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主体力量大
. b% J; `$ `4 R' x5 E2014年1月“三清洁”活动启动之初,村庄周边、道路两侧、田间地头和池塘河沟,充斥着多年来日积月累、随处可见的大量垃圾。只有充分发动群众进行集中整治,才可能快速地清除庞大的垃圾存量。0 j% |# ` i; f5 x$ {" F
各级党员干部做表率、宣传发动、实行挂钩包村联系制度等有效措施,充分激发了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群众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三清洁”由传统的党员干部义务劳动的“独角戏”,变成了群众积极参与的“大合唱”。* d9 _. G2 T$ v( a
仅2014年1月至11月间,全县机关干部和群众共380997人次参与了集中整治,累计清理垃圾和淤泥32167吨。全县集镇、村庄、湖泊、河道、水源地、沟渠、交通沿线等重点区域的垃圾得到有效清理,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1 D4 @; k( _; H% B运动式清理整治结束后,“三清洁”进入依靠创建长效机制实现常态化管护阶段。通过“政府补一点、群众集一点、集体拿一点”等投资方式创新,常态化管护有了资金保障,相关的运行机制也纷纷建立起来。" Q( Q; T0 I" A' K! D$ B2 B2 G
在卫生清扫保洁方面,很多村组建立了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一些村还聘请保洁员对村内主干道和主要公共场所进行清扫。垃圾清运是“三清洁”活动中工作量最大、牵涉面最广、困难最多的环节,各地干部群众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一是垃圾车流动收集各农户垃圾。这种模式要求村庄巷道比较畅通、住户相对集中、群众配合的自觉性较高,它的优点是省去了购垃圾箱建垃圾池的投入及垃圾集中堆放点可能带来的二次污染,缺点是群众有时会错过投放垃圾的时间点。这一模式在普淜镇的西山村、云南驿镇的棕棚村、沙龙镇的花园村等地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二是购置摆放可卸载式垃圾箱。这种模式要求先期有较大投入(一般一个垃圾箱要 7000多元,五六千人口的村约需30个左右垃圾箱),它的优点是群众投放垃圾方便、转运方便(垃圾无需人工上车),缺点是先期投入大,很多村无力负担, 并需要很多相对宽敞、又不影响群众的摆放垃圾箱的固定场所。这一模式在各乡镇的集镇广泛使用,下庄镇的江场村、禾甸镇的黄联村等地使用效果也比较好。三是建简易的垃圾焚烧炉。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山区住户比较分散、垃圾不易集中处理,以及垃圾找不到填埋点的地方,一户或三五户建一个垃圾焚烧炉,可实现垃圾减量化或就地处理。缺点是会形成空气污染,是一种无奈之下而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这一模式在米甸镇的插朗哨村使用较为广泛。四是建垃圾池。这是大多数村传统的垃圾收集模式,“三清洁”活动中部分村又建了些垃圾池。这一模式缺点比较多,易造成堆放点的垃圾飞撒和臭气污染,转运时人工上车的成本较高。五是混合模式。因条件所限,许多村会同时使用两三种模式。5 j$ _! c; e+ i1 G7 T7 x" s
在这个过程中,各乡镇村组根据自身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交通等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创建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机制与做法,充分彰显了群众无穷的首创能力。
) Y6 K0 f% i/ M6 C! ^' Y3 ^示范带动无盲区
) m- B4 a3 p5 e& S2014年以来,在每年开展6次集中整治活动的基础上,该县将环卫生态管护的重点难点区域,列为示范带或示范点。通过投资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全县环卫管护长效机制全覆盖,积累了可复制的丰富经验和做法。% P" X5 ]) _% X* ]
在交通沿线环卫管护方面,将县域内320国道、祥姚路、禾庄路、红象路、周于路、黄里线、禾乔路等12条主要交通干道和县乡公路共199公里整治任务,划定到相应的乡镇辖区,列为“三清洁”文明交通示范带重点打造,由县财政拨出专项资金,按属地管理原则由过境乡镇负责组织日常清扫保洁。
; B/ c9 i2 _' F" e* p在水源管护方面,将县水源林保护区关键河段列为环境卫生整治示范点。同时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60万元,对县内中河、禾米河、红象河等主要河道、沟渠共49.1公里进行集中整治和日常保洁维护。' t" k7 h. W3 H) z
在村庄环卫管护方面,每年确定一批积极性高、工作力度大、成效明显,但环卫基础设施薄弱、建设资金缺口大的村庄,作为“三清洁”环境卫生整治示范村来重点打造。2014年县财政安排了15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重点打造了22个县级示范村。2015年,县财政安排15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重点打造了15个县级示范村。通过示范村建设,初步总结提炼出了几套典型模式供各乡镇、村组借鉴推广。8 l2 T( i* ]- q* Z
近年来,该县还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启动实施了一大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t! L( F/ ?- s H. @& o6 X
首先是着力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的防治,严格控制重金属污染。随着县城污水处理厂、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和城市垃圾填埋场的建成运行,城市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大型水源工程“一湖一河一库四片区”的建设,新增蓄水量1889.2万立方米,使生态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增强;* Q7 P- j& L+ M% d
其次是随着平南化工年产1万吨碳酸锶生产线、飞龙公司年处理3.2万吨废铅酸蓄电池拆解工程项目等一批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的关闭取缔,以及风力、太阳能发电、飞龙公司锌冶炼硫酸铅渣湿法处理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开发示范项目和龙盘矿业年处理50万吨难处理矿和矿渣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等一大批新型项目的有序推进,全县工业转型升级和循环经济发展不断推进;
0 \8 o2 | l- ^; x再次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启动后,该县的生态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得到了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累计实施营造林工程22.44万亩、封山育林2.9万亩、退耕还林荒山造林1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1.5万亩。祥城、米甸、沙龙3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岔沟、黄草哨等44个村(社区)被命名为州级生态文明村。
. H2 L2 a* b4 J3 G9 [5 j任重道远在路上9 E# J8 A9 U" `* B, l' D5 D
“农村保洁机制通过近两年的运行,全村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的评价非常高。”刘厂镇王家庄村总支书记、村主任王汝学向记者坦言:“但现在仍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维持保洁机制的资金缺口大;二是农村没有污水收集处理管网设施,村里的冲水卫生厕越来越多,化粪池内的污水只有靠人工弄到田里去;三是村里没有运距适中的专业垃圾处理场,只能就近找地点填埋,存在二次污染隐患。”/ K% I) ]& p8 U2 K# d+ e" V
在深入祥云乡镇村庄实地采访期间,记者发现王家庄目前遇到的困难,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 G4 _4 J5 S8 J! X* r0 ^1 _“对我省广大乡村而言,基础条件差、历史欠债大和自然生态极其脆弱,是一个共性问题。”云南省社科院农村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宝华对记者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自然生态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基础设施投入、体制机制创新问题,而且还涉及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等问题。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可谓任重而道远;但与此同时,大理祥云等先行先试地区的实践也说明,只要重视起来,行动起来,当地政府舍得投入和勇于探索,很多农村的‘老大难’问题,最终还是有办法解决的。”* q; ~/ m0 j: X$ r% W6 W% Q1 I
“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既是改善民生、提升人居环境与幸福指数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祥云县委书记王正林说:“我们开展‘三清洁’环境卫生整治,不是‘一阵风’,更不是‘突击战’,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民心工程。只有以开展‘三清洁’环境卫生整治为契机,通过加大投入和体制创新,最终成功地在乡村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的环保管护长效机制,这项利在千秋的工作,才可能真正抓实抓好、抓出特色和抓出成效。”# e* T7 n, }& U5 G
记者 朱绍云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