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的巍山启示:小康路上 一个都不能少

0
回复
1358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4 16: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去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期间,会见了贡山县干部群众代表。他对少数民族同胞说,“我来见大家,就是鼓励你们再接再厉,也是给全国各族人民看:中国共产党关心各民族的发展建设,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成为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K; E3 c/ T& i7 n7 E. r+ E4 @+ B: M9 N
近年来,云南始终把民族地区发展融入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当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始终致力于改善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
8 @$ G/ n) t! ^3 a$ x如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从各地现有的经验和做法看,让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已成为各级政府开展这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s9 W. [' t3 A: @民族团结进步的巍山启示
+ w- y$ T- C$ o6 x说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巍山模式”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巍山县是被国务院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是被国家民委表彰的云南省唯一的第二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该县永建镇被国家民委列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星。4 Y$ e! W3 w# s5 q. Y( A  n. x2 B2 |
在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中,巍山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思路是: 以少数民族聚居区永建镇为重点,辐射全县,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四年来,累计投入2亿多元资金,重点打造了1个样板村(东莲花村)、2个特色村(回族特色村西莲花村、彝族特色村打竹村)、30个示范村,创建命名了15个“和谐寺观”、1655户示范户、5个示范单位,启动了永建民族文化广场建设等20个重点项目。
+ }8 X# U0 F" t% j$ X0 c' D通过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巍山县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全面加强,特色产业培植壮大,乡村面貌日新月异,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禁毒整治成果持续巩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大幅提升。而试点重点乡镇永建地区由15年前的全国毒品问题整治重点地区,成功转变为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样板区。! \9 J' s8 l2 ^$ i0 t  B1 f/ \
总结巍山县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的成功模式,那就是,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根主钱,以永建镇为重点,辐射全县,做到“扶持一个村,变化一个村,脱贫一个村”,让各项帮扶活动措施落地生根,扎扎实实为民族地区的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Y1 ?1 y+ C9 w
省政协委员、巍山县政协主席马克伟从一开始就被县委、县政府安排具体负责主抓该县民族团结示范区创建工作。四年多时间,马克伟数百次深入当地乡镇、行政村、自然村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足迹遍及该县坝区及边远山区。最终,在各方支持配合下,完成了该县民族团结示范区创建试点规划目标、实施方案,通过实践和努力,达到了预期目标。
& q' L5 j! u) b% ?巍山县委书记常于忠介绍,该县的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被国务院、国家民委誉为是“一个典范”,“创建模式值得在全国学习、借鉴和推广。”
! U2 d6 R) P0 u7 W谈起民族团结示范区创建工作,马克伟深有感触。他说,要做好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工作,首先,要深入做好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其二,要注重为群众办实事,第三,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第四要重视弘扬传承民族文化。$ _, y7 Q, J9 ^& W  X$ g% Z( u
民族团结示范建设成为“德政工程”
1 F  d, W& {$ w0 {  e大理州是全国首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之一。记者从当地民宗委、扶贫开发办获悉,近几年来,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该州一直在全州范围内推广洱源县“郑家庄经验”, 即有一支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能够公平、公正、妥善处理好村民利益问题,没有把村民利益和民族问题混为一谈,区分得当,最终推动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和发展。
( v3 p- D4 U+ O$ V在实践当中,大理州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族特色村建设等方面都趟出了新路。! Q) J" r7 U  S% o
2016年至2020年,大理州的目标是,将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力争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州平均水平。, w) }: x6 f4 f+ Y  z6 ]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因为规划超前,目标明确,资金投入有保障,方案措施得当,项目实施规范有序,实施效果有目共睹,惠泽一方,因而成为了深受民族地区老百姓欢迎和拥护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一位领导说。) U3 s, F8 N& H' K6 y: D
“如果要总结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探索出来的云南经验的话,最本质、最朴实、最意味深长的,还是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这个理念必须遵循,并将它落到实处。任何时候,一家人的核心是平等团结,过日子的核心是发展进步”。省民宗委领导说。# k" D! L1 O7 t+ }( r" V+ Z
据介绍,近年来,在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中,云南省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把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补短板,兜底线,促跨越,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以整村整乡整县整州推进,整族帮扶为平台,以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迪庆藏族聚居区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为主战场,以资源大整合,部门大帮扶,群众广泛参与为抓手,系统连片地解决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培育了旅游、生物、高原特色农业等一批全局性、带动性强的特色产业。- \  j3 B& o6 ?- [2 X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中,除了培植特色产业外,全省各地都将重心放在不断加快推进当地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致力于打通阻碍发展的“毛细血管”,破除“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制约。- B" A( z5 g0 t; D( r
记者从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了解到,最近几年来,云南始终真心实意,全力以赴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谋发展,不把民族地区当作全省发展的“包袱”,而是全省发展的“引擎”。在国家民委等部委合力推动下,制定实施了“兴边富民”工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和特困民族聚居区发展专项规划,通过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点创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了一大批特色宜居宜业、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团结示范村镇。
! o# o; }6 i% t1 D3 C/ j% Z6 f. W; {* m“十二五”期间,云南“兴边富民”工程累计投入资金940亿元,完成规划总投资的116%,使得边境地区、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进入了发展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民族关系最和谐的时期。
4 u4 P& s5 C! p! Y  v- z打好“经济翻身仗”
$ E) Y+ H$ O5 [/ A3 b4 z. g, P“云南人口中有1500多万是少数民族,但并没有完全覆盖在民族团结示范区范围内,从我多年来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及综合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到目前为止,全省至少还有7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亟需帮扶脱贫。贫困面较大,任务非常艰巨。”住滇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员祁德川说。
$ ]7 |8 }" a4 B2 [0 F" _/ ~- j长期关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祁德川委员,除了在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这些年,他同样做出了在全国产生过不小影响力的几件事情。其中之一,就是通过不断努力,将自己的本民族云南景颇族列为了全国第八个人口较少民族。从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方面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 J# Z9 s5 t* g& y! N/ j+ Q' l
说起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祁德川表示,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让少数民族,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尽快摆脱贫困面貌,打好“经济翻身仗”。同时在文化教育、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得到较好改善。否则无以谈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
( t& G& N. c) \+ H+ m祁德川表示,少数民族地区要在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从云南的现实情况看,存在很多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和警惕少数民族“被小康化”的情况发生。换句话说,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要真正体现“少数民族群众收入增加,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精神面貌发生较大变化”这一核心问题。" u7 s2 x7 z+ Y
因此,祁德川建议,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要一如既往地加大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将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纳入“十三五”规划,制定具体的倾斜政策和优惠措施。; Q1 O* X& y  ^0 T, a& F3 w
另一方面,从中央层面,减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税赋,增加内生发展动力,让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脱贫致富发展当中。同时,与省外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结姻亲”,争取更多的地区来对口帮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另外,鼓励更多有实力的企业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参与扶贫工作,进行“互生性”、有“回报”的帮扶。
# u) H* r2 B' i, u: X“总之,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办法,汇聚各种力量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而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无疑是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之一。”祁德川说。
9 @, |$ g2 q5 {; a4 k8 b  z云南政协新闻网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