Z/ e. B% a; h6 v" l/ K/ B
" d" ?$ T! s: l7 r

: c: @" D% a/ Q# q; T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先查找杜文秀的资料,知道他出生在商人家庭,读书很好,十四岁就考中秀才。由于“保山惨案”而作为回民代表进京上访,后来朝廷派林则徐处理,但当地政府事后恨他暴漏当地黑幕把他逮捕入狱。出狱后正赶上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他觉得时机成熟也就揭竿而起了。他起义后很快占领了大理,控制了半个云南,但没能打下昆明。他虽造反但未称帝,只称是“兵马大元帅”,主张“三教同心,联为一体”(“三教”是佛教、伊斯兰教与彝族教)。
7 Y8 R$ }; L+ U7 X0 N! n9 K- r 虽然杜文秀起义声势浩大,但随着太平天国的覆灭,清政府开始腾出手来镇压。很快大理的沦陷,1872年12月26日,杜文秀率领家人沐浴,然后全家108人服毒自杀。他杀了家养的孔雀,取出孔雀胆拌上毒药服下,毒发身亡,终年49岁。
% x' b" D! d2 H$ T 7 m$ E3 x; e9 W

0 T9 }5 [, m5 l1 q* E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破城后清军将十万已经放下武器的跟随起义的人员以及家属带到洛阳(今鹤阳)集体屠杀。“清军把死者的耳朵和手剁下,装了几十大筐,送到昆明邀功”。
& i% ]* I$ h2 j1 q7 v. r * w: r. t1 i; x R
“殉难碑记”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个人的,就是“杨玉科”,这是一个更陌生的名字,是他镇压了杜文秀起义,下令“屠城”。我也在百度上找到了他的资料。看后大吃一惊!
2 Q* F$ K/ Y9 |2 |- I 让我吃惊的一是杨玉科是白族,二是杨玉科是著名的爱国将领,后来阵亡于中法战争的前线。除了带兵打仗,他还大兴教育,捐资办学,也是一位充满正能量的人物啊!如此大开杀戒是为了什么?3 l6 P) V" d/ Y1 i6 r
杜文秀与杨玉科究竟有什么世仇?难道双方仅仅是交战双方的头领吗?他们之间没有个人恩怨吗?我不得而知,我无法知道,很多资料都似乎刻意避开了这点。3 w, v6 r3 i6 J! v, h
我知道这篇文章不好写了,我也是避开吧。2 N1 s R1 S; v% I/ I
1872年以来已经过去了144年,“亡人节”被大理的回民一代代的继承下来,但大理的痛不仅仅是一个回民族的痛,而是历史之殇,文明之痛,值得我们所有人反思。
0 m: p9 x' k: Q; D/ c" T 今天抚摸历史是为了不忘记这痛楚,不忘记是为了不再重演这悲剧。 让我们倍加珍惜民族团结,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期待更美好的明天!
7 `. T. R7 v8 `8 d# H4 M6 J 作者:书影;微信:shuying-916 ;QQ:1154429719& C9 _2 e! N' E" R' c3 e
附:百度资料
7 C! J' I! W- |3 z, C* F$ i 杜文秀,号百香、字云焕、杨秀,生卒年:1823—1872 ,清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回民起义领袖。" j& M7 a% \: w' p6 n2 N( p7 C
字云焕,号百香,回族。道光三年(1823),他出生于云南永昌府保山县一个杨姓回族商人家庭,取名杨秀。10岁后过继给姨妈为嗣,改姓杜,更名为杜文秀。他自幼勤奋好学,13岁即通晓儒家典籍,14岁考中秀才,16岁补廪膳生员。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保山汉族地主团练“香把会”勾结官府屠杀回民,制造了“保山惨案”。杜文秀以代表身份赴京上控,未获公正处理。咸丰六年(1856),官府支持临安(今建水)汉绅霸占回民银矿,屠杀回民。云南巡抚亦密令各地“聚团杀回”,遂于蒙化(今巍山)起兵,旋即攻下大理府。各地回、汉、彝、哈尼、白、傣、纳西等各族人民纷纷响应,烽烟遍及云南。同年10月,他被推举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起大理革命政权。提出“联回汉为一体,竖立义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剪除贪污,出民水火”、“救民除暴”、“革命满清”等响亮口号,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反抗清王朝的革命斗争。杜文秀的义军军纪严明,所到之处,公平交易,农工商各安其业,人心悦服。他响应太平天国的号召,实行轻赋税、重生产的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在起义军内部,注意民族团结,大量启用各民族人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期,占领云南53县,多次粉碎清军的大规模镇压。同治六年(1867)十月,组织20万大军进攻昆明,攻占楚雄等数十城。后因太平天国失败,清军调集优势兵力并采取政治分化等手段,致使东征失利。
4 g5 e# v" C2 K) U: v0 i* b h& u 同治十一年(1872),清军围攻大理,11月大理被攻陷,为免遭屠城,服毒后被解送清营,英勇就义。
" y0 {4 T; D ]2 z! b# h- q. S/ ] 杨玉科(1838-1885年),清朝著名的爱国将领。字云阶,白族,今兰坪县营盘街人。
: |% r: Z3 V$ Z2 i 清同治(1862-1874)初,以义勇入清军滇池营,隶和耀曾麾下,参加镇压杜文秀回民起义。1864年,获代理云南布政使岑毓英的赏识,擢为前锋,守备。1865年,攻陷义军据点丽江、鹤庆,由是显名。后屡与杜文秀交战,升游击、参将、总兵,清廷赐号“励勇巴图鲁”。1872年,攻破大理城,迫杜文秀自杀,升提督,御赐黄马褂。1875年(光绪元年),奉旨搜捕击杀英国间谍马嘉里的边民。又奉命镇压邓川州(洱源邓川)、腾越(腾冲)人民起义。1877年,迁广东高州镇、署提督。在家乡营盘镇捐资创建了第一所学校—“沧江书院”,并聘请内地教师,让当地学生免费接受文化教育。1877年(清朝光绪三年)10月15日,云南提督杨玉科调任,将其在大理的爵府、田产及其它产业捐赠地方办学,由迤西道承办“五府”(大理、楚雄、永昌[今保山]、丽江、顺宁[今临沧]),“三厅”(蒙化[今巍山]、景东、永胜)所共有的公立书院,从此放学不缀。云南省大理市大理第一中学,至今已有137年的办学历史。1902年始办新学,1911年定为“省立第二中学”,1932年由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立大理中学”,素以“滇西最高学府”著称。1885年初,法以重兵入关,教民应于内,玉科曰:“吾百战余生,今得死所矣!”开关搦战,中炮亡。妻牛氏亦以身殉夫。清廷追赠太子少保,谥武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