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个小客人,刚刚高考完。</p>第一天就拿着本子认真做计划。减肥是其中一条。不知为何,大考在即,家长们总认为瘦了将体力不支,所以高三的学生,圆滚滚的居多。减肥是许多孩子考完的第一任务。
这孩子说,我明天去旁边的体育场跑步!
跑步我有点经验,说,好呀,你要么早起,要么傍晚,效果好一些,至少不必晒大太阳。
我也有过十八岁,热情洋溢地制订计划,第二天还是睡觉比较舒服。这孩子像我当年一样,第二天并没去跑步,一直到今天,都沉浸在“刑满释放”的喜悦当中,和同学逛逛街,吃吃饭,看看电影,估计又胖了一点。
半年前,这孩子的表姐,因为大学同学得了癌症,看完病人吓坏了,说,我明天要开始跑步!
我也说好,然后告诉她一些跑步要注意的事项。她一步也没跑,可能是因为那个同学的病很快治好了。
跑步给身体和精神带来好处,又无比愉悦,但养成习惯,获得奔跑能力,比如至少不间断跑五千米,过程又很辛苦,绝大多数人将在这阶段放弃。
知道某事好,心向往之,假装要实行,却不行动。用现在流行的话语来说,叫做“装逼”。假装运动,假装读书,假装努力工作,假装爱,都是这个范畴。
上面两个孩子,下次再跟我讨论跑步,我仍将真诚地提出建议,三次、五次、十次,我还是配合,没有焦虑,也不会觉得浪费时间精力,因为复述一件正确的事,本身有价值,“装逼”的过程就是趋向于它,也许到了第十一次,就开始跑了。
1994年,有个实验,算是最早验证了“装逼”的好处。美国一些参与研究的大学生,要求做到两件事,一是发表演讲,阐述“每次性爱使用安全套”的必要性;二是回想自己并未使用安全套的性爱。言行不一的“装逼”感,由此放到最大。然后,他们得到一定的现金报酬,并有购买安全套的机会。
作为参照,另一些参与的大学生,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只做一件事,或发表演讲,或回想未使用安全套的性爱。
结果显示,知道了自己“装逼”的前者,更多购买了安全套。他们用行动贴近自己的言论。
人是观念的产物,得到正确的观念相对容易,把它变成行动,有点难。言行有些分裂,或有点“装逼”,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很正常,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如果因为这点斥责孩子,甚至指控为“撒谎”,那就把沟通之门关闭了。
孩子愿意跟你说,就陪他们说。计划有些拖延,别急着发火,想想你自己是怎么实行计划的,不也经常跳票吗?(文/连岳)
<p>阅读更多关于“装逼”的文章:不是别人装逼,只是自己太Low、从装逼到逼格的漫漫长路、终于明白装逼的人为什么找不到对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