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云龙县以实施整村、整乡推进为动力,突出“五抓”,精准发力,闯出了一条贫困山区脱贫致富、跨越发展的新路子,贫困率从2011年的38.4%下降至2014年的22.8%,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3189元增加到2014年的4765元。
5 X! R) } a; i" G9 I, Y( [抓组织建设,实现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以扶贫开发整乡推进为主线,以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核心,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推行“党支部+产业合作组织+党员中心户+农户”的“1+1+1+X”四级网络发展模式,把农村各类经济能人聚集到党组织中来,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富民产业发展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强基惠农“合作股份”试点工作,安排1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落实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五年“摘帽”规划,发放3000万元基层党员创业贷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带动群众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建成271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在活动场所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使活动场所成为党员的“议事厅”、群众的“大学堂”。2 B l6 n; U) |4 E5 A4 Y5 w
抓产业培植,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该县立足资源禀赋、优势特色、产业基础等条件,大力扶持贫困乡村和农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使产业扶贫项目覆盖到户,实现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产业专项扶贫资金1074万元、扶贫到户贷款3.3亿元,培植发展了万亩以上金银花产业,万头以上生猪产业,万亩以上绿色茶园,10万多亩林下中药材产业,有力地推进了产业化扶贫进程。2014年,全县实现畜牧业产值8.6亿元,泡核桃产值12亿元,茶叶产值8700万元,诺邓火腿产值8000万元。
2 @: R8 |2 I5 G1 K0 \" F抓精准帮扶,确保扶贫开发“瞄准靶心”。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切实把扶贫开发作为头等大事、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县建档立卡3个贫困乡镇、32个贫困村、364个深度贫困村民小组、11314户40595人,并按照“一县、两道、三带、四区、五化、六有”的扶贫开发思路,科学制定制定了《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云龙县实施规划》、《云龙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规划》等扶贫开发规划,逐乡、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和具体扶持措施,因乡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力量精确制导、精准“滴灌”,不断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
+ ?9 D+ S3 w m @( B: d0 E, q. k抓资金整合,发挥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该县坚持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打破条块界限和部门分割,以项目为载体,积极调动和发挥政府、行业、群众、社会各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使资金集聚、项目配套,推动综合开发的整体效果,实现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在2011年规划投资8883万元的漕涧整乡推进项目中整合部门资金1.13亿元,吸纳社会资金1.8亿元,撬动群众筹资6590万元;2013年规划投资1.08亿元的长新乡整乡推进试点项目已完成投资1.85亿元。从2011年至今年6月,全县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2亿元,整合部门资金13.3亿元,吸纳社会资本3.8亿元。
: V7 P9 i- x2 G: f. G抓责任落实,确保扶贫开发取得实效。实行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扶贫开发工作制度,县委常委、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1+1”挂钩乡镇、县级领导和乡镇班子成员“1+1”挂村、下派干部和乡村干部“1+1”包组、“1+X”联户的党员干部包户连亲结对帮扶机制。同时,全面推行“三一三五”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建成县乡村组四级综合服务平台,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扶贫开发格局。并由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定期不定期对项目进展、资金运行、人员到位等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对挂钩领导、责任部门和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奖惩,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干部职工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定点挂钩帮扶效果。(完)(通讯员 赵雪梅) |