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新华章”,后发赶超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 H }# f( ?% |
剑川县西南部的象图乡,过去因贫困而让人“谈象色变”。0 N2 g3 v" s5 j5 q9 L9 ^7 O
乡党委书记李玉新谈起扶贫攻坚的变化时深有感触:“过去从剑川县弥沙乡或云龙县长新乡回来,总觉得乡里的生活比外面‘落差’几十年。如今,从路灯、文化广场、新型农具等细节已经折射出与‘现代’生活接轨了。”
( A: a$ c, t/ {* g: E" c) r3 P象图乡的喜人变化,正是剑川县决战贫困、后发赶超的一个生动缩影。: r: D8 T# V7 n, h# n3 h+ Y
“县委、县政府抓住扶贫开发工作‘牛鼻子’,突破关键点,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4年来,共减少贫困人口3.17万人”。莽绍标介绍,通过实施“五新”工程,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4年位居大理州前列。
8 a& j7 o5 E8 B* J; R$ c U# P1 v' M“培植新产业,破解农业‘弱’。”坚持以高原特色农业园区辐射带动、特色引领,形成了中药材产业领跑、烤烟产业支撑、畜牧产加速、制种产业补充的生态农业格局。抓龙头建基地、抓大户上规模、抓电商联市场,推动产业从田间开花到市场结果。实施“百千万”品牌扶贫工程,建成百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千亩特色农业展示区和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发展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脱毒马铃薯、10万头种猪、10万担烤烟示范基地。3 r6 E+ z4 f, m: P( L' o4 [
“培养新农民,破解农民素质‘低’。”采取项目定点、资金定向、产业定位,针对特困少数民族实行“一名大学生、一名党员干部、一名致富带头人”培养计划。坚持扶贫与扶智并举,以点带面实施科技扶贫行动,确保每个贫困家庭都有一本科技辅导书、一个科技明白人、一个科技致富项目。坚持文化惠民、文化育民,全县88个行政村都达到“一块篮球场、一间老年活动室、一个图书室、一块文体广场、一支文艺宣传队”标准。
, N) j8 N. A4 e- j2 C$ J2 }6 u8 X“建设新村庄,破解农村环境‘差’。”实施扶贫安居、易地搬迁、特困户住新房,改造新建14712户、就近搬迁120户、集中安置90户,建成山区特困群众聚居点7个。实施小连片扶贫综合开发3片、整乡推进3个、山区散居少数民族扶贫12片、整村推进185个,实现行政村道路硬化、村庄亮化和农户安全饮水、电力保障、广播电视、移动通信“村村通”“户户有”。推行农村保洁、护洁、清洁有偿服务机制,推进一个美丽乡村示范带、一个“三清洁”工作州级示范带和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
" h: ?0 ~2 n# I5 I& m8 B2 Z$ l“建立新机制,破解生产发展‘慢’。”争取州委、州政府对剑川考核“一减两增”,即减去生产总值考核,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攻坚两项约束性考核指标,破解考核引导针对性不强的难题。创新旅游扶贫机制,架起由贫困通向致富的旅游通道,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推进扶贫与旅游文化“双结合”。管好用活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推行五保户集中供养、低保户扩面提标、农村房屋综合保险、义务教育巩固提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合作医疗提标升质。
; K! M' h, g8 i4 _, c; e4 f0 a“塑造新形象,破解基层组织‘软’。”突出扶贫攻坚中党组织的主心骨和主力军作用,全县61个村脱去了“空壳衣”、8063户摘掉了“贫困帽”。实施“十百千”帮扶行动,由10名县级领导挂钩包片、100名年轻干部驻村包点、1000名机关职工结对包户,对干部帮扶和群众脱贫进行双向考核。整合组织“活动场”和群众“服务厅”资源,建成140个党小组活动场所和覆盖县乡村组的103个综合服务平台,开展16项便民事项网上办理,打通扶贫攻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力争到2017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提前一年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序列。: c& u! j4 w' S7 |
记者 庄俊华 通讯员 何正春 董珍贵 杨镇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