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y0 |# H+ r8 o8 j6 d- j茂密的核桃林 加工核桃产品
0 @& F% x# o6 A, p+ T" _& m(漾濞县委宣传部供图)
8 _+ x+ W0 ]5 Y( s光明村:核桃树见证幸福生活
* \: N) R/ L9 \* U' }( g秋雨初霁,核桃林的绿色透着清爽,也透着丰收的喜悦。
. A$ W0 p( D2 X, {/ F5 @“我家就在光明村鸡茨坪,前几年妹妹嫁到外县时,家里给她的嫁妆就有1棵核桃老树和40多棵幼树。”前往漾濞县苍山西镇光明村的山路上,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小廖边开车边说,“10多年来,好多村民依靠核桃树盖新房、买轿车,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8 y7 n3 G5 ]6 `) Z" {3 n8 \; m- N
走进“老查家”前院,看到一棵有300多年的核桃树像一座“天桥”从院外伸进来,叶茂果硕的树下有几桌外地的游客在悠闲地打牌。后院里,几个小伙子站在树上用长竿“打核桃”,妇女们则在树下用竹夹子“捡核桃”,老查和几个村民将核桃一箩又一箩背进侧房,有好几个人在忙着剥核桃青壳。“今晚要连夜加班,明早有家企业要来拉几吨核桃。”查洪祥说。' X& B! e' J* U" t5 ~9 U: F7 `2 c
每年的九十月正是核桃销售的旺季,老查家有30多棵老核桃树,还有前些年新种的1000多棵核桃树。目前,一棵核桃树少的收入七八百元,多的收入上千元。“我家在村里只算中等户,去年收入10多万元,今年估计不会少于8万元。”查洪祥一脸喜色。& F* W( r3 o6 p
“过去,村里很穷。我家8口人挤在茅草房里,天上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读初中时,一个星期要5角钱,父母还经常拿不出来。在父母心里,5角钱已经是一大笔钱了。”查洪祥感叹说,当时一个星期的口粮就是1碗米、10碗包谷面。
8 B7 l L5 O* t1979年,查洪祥准备结婚前几天,他和母亲背着两大袋核桃,走了一天一夜到大理市下关街上,10个核桃卖3角钱,共卖得30多元钱,买了点烟酒糖茶回家,简简单单举办了婚礼。一晃过去24年,查洪祥的大儿子结婚时,老查用卖核桃的3万多元钱,给儿子购置了家用电器、生活用品,热热闹闹地迎来了儿媳。他的小儿子复员后也回家种起了核桃,办起了农家乐。3 z, r; `) E& `% `4 t5 f8 ?
“党的政策好,我们的日子就像核桃蘸蜂蜜又香又甜!”查洪祥叮嘱记者一定要写上这句话,这是家庭和村子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切身感受。“过去,走山路到县城,雨天一路稀泥,清晨出门,回家要打电筒。如今,柏油路铺到家门前,走上几个来回,鞋上都沾不到一点泥。”他给记者的名片上,既宣传自家的“老查家”农家乐“以人为本,诚信经营”,又宣传村里的“核桃发展农民合作社”经营的项目有“漾濞大泡核桃、核桃嫁接、核桃苗出售、核桃种植”。2 s* O+ C* S6 n$ M4 b! o) l8 [
“我们村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居住着彝、汉、白、傣、傈僳5个民族,共294户1200多人。”光明村党总支书记杨雪明向记者介绍,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和支持下,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家家户户大种核桃树,培育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目前全村有核桃树14万多棵,人均逾百棵、收入6500元。每年,还有大批的村民凭着过硬的核桃苗嫁接技术前往贵州、广西等地“用技术赚钱”。光明村荣获省委、省政府命名的“文明村”,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命名的“全国生态文化村”。) i5 I8 E; g I6 _% C4 C5 i
漾濞县:“中国核桃之乡”美名扬
/ e5 p5 B% d2 v( M! y“漾濞因核桃而知名,核桃又因漾濞而畅销。”漾濞县委书记杨瑜对当地的产业如数家珍:“漾濞是世界核桃的原产地之一,漾濞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核桃之乡,也是中国著名的核桃科研及优质种苗繁育基地。”) J7 z7 |$ @7 \8 H
从远古的漾濞崖画中,有反映漾江流域采集坚果的画面。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通过对古木实物测定,公元前14世纪漾江流域就有核桃树生长。漾濞人工栽培核桃历史逾千年之久,核桃剥皮嫁接、高枝嫁接等技术也是当地先民所创。199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授予漾濞县“中国核桃之乡”称号;2004年,漾濞县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认证为“漾濞核桃原产地”。今年5月,漾濞县开展古核桃树调查,在平坡镇向阳村发现4棵千年古核桃树,其中树龄最高的1棵有1400年,依然苍劲挺拔,开花结果。9 ^% [' [+ i/ i I+ ?, W. G
漾濞县委、县政府坚持“咬定”核桃不放松,通过近30年的政策引导、规模发展、提质增益“攻坚战”,截至去年底,种植核桃面积107万亩1000多万棵,产量4.15万吨,产值10.38亿元。全县9个乡镇、65个村委会均种植核桃,农民人均拥有核桃100多棵,人均收入5500元。漾濞县已经成为省内外集核桃种植、科研、加工、种苗繁育、产品交易、技术培训为一体的“大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